APP下载

只求一生无憾

2016-01-11王杰婷

科学家 2015年8期
关键词:程开甲偏科核试验

王杰婷

去年的1月10日上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程开甲颁发了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证书。当总书记与程开甲的手握在一起时,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位96岁高龄的老科学家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开创者之一。他是国内第一个估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的人。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我国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他创立了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他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旁人看来,程开甲的名字上有着太多厚重的东西。但是我们对于他本人却并不十分了解。

从“开甲”到程BOOK

1918年8月3日,程开甲出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一个商人家庭。“开甲”一名,足可以体现他的身上所寄托的全家的厚望。

在他6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在婆家受尽白眼,终有一天选择了离开夫家、离开儿子。

从此年幼的程开甲,既没人疼爱,也没人管教。他像脱了缰的小马总是喜欢独来独往,有时不愿见人,有时顽皮不已,就连在私立小学,他也是不论课上课下都玩得不亦乐乎。

随着他一天天长大,家里将他转学到盛泽观音弄小学读书。程开甲的五姐程钟伟调到观音弄小学教书后,指导弟弟学习,对他非常有耐心。在五姐的“管教”下,程开甲对数学和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也逐渐好转,从四年级直接跳到了六年级。

1931年,程开甲考入离家20多公里的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和陈省身也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程开甲在这里读了整整六年的初中和高中。也是在这里,程开甲遇上了改变他人生选择的老师姚广钧。

姚老师十分重视对学生数学技能的记忆训练。在姚老师的指导和训练下,本就对数学感兴趣的程开甲也表现得越来越主动,他既能将圆周率轻松自如地背诵到小数点后60位数,将乘方表和立方表脱口而出,又能牢记学过的每一个数学公式。

从一个课上课下只顾玩耍的孩子到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程开甲仿佛一下开窍了。

初二时,他画了一张自己想发明的大船的模型图,说自己以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程开甲也曾表示自己儿时的想法很幼稚,不过他却十分感谢他的数学老师,因为老师对于他“那份敢于想象、敢于‘发明的童心倍加呵护”。

1937年,程开甲同时接到了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所是上海交通大学,一所是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更是清楚地写明了程开甲属于成绩极其优秀的考生,可以成为该校公费生,享受每个学期100元的资助。最终程开甲成为了浙江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公费生”。在这所被誉为“东方剑桥”的大学里,程开甲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教授严格的数理知识和科学精神培养,为他日后留学和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次,束星北给学生们出了一道考题“太阳吸引月亮的力比地球吸引月亮的力要大得多,为什么月亮跟地球跑?”

当时,大多数同学目瞪口呆,不知道如何回答。这道题程开甲却得了满分。他用牛顿的力学原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令老师束星北对他刮目相看,并认准这个学生日后会有所作为。

能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与程开甲喜爱读书也不无关系。程开甲读书十分刻苦,大学期间他经常在昏暗的桐油灯下看书。

也正因如此,曾有一位同学跟他打赌说如果他整夜读书不睡觉,就给他出灯油钱。程开甲毫不含糊地读了三天三夜书,自此“程BOOK”一名便流传开来。

1944年,程开甲完成了题为《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的论文,英国学者李约瑟亲自对其进行修改并送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狄拉克查阅,狄拉克“目前基本粒子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的回信使文章终未发表,这也成为一件憾事,因为很久后的一个重要实验获得了1979年度诺贝尔奖,其测得的新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计算值基本一致。1945年,在李约瑟先生的推荐下,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

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的学生。在此期间,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他与玻恩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认为超导电性来源于能带中的空带,由于布里渊区角出现电子的不对称奇异分布。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49年10月,程开甲得知新中国成立了,便毅然选择回国报效。

而此时的程开甲又变身“程BOOK”,他考虑到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工业,便收集购买了许多有关资料书籍,于是“程BOOK”将装满了书的大大小小的箱子带回了国。

1950年8月,程开甲回国后,在母校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52年,程开甲调到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固体物理教材《固体物理学》。

但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在物理方面有许多研究成果的程开甲,突然从大学校园、大家的视野里消失了,甚至没有跟他的物理同行们打声招呼。

拿成绩说话

96岁高龄的程开甲在走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时,这位老科学家在不少人眼中还是十分陌生的。有人开玩笑说,程开甲可能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公开学术成果最少的一位。一个直观的数字是,在他参加核武器研究工作的20多年中,他发表论文数量为“0”。

1945年8月6日,原子裂变的火球在广岛上空出现,使全世界第一次知道了这种能够改变人类命运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苏在争夺核霸主地位的同时,凭借着他们在核军备方面的优势,一再对无核国家进行“核恐吓”。面对西方国家的威胁,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对中国核工业发展做出了计划。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正式提上了议程。

1960年3月,经钱三强点将,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走进了核武器研制的队伍,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了二十多年。

1962年上半年,我国原子弹研制的关键问题得到突破。中央适时作出“两年规划”,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为加快进程,钱三强等领导决定,进行核试验准备和技术攻关。

1962年夏,程开甲成为我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担任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副所长,来到了西北核实验基地。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程开甲将全部精力投身到了中国核武器试验事业上。

当时,场区初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不仅粮食供给不足,喝水就是个大问题,有时水紧张,工作人员们经常是几天不洗脸。

程开甲身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的副所长,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原子弹试验取得成功,测得爆炸时的各项参数和试验产生的效应数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据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而我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

1966年12月,我国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获得成功,程开甲提出塔基若干米半径范围地面用水泥加固,减少尘土卷入,效果很好。

1967年6月,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程开甲提出改变投弹飞机的飞行方向,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

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程开甲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实现了“自封”,确保了试验工程安全。

程开甲是中国地下核试验的重要倡导人和重要的试验主持人。即使氢弹试验需要程开甲将很大精力投入进去,但他依然没有放松对地下核试验的领导。结果,当地下核试验再次提上日程的时候,程开甲的技术准备几乎同时到位。

1978年10月14日,中国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随着地下核试验技术日趋成熟,1980年后,我国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试验全部转入地下。程开甲当年关于核试验由大气层向地下转移的主张,不仅解决了大气层实验无法解决的许多核技术难题,也使我国核武器研制和试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被动。

程开甲从1962年筹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前后22年的时间。

有人说:“世界上有一种安全最可靠,那就是让敌人知难而退。核武器,是大国地位的标志,国防实力的象征。”

“核弹试验赖程君,电子层中做乾坤。”这是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赠给程开甲的诗句。

这样的褒奖程开甲当之无愧!

而面对荣誉与褒奖,程开甲只是想让人生无憾。“以前我与陈芳允经常在一起讨论存在的价值,我们都认为只要活着就应该有所价值。我们努力了,我们也就无憾了。”

“偏科”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程开甲院士的大学成绩单曝光:多门功课成绩优异:英文、德文、哲学、力学、电磁学等课程都超八九十分、甚至接近满分。而国文课两个学期的成绩,仅分别为61分、66分,差点挂科!从这张成绩单,你读到了什么?”这是2014年1月《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内容。

程开甲在浙江大学的成绩单一经公布,引来了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焦点更是聚集在了那门总是差点挂科的国文上。

对于程开甲大学国文课成绩为何“勉强及格”,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解读,但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由于“偏科”造成的结果,因为许多学有所成的人才都可能“偏科”。文学家钱钟书理科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获得15分;爱因斯坦、爱迪生也偏科严重。进而有人推断——越是优秀的人才越“偏科”。

但也有人认为这并不是单纯的“偏科”问题。程开甲的大学国文仅处在及格水平,绝对不是真正的“偏科”,而是一种信念“舍得”的结果。

一些同样“聪明的人”,却什么都想要,现实中一些人又想当官、又想发财,一些人又想搞研究、又想捞钱,这些其实都不是智慧的表现,最终的结果要么一事无成,要么“身败名裂”。一个做学问的人,终其一生能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就已经可以堪称完美。

但不论“偏科论”说的有无道理,程开甲在从事核研究的工作中,确实舍弃了很多,他舍弃了自我,舍弃了家庭,舍弃了原本的生活。

猜你喜欢

程开甲偏科核试验
孩子偏科怎么办
师兄弟争论
学普通话没有完成
殷殷情深
偏科
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