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双拱架连体的设计研究
2016-01-10杨代恒林扑强龙秀海
杨代恒 林扑强 龙秀海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510010)
0 前言
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及需求,大跨度连体结构越来越多,且效果上要求轻型通透,传统的连接方式一般采用桁架结构,但桁架存在密布的斜腹杆或竖腹杆,对建筑视野及外立面影响较大。本文借鉴在桥梁中应用成熟的拱架结构,利用其特有的结构性能、优雅的造型,将其运用到本连体结构中。
1 工程概况
某大厦设计总建筑面积16万m2,地面以上主塔楼总高度约180m,裙楼为6层,高度约24m。裙楼中部2层通高,在3~5层设置了约40m跨、14m高的钢结构连廊,其建筑功能为办公及商业,6层为屋面绿化。根据要求结构转换构件对室内空间的影响要最小,各楼层钢梁高度需控制在0.8m以内,转换构件只能在平面两侧设置。据此条件最终选用了较为新颖的立体双拱架转换方案。相比常见的桁架转换,大跨度拱架有其特性及优势,故对其受力特性、刚度特征进行了研究,其计算的局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模型
本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安全等级二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场地类别为Ⅱ类。
2 结构布置
连体平面采用单向次梁布置,次梁将荷载传递于两榀拱架上,拱架之间水平间距25m。拱架转换方案立面及各构件截面尺寸如图2所示。自平衡钢拱架的主要受力特征为拱架承压,下弦杆受拉,中间竖腹杆为吊柱,整体形成一种自平衡的结构体系。拱架最复杂的节点位于拱脚,该处存在较大推力,支承柱受剪较大,且对邻跨结构造成较大平面内力,极端情况会引起反拱,因此针对性的在3、4层水平弦杆中设置了预应力钢绞线,既平衡水平力同时减小弦杆拉力,经计算施加预应力后下弦杆及支承柱水平力可降低13,且拱架竖向位移略有降低,效果良好。拱架采用箱型钢管混凝土构件,内灌C60高强混凝土,可保证其受压及稳定。
图2 拱架转换方案及构件截面参数
3 低位连体的影响
连体结构会约束两塔楼之间的变形,对主塔的扭转造成影响,与高位连体相比,低位连体对主塔楼影响偏小。为了评估其影响,计算时分别采用带连体的整体模型和独立的主塔模型进行对比,并重点分析扭转对拱架内力和变形的影响,故补充分析了±45°地震方向角,并适当放大偶然偏心至7%,通过这些措施充分分析其侧向扭转效应。
通过整体模型、单塔模型的多遇地震反应谱内力分析结果(见表 1),可知低位连体对主塔的周期、层间位移角及主振型影响较小,其原因是南北两塔楼体量、刚度差异大,下部结构的变形也小,主塔楼振型相对独立。在连接屋面层即第6层因平面尺寸加大,扭转位移比会比单塔模型大。
表1 整体模型和分塔模型结果对比
连体对主塔楼的整体指标无较大影响,但需保证其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以传递水平力,而常规的弹性反应谱分析无法包络住所有振型,在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出现南北两塔楼异向位移变形的情况,故连体楼板抗拉设计时采用主塔楼、副塔楼各单体模型计算,然后以塔楼楼层剪力值之和来进行连体板内配筋。
4 抗震性能
本连体的抗震性能目标设为中震弹性、大震不屈服,按《高规》[1]的要求,跨度较大的转换结构需补充验算竖向地震。针对上述地震工况,采用MIDAS GEN有限元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各工况下主要构件内力见表2。
表2 主要构件内力结果
通过分析可知,低位钢连廊静载工况(1.2恒+1.4活)受力最大,中震弹性工况与竖向地震工况内力差距不大,且不起控制作用。此结果进一步说明低位连体的地震内力并不突出,若楼层的活荷载较大时,可能普通静荷载工况内力值更大,因静载工况组合公式中活荷载分项系数大。弦杆最大轴力仅为1650kN,这反映出拱架转换结构独特的优点,即双拱能吸收大部分荷载,通过吊杆将各楼层荷载转换为拱体轴向压力,整体结构以轴向内力为主,比常规的桁架转换结构弯矩内力小很多,同时弦杆内力很小,可极大的减小水平弦杆的截面尺寸,保证其安全度。
在静载工况下,单榀拱架的变形图如图3所示。拱架变形最大处位于拱顶,因竖向吊杆荷载集中于该处,竖向位移约为 33mm,能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3]的挠度要求。
图3 单榀拱架变形图
5 温度作用
连体两侧刚性连接,且为钢结构,温度作用十分显著,升降温时连体部分变形受两侧塔楼约束,会造成较大的拉压力,因此需分析其温度效应。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的要求,温度作用组合系数采用0.6。考虑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徐变,弹性模型以0.3的系数折减,钢构件弹性模量不变。分别考虑以下4个主要工况:①1.2 恒+1.4 活+0.6×1.4 升温 25°;②1.2恒+1.4 活+0.6×1.4 降温 25°;③1.2 恒+0.7×1.4 活+1.4升温 25°;④1.2 恒+0.7×1.4 活+1.4 降温 25°。
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内力工况为工况①、工况②,该荷载组合下各杆件内力最大,故为各构件截面设计控制性荷载组合。
连体及两侧变形较大处位于刚度相对较弱的副楼,主塔楼抗侧刚度大,其连接处变形小,如图4。双拱架在降温工况下对两侧支撑柱会产生极大的拉力和水平剪力,副楼拱脚处柱水平剪力约为2844kN,可见连体温度作用对塔楼影响极大。弧形拱架轴力仅增大380kN,弯矩变化较小,对温度作用不敏感,底部下弦杆受温度作用影响最大。
图4 降温工况下结构变形
6 施工模拟分析
本工程属于复杂高层建筑,低位连体钢结构的安装次序不同内力则不同,需进行施工阶段模拟分析。本连体施工顺序拟定如下:①先施工主、副塔楼至裙房屋面上一层(底部加强区);②安装钢结构整体拱架;③按3~6层楼面的先后顺序安装各楼层钢梁。施工阶段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施工模拟部分工况
通过各阶段施工子步分析可知,内力极值出现在最后一个子步,即全部楼层梁板施加完毕后,此时荷载最大故拱架内力最大。拱架的侧向位移极值出现在中间步。在安装3、4层楼面而未施工5、6层时,拱架顶部侧向变形最大,约为9mm,原因是顶层楼层梁未安装不能提供支承,导致侧向变形明显。因此施工时应加设临时支撑保证结构的侧向稳定。
7 楼盖舒适度分析
图6 楼盖第1阶振型
表3 楼板的特征值分析结果
表4 峰值加速度计算结果
按《高规》第3.7.7条的要求,楼盖结构应具有适宜的舒适度。本连体结构为转换结构,两拱之间的水平次梁跨度达到25m,结构刚度偏弱,须进行楼盖结构的舒适度验算。按《高规》要求,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频率不宜小于3Hz,竖向震动加速度峰值不应超过0.15ms2。对本连体结构,选取人流密集的4层宴会厅作为分析对象,楼盖的阻尼比取0.02,楼板的主振型及周期计算结果如图6及表3。第1阶竖向自振频率3.19Hz,因为人们有节奏的步行活动作用步频通常为3Hz,与本楼盖基本振型的频率相当,因此人行走时可能会引起较大的竖向振动,故需补充验算楼板的竖向振动加速度峰值。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方法验算人行走及跑动时引起的楼板峰值加速度。考虑的工况主要有:①多人同时行走一步;②多人同时连续行走;③多人同时跑动;行人重量按70kg fffff6人来考虑。在以上3种工况下,楼板的竖向振动加速度峰值计算结果见表4,可知楼盖舒适度能满足要求。
8 结论
针对此低位大跨度拱架转换连体结构,设计过程中分析了连体与塔楼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通过抗震性能、温度作用、施工模拟及楼板舒适度等内容分析重点研究了双拱架转换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特点,提出了本连体转换的设计要点:
8.1 低位连体对塔楼的主振型、位移角影响小,活荷载大的低位连体结构可能以静载加温度作用工况控制。连体楼板配筋设计需以两侧塔楼层剪力之和进行复核。
8.2 在拱脚处会产生较大推力,导致弦杆轴力、支承柱剪力过大,可布置预应力筋。以受压为主的拱架宜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弦杆内力小,可缩小其截面尺寸。8.3 大跨度钢结构需进行施工模拟,校核各施工阶段内力及变形。变形较大处需加设临时支撑。
8.4 柔性结构楼板需验算竖向振动舒适度,本连体楼盖自震频率3.19Hz,竖向加速度峰值未超过0.15ms2,满足舒适度要求。
[1]JGJ 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2]GB 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S]
[3]GB 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