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模式对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6-01-10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18期
关键词:满意率医护人员心肌梗死

张 梅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急诊科 山东 东平 271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骤、致死率较高等特点[1]。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率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可对其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研究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护理的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我们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和干预组(2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在对照组2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4例,其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56.3±1.4)岁,其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0.5~7.2h,平均时间为(4.0±1.1)h,其中发生广泛性心前壁梗死的患者有16例,发生心下后壁梗死的患者有8例,发生心高侧壁梗死的患者有4例;在干预组2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5例,其年龄为39~76岁,平均年龄为(56.5±4.3)岁,其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0.3~7.5h,平均时间为(4.2±1.2)h,其中发生广泛性心前壁梗死的患者有14例,发生心下后壁梗死的患者有9例,发生心高侧壁梗死的患者有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常规的急诊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抢救护理,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模式对干预组患者进行抢救护理。然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2.1 对照组患者 采用常规的急诊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抢救护理,具体的方法是:①在接到求救电话后,急诊医护人员要立即赶往现场。②到达现场后,急诊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吸氧及输液等简单的院前急救护理。③当患者进入医院后,急诊医护人员要立即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及各项常规的检查,然后配合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手术治疗。

1.2.2 干预组患者 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模式对干预组患者进行抢救护理,具体的方法是:

1.2.2.1 院前急救 ①在接到求救电话后,急诊医护人员要立即赶往现场。同时,急诊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家属进行电话交流,并指导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紧急护理。②到达现场后,急诊医护人员要立即对患者进行输液及面罩吸氧等急救处理,以缓解其症状及疼痛感。同时,急诊医护人员还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并使用鼓励性的话语对其进行安慰[2]。③在搬动患者时,急诊医护人员的动作要尽量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刺激。④在运转患者的过程中,急诊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与急诊室进行沟通交流,让其做好准备工作[3]。

1.2.2.2 术前准备 ①当患者入院后,急诊护理人员应迅速在其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然后为其进行碘过敏试验,并做好试验记录。②让患者嚼服500mg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并辅助其做好更衣、排尿等术前准备工作。③在将患者送入导管室的过程中,急诊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做好病情分析和病情交接等工作。④当患者进入导管室后,急诊护理人员要协助医师对其实施介入手术。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接受抢救治疗的时长。②两组患者接受心电图监测的时长。③两组患者接受病情评估的时长。④两组患者住院的时间。⑤两组患者接受抢救的成功率。⑥两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⑦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接受抢救治疗的时长、接受心电图监测的时长、接受病情评估的时长及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接受抢救的效果及其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接受抢救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病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抢救的效果及其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的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骤、致死率较高的特点。据统计,大约有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在发病后的1h内死亡。由此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并且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采用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时,极易因延误了手术的最佳时机而导致患者死亡。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接受抢救治疗的时长、接受心电图监测的时长、接受病情评估的时长及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干预组患者接受抢救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干预组患者的病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此护理方法不仅能提升抢救工作的效率,降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还能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魏宝英.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11-812.

[2]韩彦辉,王素梅,李海霞等.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25-26.

[3]林桂珍,蓝惠兰,黎春常等.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316-2317.

[4]樊智娟,黄欢,张俐玲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3(20):2839-2840.

猜你喜欢

满意率医护人员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分析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提高96659热线服务满意率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