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魔术的数学老师
2016-01-10
一副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扑克牌,从中随机抽出一张,吴如皓就能猜中被抽出的扑克牌的花色和点数。没错,这是一个典型的魔术,但请注意,这并不是一场娱乐观者的表演,而是扎实的数学教学,其背后是等差数列的巧妙应用。
自从无意中发现用魔术来讲解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不再在数学课堂上“歪倒一片”,吴如皓就开始钻研哪些数学规律可以用魔术来呈现,并一发不可收拾,在台湾掀起“数学魔术”潮流。
吴如皓,台湾知名数学教师,“数学魔术”倡导者之一,与林寿福共同著有《数学魔术——27个数学概念奇迹》。因为成功将魔术与数学结合,打造了崭新、生动的数学教学模式,吴如皓多次接受电视、平面媒体有关数学教学活动的拍摄与数学魔术表演,每年参与讲座一百余场,大受师生群体的欢迎。他坦承,并不会因为学了数学魔术,成绩就一定变好、学习变得更轻松,但至少,数学变得不讨厌了。
同行观感
对重庆市巴蜀小学教师周智雄来说,从来没想到一次偶然的培训竟然对自己的影响这么大。
暑期期间,他参加了中国新课程研究院组织的数学研修班,听台湾的吴如皓老师“面对面”授课,让他连呼“震撼”和“没想到”:没想到有这么多神奇的魔术与数学息息相关!没想到一至六年级有许多课都可以变成魔术课!他开始后悔没能早点儿结识吴如皓,让已经毕业的学生也能感受数学魔术的魅力。
一连4天的培训,尽管全是吴如皓的“独角戏”,但没有一位教师离会,不仅如此,下课后,他会被教师们重重包围,充分享受“超级明星”的待遇。
这不是吴如皓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围堵”,在台湾,他同样风头甚劲,名声甚至传出了教育圈,进入了文化圈。74岁的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还曾邀他在自己的咖啡馆里,演讲《神秘有趣的数学魔术》,很多国外教师也被他神奇的“数学魔术”所吸引。
如何用一句话阐释吴如皓的魅力?著名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给出评价:“他把数学和魔术完美结合。这种数学魔术,是快乐自己,激发学生。”
“曾经有人问一个科学家,如何保持热情?科学家回答:一是数学,二是数学,三还是数学。但我曾经问学生,最痛恨的学科是什么?学生回答:一是数学,二是数学,三还是数学。”
这是吴如皓在北京培训时的开场白。而在10年前,初登讲台的他在刚教数学时,面临这个问题,一样很头大。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喜欢一点魔术的他在课堂上教学生用玩魔术的方法学数学,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开始只会一两个魔术,看到学生那么感兴趣,我想要变更多的魔术。”几年前的台湾,关于魔术的信息并不像现在这么繁多,吴如皓就去图书馆,把所有与魔术有关的书全部借回来。图片太少,没有DVD,他就自学魔术,探索与数学之间的关联。就这样,他“自发研制”的数学魔术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因害怕学生只是对魔术感到新奇有趣,而不去思考,吴如皓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的思考改变”上。
“如何让学生的思考发生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吴如皓想的是,从提问开始,怎么才能把教师的提问变成学生的提问,怎么才能让学生产生新奇的想法,怎么才能让没有想法的学生探究教师下一步会干什么,进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教学过程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使用规律。
“我们必须从学生的想法出发,一步一步地完成这个历程。当学生学习数学动力不大的时候,魔术就强烈地推动了这个历程,让学生经历这段历程。”
在外人看来,魔术很炫、很耀眼,但在吴如皓看来,表演魔术、破解魔术不是关键,讲答案也不是关键,“数学魔术”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让学生产生想法。“学生的想法跟我的想法不停对话,对话的过程就会形成不完整的知识,而学习就是不完整知识到完整知识的渐进历程。
在北京4天的培训,吴如皓呈现了32个魔术,每个魔术都站在数学角度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味道,都用“发现规律—使用规律”来教魔术。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运算、二元一次方程式的整数解、相似形、直角坐标系、负负得正、十进位与二进位等等,都可以用魔术表现出来,而这些魔术所用道具都极其简单,一个小尺子、一张A4纸、一个三角形。
用魔术来讲数学,如何解决课时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在意学生的想法,这需要时间,但不见得是要漫无止境的时间。教师必须理清楚一些东西,再去讨论那些有意思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东西。”
这显然对教师要求不低,而吴如皓对自己的要求是,找到合适的故事和案例,建立起魔术和数学的联结。他称这个过程为“造例子”。
“我会举各式各样的例子,当数学问题太复杂,我造不出例子的时候,我就开始化简,再来观察,所以在这样的课堂里面,充满了猜测和推理,我感觉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为了做这件有价值的事情,吴如皓和同事林寿福撰写出版了《数学魔术》一书,风靡整个台湾教育界。不仅如此,他们还把所在学校——台北市立兴雅国民中学变成了数学乐园。从校门口的电动拉门,到穿堂、合作社、活动中心、操场、游泳池,都设下数学埋伏,总共设计10关、280道数学题,都和国中三年会学到的数学有关:数列、几何、三角、函数、圆周、相似形等。
一切都是为了让数学更有趣。在吴如皓看来,数学魔术的特别魅力在于,能够很快扭转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尤其是对后进生而言。
吴如皓曾经接过一个“课后补救班”,班上的很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对枯燥乏味的数学了。吴如皓来到这个班制定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取消计算,从第一堂课开始,他教他们怎么玩数学魔术。
“从这以后,他们开始对数学课有了那么一点兴趣。”当然,刚开始时,也有学生不会跟他互动,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但久了之后,吴如皓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跟他进行“有品质”的对话,“他们的表现让我超级惊讶,说明他们在思考,在推论”。
数学魔术火了。但这种火不是喧闹的浮华,而是发自内心的点燃。
魔术案例:万无一失的“心理测试”
现场:吴如皓事先做好了3张纸卡,上面写着3种不同的答案:“没有缘分”“毫无默契”“心有灵犀”,将3张纸卡反扣,将其中写有“心有灵犀”的纸卡放在第3位。无论观众如何抽取3张纸牌,然后采取“数点点”的方式,分别把每一张牌的点数数完,同时移动落点。3个数字的“数点点”之后,答案无一例外地落在 “心有灵犀”上。
吴如皓还讲了一个很好玩的实践:一个孩子学会了这个魔术后,很想讨好妈妈,于是将这个魔术带回家中,3张纸卡分别写上“笑里藏刀”“作威作福”“沉鱼落雁”,并事先将“沉鱼落雁”编排在第3的位置。然后孩子开始了表演,第一次结果出现以后,妈妈不敢相信,就说再来一次,结果不断地重复循环之后,相同的结果出现了,都是“沉鱼落雁”。让妈妈开心得不得了。
揭秘:在具有数学思维的人看来,所有的正整数有以下规律:被3整除余数分别为0、为1、为2,将这些整数按照余数为0、1、2的规律顺序排列起来,即可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将其中任意3个数字相加,都能够被3整除,亦即无论如何“数点点”,其落点都能落在第3张纸卡上。
提醒:反扣的纸卡一定要落在指定的位置,如上述例子,一定要落在第3个落点。其次,洗牌的时候掌握技巧,不能乱了顺序。
点评:这3张纸卡在数学高手眼中看来,不是“好凌乱”,而是“好整齐”,因为每一个数字被3整除之后,依次得余数为0,1,2,0,1,2……将其中任意3张牌抽取出来,相加之后也能被3整除,意味着无论如何“数点点”,其都能落在第3张纸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