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与生活同行
2016-01-09杨卓
杨卓
摘要:本文中笔者从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启发数学思考;创设生活情境,启发数学思考;利用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内涵四方面谈了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策略
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生活是数学的来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数学的运用。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的生活融合进知识的学习中,并将生活现象进行抽象,使之成为数学问题。教师要多了解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生活中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运用,获得更好的学习技能。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总结。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由于这些内容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新知识的学习可能就会成为“旧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熟悉感,更加顺畅地接受新的知识。
如进行“圆的周长”的学习时,我就将一个笸箩拿到了课堂上。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对于笸箩,每个学生都很熟悉,这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工具。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笸箩的边缘有点松了,教师想让它更紧一些,更牢固一些,在外围给它箍一圈铁丝。你能不能帮教师计算一下应该用多长的铁丝?你们要用什么方法去计算呢?教师手里的道具——笸箩,以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在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纷纷举手想要向教师阐述自己的想法。有人说:可以拿一条绳子,在笸箩边上围一圈,再量一量绳子有多长。也有人说:可以把笸箩放在地上,让它沿着一条直线滚一圈,看看能够滚多远,再把它滚过的痕迹量一下。笔者对学生的想法和创意给予了肯定,并让他们利用自己想到的办法去测量笸箩的周长。经过动手演示,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都不太科学,不仅量起来麻烦,所得到的数据也不精确,两种方法得到的笸箩周长有一些区别。
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笸箩这一圆形物品的周长是与什么相关的呢?有没有一定的计算规律可以遵循呢?学生依靠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很难解答这一问题了,于是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明白了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半径推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进行优化,让学生利用生活寻找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学会利用数学的思维去对生活进行思考,对生活中的数学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只有让学生多看、多想、多用,他们才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创设生活情境,启发数学思考
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的影子。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氛围,利用生活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知识抱有一种强烈欲望,学会利用数学的眼光去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在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和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开发,让他们能够从生活的角度对数学思想进行领悟和体会。例如,在上第二册“位置”一课的第一单元时,我创设如下情境:在上课之初,我就让学生把数学书合上,上面放一本语文书,再在语文书上放一个铅笔盒。随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语文书的上面是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在什么的上面?语文书在什么的下面?利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位置关系,学会上、下的描述。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在教室中所处的位置,并在思考后描述:谁在我的右边?谁在左边?谁在我的前面?后面是谁?这样,学生对前后左右就会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有时,笔者会让学生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回答问题,或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站起来做游戏,也会让学生描述一下“我是×排×号”,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快乐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玩乐之中轻松完成知识的学习,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自动、自发的活动。
三、利用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内涵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抽象的知识在理解上有较大的困难,数学知识难以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表象,这就导致他们难以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对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学会利用数学的方式描述生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感悟,逐渐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如进行“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时,由于千米无法利用事物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学生不能获得直观的感受,笔者便在课前和体育教师沟通好,组织学生跑个一千米,让他们对“千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能够轻松掌握知识。
四、让学生体验知识,学会应用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数学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创新,为他们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现实中去,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去“做”数学,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智能的增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我校的一个花圃因为年代久远,需要翻修一下。于是,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此相关的活动:“大家看到我们教师后的花坛了吧?学校想要用40米长的栏杆把它翻修一下。学校没有资金请专业的园艺师进行设计,只能靠大家来帮忙了。请大家画出设计图,并计算花坛的面积。”由于是自己熟悉的校园,学生都想为学校设计一个最好的花坛,他们的兴趣很快就得到了激发,创造的火花不断在他们的大脑中迸发。有的学生将花坛设计成了较为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菱形等,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地设计成了五角星的形状、花瓣的形状、树叶的形状等。每个学生都非常投入其中,想要设计出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花坛。
随后学生认真地对自己的图形面积进行计算,那些不规则的图形计算不出面积,学生着急的眼睛都红了。随后我肯定了学生的创意,也选出了几幅较好的设计图张贴到教室的宣传栏上。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数学教学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将学生引导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心灵深处留下更多数学生活的烙印,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才能让学生终身享受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价值。
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5〕GHB0005。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