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务去谗佞

2016-01-08

月读 2016年1期
关键词:忠臣君主

夫谗佞之徒,国之蝥贼也a。争荣华于旦夕,竞势利于市朝。以其谄谀之恣,恶忠贤之在己上;奸邪之志,恐富贵之不我先。朋党相持,无深而不入;比周相习b,无高而不升。令色巧言c,以亲于上;先意承旨,以悦于君。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不悟d;弓无九石,宣王终身而不知e。以疏间亲,宋有伊戾之祸f;以邪败正,楚有郤宛之诛g。斯乃暗主庸君之所迷惑,忠臣孝子之可泣冤。故藂兰欲

茂h,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奸佞之危也,斯二者,危国之本。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败德败正,莫逾于谗佞。

(《帝范·去谗》)

注释:

a 蟊(máo)贼:吃禾苗的两种害虫。此处比喻祸害国家的谗佞之徒。

b 比周:结党营私。

c 令色巧言:用伪情谄媚和花言巧语来取悦、迷惑他人。

d“朝有千臣”句:春秋时,鲁昭公由于受到谗言蒙蔽,未能处理好国内大夫之间的关系,最终小事酿成大祸,被群起而攻之,弃国出逃。

e“弓无九石”句:战国时,齐宣王好射,臂力可开三石之弓,群臣竞相谄媚,说宣王所开之弓用力不下九石,宣王信以为真,终身以此为傲。

f“以疏间亲”句:春秋时,宋国宦官伊戾设下圈套,向宋平公进谗言,诬陷太子痤谋反,导致太子痤被害身亡。

g“以邪败正”句:春秋时,楚国郤宛忠直,却遭费无极等人谗害,家破人亡。

h 藂(cóng):同“丛”。

大意:

那些谄谀奸佞之徒,对于国家来说就好像啃食禾苗的蛀虫。他们不分昼夜地争夺荣华富贵,不分场合地追逐权势利益。他们极尽谄媚阿谀之能事,对忠贤之臣位列己上而心怀不满;放纵奸邪的想法,唯恐富贵不被自己率先享有。他们结成朋党,相互扶持,无孔不入;结为朋党,拼命钻营。通过伪情谄媚、花言巧语、揣摩上意、逢迎奔走,以取悦君主。鲁昭公虽有众多臣子,却落得弃国远逃,终不醒悟;齐宣王无九石之力,却被阿谀之臣蒙蔽终身;宋国伊戾通过谗言以疏间亲,导致太子冤死;楚国奸臣势力猖獗,忠臣遭到压制,导致郤宛那样的良臣被无端残害。丛丛兰草生长茂盛,欣欣向荣,凛冽的秋风却要使它摧折枯萎;君主希望明辨是非,却有谗佞之人遮蔽。这就是奸臣、佞臣的危险之处,这两种人会危害国家的根本。砥砺自己,躬亲践行,没有比聆听忠言更好的方法了;败坏德行,败坏正道,没有比谗佞之言危害更大

的了。

【解读】

谗言之害,古人很早就有认识,在《诗经》《离骚》中就有对谗言的讽刺与控诉,孔子在《论语》中也对“浸润之谮”痛心疾首。为君者,明辨是非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事实真相往往会被干扰和遮蔽,进而影响君主的判断。不同的臣子出于不同的动机,通过自己的语言影响君主的看法与决策,这便有了忠言、谗言的区别。忠言往往如良药,虽利于病,却难以下咽;而谗言常常谄媚阿谀,如糖似蜜,令听者如沐春风,忘乎所以。因此,谗言常入君心,谗臣备受宠信;忠言被拒千里,忠臣动辄得咎。于是,历史上就一再上演谗言造成的忠臣被戮、家亡国破的悲剧。要防谗言之害,不仅要多听“逆耳忠言”,还要牢记“兼听则明”的

道理。(翊程)

猜你喜欢

忠臣君主
五张羊皮
和谐君主帝喾
口是心非的“忠臣”
治疗
石奢自刎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
大清“忠臣”洋家将
夜读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