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论道德(上)

2016-01-08

月读 2016年1期
关键词:仁德仁者亚里士多德

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理清古代思想脉络,孔子是最先需要了解的人物。《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集中了孔子在治政、修身、处世、学习等各方面的思想言论,相比其他历史文献,更为可靠而精准。据此,本刊将分期推送《论语》中的孔子经典言论,分六大类加以详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爱人。

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做出了仅有两字的简短回答。“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后世学者论“仁”,无论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告子上》),还是“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都是在孔子思想基础上的阐发。《论语·乡党》记载:孔子退朝,听说马厩失火,立刻问道:“有没有伤到人?”而没有去问马和其他财物的损失情况。这是“爱人”的行为表现,充分说明“仁”的践行对象,不是神灵,也不是其他生物或物件,而一定是“万物的灵长”—— 人。人,不论地位高低贵贱,都应享有作为“人”所应有的基本权利,都可感受来自同类的共情关怀。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花言巧语、装作和善的人,很少有真正的仁德。

孔子把仁看作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需要付出毕生努力去实现。追求“仁”,两种态度必须贯穿始终:一是真诚,二是信义。孔子批评的这种表里不一者,往往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邀宠于人,行为看似善良,却不出于本真;承诺说得漂亮,根本无法兑现。这样的人一多,风气焉有不败之理?所以孔子回答弟子司马牛关于“仁者”标准的问题时说:“仁者说话是慎重的,因为事情做起来是很困难的,说起来能不慎重吗?”孔子这句话,一方面教导我们做人要真诚,另一方面提醒我们警惕“无事献殷勤”的人。但世事并非绝对,也没有必要因此就时刻板着面孔。朱自清先生曾说:“有些事必得会说话的人去干,譬如宣传员;有些事必得少说话的人去干,譬如机要秘书。至于我们这些平人,在访问,见客,聚会的时候,若只是死心眼儿,一个劲儿少说话,虽合于圣贤之道,却未见得就顺非圣贤人的眼。”(《论说话的多少》)出于与人为善的目的,风趣的言语、可亲的表情,无疑是人际交往中的良好润滑剂。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仁人是这样的,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做得到,也要帮助别人做得到。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子贡位列“孔门十哲”,以言语著称。一次他请教孔子:“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施舍他人而周济民众,可以算得上仁吗?”孔子感叹说:“这岂止是仁,这已经是圣人的境界了。”继而解释,仁的基础,就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便是舍弃私心的修行途径。若始终局限于自己的利益中,必然做不到为他人考虑;超越出自我的微小范畴,便能看到更广阔与更长远的时空,自然会懂得仁的真理。香港电影导演王家卫执导的影片《一代宗师》中将人生自我完善的几个阶段表述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正是儒家精髓融入中华文明每个角落的表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几乎已成为“仁”的标准阐释之一。

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是接近仁的。

“刚”,即刚强,与“欲”相对,刚是不为欲望所动,无欲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毅”,即坚毅,不肯在威胁下低头,即“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木”本指面无表情,“讷”本指言语迟钝,这里是表示一个人的淳朴与谨慎。一个德行高尚或有所成就的人,在生活中一般都是清心寡欲、心思稳定、谈吐举止有礼有节的,遇事时则会显示出强大的内心和果断干练的作风。那些靠巧言善辩立足于世的人,不仅德行不高,更难成就大事。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不会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会勇于牺牲自己来保全

仁德。

这句话后来简化为四字成语“杀身成仁”。孔子看重生命,热爱生活,但是,当面临生死与仁义、名节之间的重大抉择时,孔子的回答是“杀身以成仁”。孟子亦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儒家以实现“仁”之大道为己任,赋予了个体生命神圣的历史责任,有意义地死去,便成为弘道的一部分。这句话鼓励了许多有志之士为了事业、民族和国家,在最艰难的境遇下保持独立人格,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文天祥就义后,人们在他的衣带里发现一首遗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用生命实践了平生所学;这种坚贞,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面临仁德时,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老夫子”式的教条陈腐,在孔子那里是几乎没有的。他不会刻板地要求弟子压抑自身以彰显师道尊严,而是鼓励弟子在实践“仁”的大道上,不妨与老师并驾齐驱,甚至快行一步。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把这种师生平等、共同求道的精神详释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可谓切中肯綮。“师”与“道”孰重的问题,同样摆在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面前。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身为柏拉图的高足,亚里士多德对老师的“模仿论”“灵感说”等美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批判,而批判部分尤有价值。亚里士多德有一句传世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面对信仰与真理,东西方哲人做出的选择具有共通的

智慧。

(选自《孔子语录》,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仁德仁者亚里士多德
仁者甘死如饴
为仁由己
推己及人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孟子说仁德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