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贵有廉耻心
2016-01-08
何进辅政a,而引袁隗同录尚书事b,隗之望重矣,位尊矣,权盛矣。绍及术与进同谋诛宦官,而隗不能任;进召董卓c,曹操、陈琳、郑泰、卢植皆知必乱d,而隗不能止;董卓废弘农立陈留e,以议示隗,而隗报如议;犹然尸位而为大臣,廉耻之心荡然矣。然且终死于卓之手而灭其家。故夫有耻者,非以智也,而智莫智于知耻。知耻而后知有己;知有己而后知物之轻;知物之轻,而后知人之不可与居,而事之不可以不断。故利有所不专,位有所不受,功有所不分,祸有所不避。不知耻而避祸,是夜行见水而谓之石,不濡其足不止也。以疲老荏弱之情,内不能知子弟之桀鸷,外不知奸贼之雄猜,自倚族望之隆,优游而图免,而可谓有生人之气乎?东汉之有袁氏与有杨氏也,皆德望之巨室,世为公辅,而隗与彪终以贪位而捐其耻
心f。叔孙豹曰:“世禄也,非不朽也。”g信夫!不朽有三,唯有耻者能之;隗与彪,其朽久矣。(《读通鉴论》卷八)
注释:
a 何进(?-189):东汉灵帝时外戚,官至大将军而独揽朝中大权。后与袁绍、袁术等人谋诛宦官,不料计划泄露,被宦官张让等先下手,遭杀身之祸。
b 袁隗(?-190):官至东汉太傅,出身名门,袁绍、袁术之叔。董卓专权后,因袁绍反董卓而被牵连,遭杀害。 录尚书事:官名,是一种加官,凡加此头衔者,可代表皇帝对尚书台的一切事务进行总领,地位极其显赫,位高
权重。
c 董卓(?-192):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至太师。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讨伐,终被其亲信吕布所杀。
d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曾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陈琳(?-217):曾任大将军何进的主簿(掌管文书的佐吏)。何进被杀后,入袁绍幕府。官渡之战,袁绍失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任为司空军师祭酒。 郑泰:大将军何进辅政,征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因进谏不成而弃官。后与荀攸共谋诛杀董卓,事泄,东逃归袁术,任扬州刺史,于赴任途中病逝。 卢植(139-192):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将领,曾任北中郎将率军平定黄巾军
起义。
e 弘农:即弘农王刘辩,灵帝驾崩后继位,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外戚大将军何进手中。后又受制于董卓,终被废为弘农王。 陈留:即陈留王刘协,汉灵帝驾崩后被封为陈留王。董卓废少帝刘辩而立刘协为帝,即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献帝。
f 杨彪(142-225):东汉末年大臣,历任三公。后见汉室衰微,便谎称脚疾,不理世事。曹丕称帝后,拜为光禄大夫。因此事,王夫之认为他无忧国之心。
g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为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大意:
东汉末年,何进以大将军的身份辅佐朝政,他让袁隗与自己共同担任录尚书事一职,袁隗的名望变得很重,地位异常尊贵,权力也很大。后来,袁绍、袁术与何进共同谋划诛杀宦官,袁隗却不能在此事中担当大任;何进准备召董卓进京,曹操、陈琳、郑泰、卢植都知道此举一定会出乱子,便加以劝阻,袁隗却不能制止何进;董卓擅自废掉少帝刘辩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当他征求袁隗的意见时,袁隗竟然表示同意;袁隗就像是一个活着的尸体居于大臣之位,其廉耻之心早已荡然无存。然而,他最终还是死于董卓之手,而且全家遭到抄灭。所以说,有廉耻之心的人,并非恃其才智,要说真正的才智,没有比知道廉耻更大的了,知廉耻然后才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才知道财物、地位都是微不足道的身外之物,是很轻的;懂得财物、地位之轻,才知道什么样的人不可与之共事,以及做事要当机立断。所以某些利益不可专擅,某些职位不能接受,某些功劳不能占有,某些灾祸不能逃避。不知廉耻地逃避灾祸,就像是夜间行路一样,见到水却说是石头,不湿其脚就不停止前进。袁隗年老体弱,内不知道子弟的志向,外不知那些奸贼对自己的猜忌,自恃出身望族,想悠闲自在地免除灾祸,像这种人还有活人之气吗?东汉时期,袁氏和杨氏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家族,世代都有公卿辅臣,而到了袁隗和杨彪时,最终因为他们贪恋禄位而抛弃了自己的廉耻之心。叔孙豹说:“世官世禄,并非能够永远保存下去的东西。”这话是可信的!古人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只有存廉耻之心的人才能拥有它们。袁隗和杨彪,他们早就腐烂磨
灭了。
【解读】
本文是王夫之针对东汉末年大臣袁隗的为官行为而阐发的议论。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袁隗以德高望重、手握重权,本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谁知他遇事先求自保,欲以“悠闲不做事”来保住自己的禄位,即使面对专权的董卓废帝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也是唯唯诺诺,不敢提出异议,最终还是身死人手。在王夫之看来,袁隗就是贪恋禄位而抛弃了廉耻之心的典型,用“尸位素餐”一词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腐败。知廉耻,是为官者最应具备的官德,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箴言若此,当为后世所鉴。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倾其一生心血完成的一部史论著作。该书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了上自秦朝下至五代的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得失,臧否人物,以古鉴今,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反映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