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四化”协同发展研究
2016-01-08刘春黄旭东
刘春 黄旭东
摘要: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替代指标,选取1980—2012年湖北省“新四化”指标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新四化”变量发展水平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2年湖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变量对数一阶差分是平稳的,且在两个阶段存在长期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随着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关系,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
关键词:“四化”;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3-609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3.074
A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Hubei Province
LIU Chun1,2,HUANG Xu-dong1
(1.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430065,China;
2. Hubei Business Servic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 With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teract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s to achieve. Select the alternative indicator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four modernizations” indicator variables of time series data during 1980-2012 in Hubei province. By unit root test, 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riable time series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four modernizations” was analyzed. The test result showed tha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first difference of "four modernizations" indicator variables logarithmic was smooth, and there was a long-term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time pha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showed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Hubei province,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moted each other; industrialization played a better role in promoting urbanization, whil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weak.
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DF unit root test; 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 Granger causality test; Hubei province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信息化普及率、破解城乡发展瓶颈以及解决“三农”难题[1]。对“四化”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与复杂发展的过程。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了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四化”;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使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概念,被称为“新四化”;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010年11月《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鄂发[2010]25号)坚持城镇带动,产业驱动,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结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2012年6月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促进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本研究将主要利用湖北省“四化”替代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检验与分析模型,研判湖北省“四化”发展的历程与协调关系。
1 文献综述
徐君等[2]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系统探究了四者之间的耦合互动机理和规律,建立了四者之间耦合关系模型;崔慧霞[3]尝试提供了一个逻辑一致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崔凯等[4]认为“四化”的同步协调发展具有规律性、阶段性和趋势性,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过程;蓝庆新等[5]和王成吉等[6]指出我国“新四化”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等“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和路径;毛智勇等[7]坚持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城镇化为承载,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在“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中部崛起。部分学者运用钱纳里发展模型,分析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8-10];还有学者构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耦合度模型定量评价其“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11-15];还有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回归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统计方法,定量化探索“四化”协调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协调关系及因果关系的研究[16-20]。
基于此,本研究将利用Eviews 6.0软件,结合湖北省1980—2012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替代指标年度数据,采用ADF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湖北省“四化”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归纳湖北省在“四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 “四化”协调发展模型
2.1 ADF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用来检验一个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的,常用的是ADF检验方法。ADF检验模型如下:
Δyt=?啄yt-1+■?茁iΔyt-1+?着t (1)
模型(1)中,y代表时间序列数据,t代表时间变量,零假设为δ=0,备择假设为δ<0。如果接受零假设,说明x存在一个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反之为平稳序列。对于非平稳序列,如果进行完d阶差分后成为平稳序列,则称该序列为d阶单整序列,记为I(d)。
模型拒绝零假设的检验结果,则可认为该序列为平稳序列;模型接受零假设的判别时,则可认为该序列为非平稳序列。
2.2 Johansen协整检验
协整是指多个非平稳经济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如果多个非平稳变量具有协整性,则这些变量可以合成一个平稳序列,这个平稳序列就可以用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当且仅当多个非平稳变量之间具有协整性时,根据这些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才有意义,Johansen协整检验法主要应用于向量间的协整检验,检验模型为:
yt=■aiyt-1+?着t (2)
模型(2)中,y表示t维的内生变量的矢量,a表示相应的系数矩阵,P表示内生变量滞后的阶数。
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考察时间序列x是否是时间序列y产生的原因时采用的方法: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验证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序列x是y的格兰杰成因(Granger cause),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一般还应该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序列y是否是x的格兰杰成因。对下列两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无限制条件回归:yt=■atyt-1+■btxt-1+?着t (3)
有限制条件回归:yt=■atyt-1+?着t (4)
模型(3)和模型(4)中,如果检验系数b1…bm显著地不为0,就拒绝零假设,表明x是引起y变化的Granger原因;当零假设为“y不是引起x变化的Granger原因”时,只需将上述两个回归模型中的x与y互换即可。
3 湖北省“四化”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涉及1980-2012年湖北省“四化”时间序列数据。以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工业化水平指标,用IND表示;邮电业务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信息化水平指标,用INF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镇化水平指标,用COU表示;以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率说明服务业发展状况,用AGR表示。原始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13)。
计算湖北省1980—2012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标数据,得出IND、INF、COU和AGR数据,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AGR具有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COU具有起伏变化的增长趋势,IND具有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INF具有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近年来震荡变化。且COU与AGR具有较强相关,计算可得出两者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为0.887;COU与IND在1998—2012年间具有强相关,相关系数达0.917;COU与INF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0.789。
3.2 ADF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检验法对变量IND、INF、COU与AGR进行单位根检验,为消除由于数据剧烈波动带来的异方差,将IND、INF、COU与AGR取对数,分别用LnIND、LnINF、LnCOU和LnAGR表示,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IND、LnINF、LnCOU和LnAGR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都不拒绝零假设,即不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说明LnIND、LnINF、LnCOU和LnAGR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LnIND-1、LnINF-1、LnCOU-1和LnAGR-1的单位根检验都拒绝零假设,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LnIND-1、LnINF-1、LnCOU-1和LnAGR-1都是平稳序列。因此,IND、INF、COU和AGR对数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I(1)。
3.3 Johansen协整检验
图1中显示湖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可将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1980—1997和1997—2012年。分别对其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则湖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Johansen检验迹统计量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①1980—1997年湖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原假设None表示没有协整关系,该假设下计算的迹统计量值为54.181 770,大于5%的临界值47.856 130,且概率值0.011 3小于0.05,可以拒绝原假设,亦即4个变量存在协整方程。②1997—2012年湖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原假设None*表示没有协整关系,该假设下计算的迹统计量值为48.951 670,大于5%的临界值47.856 130,且概率值0.039 3小于0.05,可以拒绝原假设,即4个变量存在协整方程。由此可见,在1980-1997和1997-2012年两个发展阶段,湖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4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3.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显示LnIND、LnINF、LnCOU和LnAGR都是I(1),说明4变量是平稳序列,Johansen协整检验显示湖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在两个发展阶段有长期协整关系,但是不能说明4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研究进一步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说明四者之间两个发展阶段的逻辑关系,如表3所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在滞后期为2期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下。
1)1980-1997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IND和AGR之间存在着从AGR到IND的单向因果关系,INF和IND之间也存在着从INF到IND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对工业化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INF不是AGR的原因,AGR也不是INF的原因,INF与AGR之间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同理,COU与AGR之间,COU与IND之间,COU与INF之间都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这说明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对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和提升作用不够,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促关系不够。
2)1997—2012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IND和AGR之间存在着从AGR到IND的单向因果关系,COU和AGR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COU和IND之间存在着从IND到COU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工业化程度对城镇化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互促进作用;INF不是AGR的原因,AGR也不是INF的原因,INF与AGR之间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同理,INF与IND之间、COU与INF之间都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这说明湖北省信息化发展对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和提升作用不够。
4 结论
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4个变量的对数都为一阶差分变量的平稳时间序列;1980—2012年湖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湖北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两个阶段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是4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1980—1997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工业化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城镇化发展对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和提升作用不够,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促关系不够;1997—2012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工业化程度对城镇化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促进作用,然而信息化发展对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和提升作用不够。随着湖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关系,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湖北省应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 琳,邱少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4):124-129.
[2] 徐 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急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85-88.
[3] 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6):45-49.
[4] 崔 凯,冯 献.建国以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16):201-206.
[5] 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5):35-39.
[6] 王成吉,王 娟,王 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J].理论建设,2013(4):60-64.
[7] 毛智勇,李志萌,张宜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基于中部地区“四化”发展的分析[J].农业考古,2013(4):312-318.
[8] 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6-11.
[9] 段禄峰,张 沛.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7):12-17.
[10] 王建锋,雷 军,段祖亮.新疆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9):1-6.
[11] 黄安胜,许佳贤.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8-35.
[12] 朱宽樊,杨永春,陈春宇.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甘肃省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
[13] 郭丽娟.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11):64-66.
[14] 董梅生,杨德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2014(4):14-24.
[15] 张 琳,邱少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4):124-129.
[16] 张兰婷,洪功翔.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3-6.
[17] 李向阳.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4):147-150.
[18] 王春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机理与实证检验[J].江汉论坛,2013(11):60-64.
[19] 杜传忠,刘英基,郑 丽.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13(1):33-40.
[20] 李晓鸿.中国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13(19):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