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研究

2016-01-08杨主泉张志明王丽娜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社区居民感知

杨主泉 张志明 王丽娜

摘要:以旅游发展典型县域阳朔县为例,立足于旅游地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视角,采用问卷调研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负面影响中的物价上涨、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破坏、水质污染感知强烈,而正面影响主要集中在改善生活水平、经济带动、改善卫生环境和增强幸福感;社区居民对当前所获得的旅游补偿很不满意,且强烈期望政府和景区能提供税收优惠及资金补助;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可分为经济效益补偿、社会效益补偿、环境效益补偿和文化效益补偿4个类别;从居民感知视角分析旅游生态补偿,并从中提炼出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类别和利益诉求,对于构建科学的可持续人地关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进一步实现阳朔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旅游生态补偿;社区居民;感知;阳朔县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3-6062-0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3.068

Residents Perception on 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 Case Study of Yangshuo County

YANG Zhu-quan1, ZHANG Zhi-ming2, WANG Li-na2

(1.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Hezhou College, Hezhou 542800, Guangxi, China;

2.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typical tourist area Yangshuo coun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nd SPSS19.0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sidents had strong negative awareness about rising prices, traffic jam,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water pollution, and the positive impact focused on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economic driv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nhancement of happiness; Community residents were not satisfied with current tourism compensation, and intensively expected the government and scenic department to provide tax incentives or funding support;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economic benefit compensation, social benefit compensation, environmental benefit compensation and cultural benefit compensation; Analyzing 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 perceptual categories and benefit demands in 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an be extracted, which would have certain guiding effect in 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providing a reliable guarantee to realiz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Yangshuo county.

Key words: 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community resident;perception;Yangshuo county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考验,而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使得以消费生态环境资源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容易产生“公地悲剧”和搭便车问题。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驱使下,生态环境资源被过度利用,而保护措施和监管力度的不足或缺失将使得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进而使得当地生态失衡,导致人地关系矛盾尖锐,并出现返贫困等系列问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强调走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专门论述生态文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2013年《国务院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实践,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在2015年底完成编制全国生态旅游规划,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并持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这充分说明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问题已上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关注生态旅游背景下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切实需求。

生态补偿是当前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以较好地转化生态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而备受重视[1],其理论研究也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西方学者率先开始了对生态补偿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生态补偿的概念[2-4]、支付意愿研究[5-8]、支付方式与补偿途径研究[9,10]等方面。而对于旅游生态补偿的直接探索还比较少,一些学者基于自然旅游地游客支付意愿视角对旅游生态补偿进行了研究[11-13],对旅游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拓展。国内学者对生态补偿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后期,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多数研究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而基于旅游生态补偿视角的研究则比较少。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14],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5,16]以及生态补偿方式和支付意愿层面[17,18],并且诸多研究偏向于以流域作为案例地。关于旅游生态补偿问题的研究则较少,刘敏等[19]对旅游生态补偿的4个核心科学问题做了系统分析;张一群等[20]对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途径、范畴和相关概念进行了理清,而马勇等[21]则从旅游生态补偿的主客体、标准、方式及保障体系4个方面构建了神农架旅游生态补偿的实施系统。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关于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更多的在于借鉴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并且研究集中在理论层面上且多为较宏观的研究。对于旅游生态补偿的探讨也偏向于环境主体,即对人地关系中自然生态环境关注较多,侧重于对环境进行补偿,而缺乏对处于生态环境中社区居民的感知研究,较少的关注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对此,本研究立足于人地关系和谐,选取旅游发展典型区域阳朔县为案例地,从社区居民的感知视角研究旅游生态补偿,以此探讨阳朔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地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面,地处东经110°13′-110°40′,北纬24°38′-25°04′之间,东与恭城县、平乐县交界,南与荔浦相邻,西与永福县接壤,北与临桂县、灵川县毗邻,国土总面积1 428.38 km2。阳朔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拥有奇特山峰2万多座;大小河流16余条,其中漓江段流经阳朔县境56 km,两岸奇峰林立景色优美。

阳朔县依靠独特的自然环境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本着旅游立县、旅游强县的战略部署发展生态旅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阳朔县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列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同时还荣获了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旅游强县、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2013年阳朔县共接待旅游人次约1 170万,实现旅游总收入60.5亿[22],旅游业对阳朔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2014年6月,由广西桂林、广西环江、重庆金佛山、贵州施秉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成功,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拓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3],其中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阳朔县境内。事实上,阳朔旅游发展主要是依托境内漓江流域的自然山水,一方面,喀斯特地貌本身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依靠生态补偿可以较好缓解环境保护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使得当地居民改变或丧失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其进行补偿是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基础。

2  研究设计与调研

2.1  研究设计

为了解社区居民对阳朔旅游生态环境的感知情况及其受偿意愿和受偿方式的倾向等,本研究首先选取阳朔县生态旅游发展最为典型的兴坪镇和遇龙河区域作为研究案例地,采用结构式访谈的问卷设计,在结合案例地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将问卷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社区居民对阳朔生态旅游发展的感知。第三部分为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问卷的第二、三部分共涉及42项指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将每一项按程度进行划分,分别是“1=非常不认同、2=不认同、3=一般认同、4=很认同、5=非常认同”。本次问卷调查于2013年12月2-9日对案例地进行了为期7d的实地调研,问卷调研涉及兴坪镇和遇龙河沿岸旅游开发区的主要村落。此次调研共发放居民调查问卷200份,其中兴坪镇共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遇龙河漂流区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份;此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达87.5%。问卷调研过程中不局限于问卷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深度访谈使调研得到了更多细致有用的信息,比如规划管理的不合理之处、机会不均衡、补偿不全面等问题。这些实地访谈的问题对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数据分析信度检验

对调研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异常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对缺省值采用样本均值替代法进行处理。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均值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不同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首先需要对问卷指标进行可靠性检验。本研究运用SPSS19.0软件,采用Alpha(α)信度系数法对各指标的信度、效度进行检测。分析发现,观测变量的Alpha(α)系数均高于0.7,案例地的总体Alpha(α)为0.856(表1),说明所搜集的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和生态补偿的感知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

运用均值和标准差统计分析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感知。根据已有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总体等级评分值在[1.0,2.5)内表示反对,在[2.5,3.5)内表示中立,在[3.5,5.5]内表示赞成[24]。从表2居民感知调查中可以发现,X1、X3、X10、X11、X18、X21  6项指标的均值超过了3.5,即社区居民对此感知强烈,其中正向指标为X1、X10、X11、X18,说明居民比较认可旅游发展对当地的经济拉动、生活质量提升与幸福感以及环境改善作用;而负向指标X3、X21则表明居民对物价上涨过快以及交通拥堵表示强烈不满。X2、X9、X12、X17、X19、X20、X22为介于3.0~3.5的感知指标,表示社区居民对这些指标存在一般认同,指标X9、X12、X17、X22表明旅游开发给当地农业经济结构、土地占用以及就业转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负向指标X2、X19、X20表明社区居民对旅游收益的分配、生态环境污染和水质破坏感到不满意,即旅游“飞地”现象严重,但是旅游所带来的负面效益却由当地人承受,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公平问题,这与实地访谈所得的信息也比较相符。X4、X5、X6、X7、X8、X13、X14、X15、X16为均值在2~3的感知指标, 其中X4-X8 5项指标的均值表明当地旅游发展对居民捕鱼、伐木、种植收入以及旅游开发所付的额外成本所造成的影响较小;X13-X16为负向指标,表明社区居民认为旅游所带来的干扰、不文明行为等的影响较小。

同时,在所有的指标中,标准差都介于0.6~0.9,而变异系数介于0.2~0.35,说明数据具有较小的离散性,数据的集中度比较好,能够反映大部分居民的意见(表2)。

综合而言,社区居民关于旅游开发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感知中,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物价上涨(M=4.092 0)>交通拥堵(M=3.609 2) >生态环境破坏(M=3.350 6)>水质污染(M=3.104 0),正面影响主要集中在改善生活水平(M=4.069 0)>经济带动(M=3.971 3)>改善卫生环境(M=3.655 2)>增强幸福感(M=3.614 9)等。

3.2  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

从表3的均值、方差、离散系数等分析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在Y1-Y23的23个旅游生态补偿感知指标中,只有Y7: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生态补偿的均值低于2.5,这说明社区居民对当前自己所获得的补偿很不满意,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或足够的旅游生态补偿,而相比较而言,指标Y1:认为旅游发展应该给予自己一定的旅游生态补偿均值为4.3,这说明社区居民急切希望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额度。

在期望的经济利益补偿方式调查中,Y2、Y3、Y4、Y5、Y6期望均值最大的为Y5(M=4.218 4),表明社区居民最期望政府和景区能够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补助,实地考察中也发现,多数居民表示没有资金从事农家餐馆和住宿,特别是遇龙河地区,多数的农家乐餐馆以及乡村宾馆都是外地人投资经营的,当地居民只能靠出卖土地和劳动力获取短期和微薄的收益。而Y6(M=4.155 2)的均值也较高,反映了社区居民迫切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技能,如服务技能、意识、营销手段等以提高自身的收入;同时调查也发现,Y2(M=3.919 5)、Y3(M=3.695 4)、Y4(M=3.488 5)的均值差异中,Y2(期望直接获得资金补偿)这一意愿要高于Y3(从门票中提取补偿),而Y4(从提供旅游工作获取收益)最低,表明社区居民更偏向于从经济效益出发。

Y8-Y20的感知指标均值普遍都在3.5以上,这些因子反映出了社区居民期望能够得到政府和景区提供的各类扶持,包括基础设施、人文关注、公平发展等方面。调研中也发现,当地参与旅游相关行业的居民都缺乏相关保障,政府和景区的管理也仅局限在经济利益管理方面,但是诸如人文关怀和竹筏工的设施设备管理以及准入机制等都存在漏洞。以兴坪镇为例,景区的人文关怀缺失,以附近村民为主的竹筏工除了得到每次竹筏漂流的分成以外,几乎与景区之间就没有了其他的联系,额外的安全保险和权益关怀缺失;在准入机制中,整个竹筏漂流队伍没有规范的管理,村民在淡旺季的时候收入差别很大,淡季客流量少时村民也是自行决定当天是否出工,有时会因为客源少而造成大量竹筏工闲置,这些与管理缺失存在密切联系。

总体来看,案例地的居民在生态补偿感知上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差异,都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和景区的更多补偿和扶持,尤其是资金上的补偿。实地调研也发现,被征地村民能够获得一定的补偿,但是却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年龄较大的失地居民只能参与简单的旅游工作获取收益,而中青年群体则选择去外地务工,这一点在兴坪镇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为了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政府和景区采取切实有效的生态补偿措施。为了进一步确定生态补偿的方式,更有针对性的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全面的补偿,需要进一步对居民感知因子进行聚类分析,以使旅游生态补偿更具合理性。

3.3  生态补偿指标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将上述居民对生态补偿的感知因子进行综合概括,使之成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因子,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提出系统性、针对性的措施较为有利。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所涉及的变量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以确定指标因子之间是否足够相关,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指标进行检测(表4)显示,KMO值为0.761,一般认为,KMO统计量在0.7以上的情况下因子分析效果较好,因此通过了KMO检验;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为1 009.067,检验的P值接近0,具有高度显著性,表明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综合来说,所有的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过上述指标检验后,需要对因子进行提取分析,使少数几个因子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公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特征值默认大于1,因为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公因子的解释力度太弱,还不如使用原始变量的解释力度大[25]。在SPSS运算设计过程中,选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使每次因子所具有的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小,以突出各因子的实际含义(表5);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子萃取,设定因子载荷大于或等于0.5的变量可以被萃取;最后,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使因子的含义更加清楚,以便对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同时基于因子萃取提取公因子,如表6所示。

通过上述步骤从指标中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表6中共提取了4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896%,说明这些公因子可解释总体变量65.896%的信息,因子分析的效果可行,能够较好地反映总体信息的内容。

从上述分析可以将各指标因子进行分类,以明确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不同利益诉求。根据表5将因子载荷得分大于0.5分以上的归为一类,从每一类别指标因子反映的内容中提出综合性公因子指标,使之能够代表所有的隶属因子,如表7所示。

在表7中,第一类公因子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因子的共有6项,为Y5、Y2、Y3、Y1、Y4、Y17,从各因子的详细内容可以发现,整体内容涵盖了直接性资金补偿、门票提成补偿、参与性补偿和扶助补偿,这集中反映了社区居民期望能够得到经济层面的旅游生态补偿,以维护其利益和长久发展,因此将这6项指标定义为经济效益补偿。

第二类公因子中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因子的共有7项,分别为Y9、Y14、Y13、Y8、Y18、Y6、Y7,这些因子所反映的内容为旅游与社区的协调发展、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社区与旅游一体化、公共技能培训以及对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方面,这些因子可以概括为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社会效益期望,对整个社区发展的补偿期望,也即是社会效益补偿。

第三类公因子中,Y19、Y21、Y22、Y20、Y23是明显高于其他几个指标因子的,这些因子主要表达了社区居民对自然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扶持、漓江水质维护与污染监管以及保护漓江的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从中可以发现,社区居民期望政府和景区能够尽力扶持环保事业,保证漓江整体环境和生态安全,因此,这5项指标可以表述为环境效益补偿。

第四类公因子中,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因子的有Y11、Y10、Y15、Y16、Y12共5项,这些因子包涵的内容有:期望政府和景区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教育支持、地方话语权以及相关支持培训等,这反映了社区居民对文化利益的诉求,因此,将这5项指标因子概括为文化效益补偿。

总体而言,这4类公因子分类较好地反映了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综合意愿,是社区居民对当前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满和有待改进之处的利益表达,也是以地方政府和景区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生态补偿措施的方向,这为构建适合阳朔县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合理的思路。

4  小结与讨论

分析社区居民对阳朔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并进一步探析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运用均值和标准差统计分析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结果表明,负面影响感知主要集中在物价上涨(M=4.092 0)>交通拥堵(M=3.609 2)>生态环境破坏(M=3.350 6)>水质污染(M=3.104 0),正面影响主要集中在改善生活水平(M=4.069 0)>经济带动(M=3.971 3)>改善卫生环境(M=3.655 2)>增强幸福感(M=3.614 9)。

2)社区居民对当前所获得的补偿很不满意,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或足够的旅游生态补偿,而在期望的经济利益补偿方式调查中,Y2、Y3、Y4、Y5、Y6期望均值最大的为Y5(M=4.2184),表明社区居民最期望得到政府和景区提供的税收优惠和资金补助从事农家乐等获益,总体而言,社区居民更偏向于直接经济效益的补偿,对其他形式的补偿也很关注。

3)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将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分为4个类别,分别为经济效益补偿、社会效益补偿、环境效益补偿和文化效益补偿。这4类公因子分类较好地反映了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生态补偿的综合意愿,是社区居民对当前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满和有待改进之处的利益表达,也是以地方政府和景区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生态补偿措施的方向,这对于构建适合当地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合理的思路。

4)从居民感知视角分析旅游生态补偿,并从中提炼出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类别和利益诉求,对于构建科学可持续的人地关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进一步实现阳朔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ENGEL S, PAGIOLA S, Wunder S. Designing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663-674.

[3] ALLEN A O, FEDDEMA J J. Wetland loss and substitution by the section 404 permit program in southern California, US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6, 20(2):263-274.

[4] WUNDER S.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ome nuts and bolts[J]. ResearchGate, 2005,5:1-10.

[5] BIENABE E,HEAME R R. Public preferenc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cenic beauty within a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ayments[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6(9):335-348.

[6] MORAN D,MCVITTIE A,ALLCROFT D J,et al. Quantifying public preferences for agri-environmental policy in Scotland: A comparison of methods[J].Ecological Econmics,2007,63(1):42-53.

[7] EBERT U. Approximating WTP and WTA for environmental goods from marginal willingness to pay funct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6(2-3):270-274.

[8] VANHECKEN G,BASTIAENSEN J,V?魣SQUEZ W F. The viability of local payments for watershed servic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atiguás, Nicaragu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2, 74:169-176.

[9] FERRARO P J, KISS A. Direct payments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J]. Himalayan Journal of Sciences,2002,298(2):1718-1719.

[10] PAGIOLA S, ARCENAS A, PLATAIS G. Ca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help reduce poverty?An Exploration of the Issues and the Evidence to Date from Latin America[J].World Development,2005,33(2):237-253.

[11] BIRDIR S.,?譈NAL O.,BIRDIR K.,et al. Willingness to pay as an economic instrument for coastal tourism management: Cases from Mersin, Turkey[J]. Tourism Management,2013,36(3):279-283.

[12] TOGRIDOU A, HOVARDAS T, PANTIS J D. Determinants of visito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 National Marine Park of Zakynthos, Gree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60(1):308-319.

[13] JIN Y C, KYLE G T. Fairness of prices, user fee policy and willingness to pay among visitors to a national forest[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5):1038-1046.

[14] 毛显强,钟  瑜,张  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38-41.

[15] 郭建卿,靳乐山.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4):371-376.

[16] 彭晓春,刘  强,周丽旋,等.基于利益相关方意愿调查的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7):1605-1610.

[17] 李超显,彭福清,陈  鹤.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湘江流域长沙段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4):130-135.

[18] 乔旭宁,杨永菊,杨德刚.渭干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9):1254-1261.

[19] 刘  敏,刘春凤,胡中州.旅游生态补偿:内涵探讨与科学问题[J].旅游学刊,2013,28(2):52-29.

[20] 张一群,杨桂华.对旅游生态补偿内涵的思考[J].生态学杂志,2012,31(2):477-482.

[21] 马  勇,胡孝平.神农架旅游生态补偿实施系统构建[J].人文地理,2010(6):120-124.

[22] 张立波.2013年阳朔旅游交出漂亮答卷,实现旅游收入60.5亿[N].桂林日报,2014-01-16(6).

[23] 丛芳瑶.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成功[N].光明日报,2014-06-24(4).

[24] 韩晶晶.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乡村旅游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5] 贾俊平.统计学 [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社区居民感知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四川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居民的现状与分析
社区居民主动输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对策
浅析提升石化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的相关策略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全科医生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