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结合动力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临床观察

2016-01-08陈莉秋,刘立飞,汪雅茹

河北中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针灸疗法腰椎

腹针结合动力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临床观察

陈莉秋刘立飞汪雅茹张伟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安徽蚌埠233000)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针灸疗法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2.034

【中图分类号】R681.533.1;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5)02-0244-03

作者简介:陈莉秋(1954—),女,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学士。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疾病。

收稿日期:(2013-12-24)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急性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腰痛伴放射性下肢痛,疼痛呈典型的神经节段性分布,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过敏或迟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本病发病率高,急性发作期内患者因剧痛和运动障碍常短期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009-11—2012-11,我们应用腹针结合动力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31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64例均为我院康复科患者,门诊28例,住院3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 33 例,男 17 例,女 16 例;年龄 24~60 岁,平均(40.5±1.5)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3 d,平均(6.4±0.6)个月。对照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30~61岁,平均(41.0±1.0)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4 d,平均(5.8±0.3)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年龄20岁以下,60岁以上;②CT或 MRI提示为腰椎间盘脱出游离于椎管须行手术治疗,伴发腰椎管骨性狭窄,腰椎肿瘤、腰结核等骨病;③腰椎间盘突出症已行手术减压髓核摘除及针刀治疗;④合并心血管、肺、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经期妇女[2]。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1.3.1.1腹针疗法[3]主穴: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配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加人中、印堂,病程较长者加气穴(双侧),以腰痛为主加外陵(双侧)、滑肉门(双侧)、 气穴(双侧)、四满(双侧),合并坐骨神经痛加气旁(健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患者平卧,暴露腹部,对准腹部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3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针灸针的长短选择依腹壁脂肪层的厚薄决定。进针时避开毛孔、血管,施术要轻缓,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施术时采用三部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手法。进针后,停留3~5 min,谓之候气;3~5 min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谓之行气;再隔5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谓之催气。留针30 min后起针。每日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4 d,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1.2动力灸疗法材料选用吴蛇牌清艾条(苏州市东方艾绒厂),包裹点燃艾条的红布为全棉红布,使用时裁成30 cm×10 cm 的长条以备用;浸布药液,药物为桃仁、红花、地龙、大血藤、威灵仙、鸡血藤等。将裁剪好的红布在药液中浸泡备用。点燃 5~8 支艾条,用药液浸泡的红布及棉纸包裹,以红布为外层,趁热在操作者选的部位用推、按、揉、点、抖、震等推拿手法施灸,力度适中,热力向深层渗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施灸时须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施灸结束后,并以威灵仙、羌活、独活、伸筋草、透骨草、防风、海风藤、淫羊藿、紫草等煎煮后的药渣以红布包裹,按患处大小将药包包成方形,待温度适宜时置于患处,铺上毛巾,防止烫伤,药敷时间为20 min,为防止药包温度散失,以特定电磁波(TDP)治疗仪照射药包以起到保温作用。皮肤过敏者、破损者慎用。每日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4 d,治疗2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2对照组予单纯针刺疗法。主穴取大肠俞、气海俞、肾俞、腰阳关;配穴取环跳穴、阳陵泉、委中、秩边、夹脊穴,均取双侧。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 0.3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避开毛孔、血管,对准穴位直刺,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分3步进行。首先进针后停留3~5 min以候气;候气后3~5 min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再隔5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留针30 min 后起针。每日1 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4 d,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疗效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 °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功能活动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4]。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1.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发育缺陷及缺损,以及劳累、受寒等因素引起,造成髓核冲破纤维环而膨出或突出,压迫脊神经根、马尾神经及周围其他组织,造成局部充血、水肿的炎症性改变,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或伴有马尾神经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5]。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是外因[6],由于在负重劳动或剧烈运动中,椎间盘受挤压和扭旋,使椎间盘的纤维破裂,髓核突出,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产生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症状,临床上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因是椎间盘本身的退行性慢性变化[7]。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痛、痹证范畴,一般多为慢性劳损或跌仆损伤、腰部扭挫;或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又复感风寒湿邪致气滞血瘀,寒湿阻络。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关键在于腰椎间盘在各种诱因作用下向不同方向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导致神经根炎性水肿,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8]。因此,消除受压神经根的炎性病变及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是治疗关键。针刺治疗一方面产生中枢性镇痛效应并缓解相关肌肉的保护性痉挛,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局部微血管和淋巴循环抑制局部血管通透性的升高,使炎性充血、水肿减轻,炎症吸收[9]。

腹针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一种方法,在中医经络学中,背为阳,腹为阴,在腹背循行的8条经脉中,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从腹部经过,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腹侧,腹部不仅有阴中之阴的任脉,还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2条阳经,因此在腹部不仅可以调阴,还可以调阳,此外还有带脉束腰一周与背部的督脉、膀胱经相连,冲脉、阴跷脉、阴维脉亦行于小腹或腹前,为气血向全身输布提供较广的途径,具有调整脏腑气血、疏通四肢百骸的功能。针刺时激活脑内内阿片肽系统,脑内内阿片肽释放增加,其中β-内啡肽和脑啡肽在脑内具有很强的镇痛效应,脑啡肽与强啡肽在脊髓内有镇痛作用[10]。腹针中的中脘、下脘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在腹针中以滑肉门、外陵左右共4个穴位组成“腹四关”,具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通调气血、疏理气血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腹针中以肾经的四满、气穴来补元气调气血;取足阳明胃经腧穴外陵以补后天气血不足;以水分来促进局部水肿的吸收;急性期加人中、 印堂以通调督脉;伴下肢痛则以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来疏通患肢的经气。以上方法合用,补脾肾,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使恶血邪气尽出,有立起沉疴痼疾之功效[11]。

动力灸是一种复合灸疗方法。把太乙神针单一地在施灸部位上铺垫棉纸或红布,趁热按压的方法,改创为用浸药红布包裹点燃的艾条,在施灸部位的经络、穴位上按压,同时结合推、点、揉、按、抖、震颤等手法进行施治的一种方法。这种灸法把艾灸、手法治疗与药物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推拿手法可以借助灸火之温热及药物作用,力量更易透达深部,加速血液循环和局部的新陈代谢。现代医学认为艾灸可使微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痉挛缓解,促进机体的康复[12]。消除神经根部血肿和水肿,减轻椎间隙压力,缓解腰肌及骶棘肌痉挛,从而起到活血祛瘀、温通经脉、解痉止痛作用,明显地提高了疗效。

腹针结合动力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使局部与整体得到了统一而有序的治疗,在较短时间内收到较好疗效,使患者相关症状得到进一步改善,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203.

[2]李绍荣.针刺九宫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1):63-64.

[3]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

[4]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手册[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415.

[5]陈博来,林定坤,孔畅,等.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5):365-367.

[6]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J].中国针灸,2001,21(8):474-476.

[7]林定坤.腹针疗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10):64-65.

[8]陈博来,林定坤,李永津.腹针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5,21(8):29-30.

[9]陈莉秋,苗荃,张娜.头针、腹针、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30例[J].河北中医,2010,32(5):717-719.

[10]张吉.针灸镇痛机制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2-241.

[11]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炙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208-224.

[12]庞根生,薛亮.运动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0例[J].河北中医,2005,27(10):763-764.

(本文编辑:习沙)

猜你喜欢

针灸疗法腰椎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网状Meta分析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便秘不想吃药?试试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腰椎附件结构性骨块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