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现场教学实现党性教育的“五个结合”
2016-01-08刁含勇
刁含勇
[摘 要]现场教学以其特有的教学优势,成为党性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现场教学基地建设中,要实现党性教育与理论教育、崇高教育、党史教育、情感教育、人文教育的“五个结合”,以提升党性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期;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红色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 D2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1--0048-02
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必须看到,目前的党性教育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地方。现场教学以其新颖的形式和独特的优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笔者认为现场教学要丰富内容层次,实现“五个结合”,从而提升党性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党性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解决学员的现实需求
作为党性教育的一种方式,现场教学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走过看过的浅表阶段,而是通过现场教学去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思想疑虑、现实困惑。在现场教学中,要把党性教育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贯穿全程,要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校教学的中心内容,结合历史案例与现实事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着重提高学员理论水平。从这样的要求出发,现场教学要敢于回到学员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和社会思潮的问题,通过对学员现实思想疑惑的解决,使学员切身感受到理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例如,在现场教学中结合当地红色遗迹,突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现场教学,帮助学员了解党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复杂性、曲折性和准确性,使学员真心明白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时代和民众要求的必然结果,从而消除学员思想疑惑,增强自信。
二、党性教育与崇高教育相结合,提升学员的理想信念
坚定崇高而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和理想源泉,是共产党员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面对思想意识的多元化,面对深层次矛盾的逐步凸显,更需要党员必须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旨趣追求,从内心产生对错误理想、庸俗旨趣的免疫力,这是新时期党性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在现场教学中,还需充分重视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对学员的教育示范意义。通过对伟大人物如何为实践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事迹剖析,为学员带来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党性教育效果。
三、党性教育与党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员的规律把握
提高党性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了解党的历史知识,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把握党的发展规律。党史教学是党校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党史教学的课堂效率,达到党性教育的目标效果。从一些地区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到,运用现场教学基地进行党史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党性教育的实效性,诸如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现场,学员可以在其中追随烈士的生命历程,感悟党史背后的精神财富,引发对现实、对自我的反思,学员用“触及灵魂”来评价自己的培训感受,起到了“内化于心”良好效果。要达到这一效果,须知党性教育的现场教学不能等同于红色旅游,关键是要做好主题的提炼,做到党史的“本体”与党性的“灵魂”之间的准确结合。在现场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和贯彻:一是坚持政治原则,客观真实地还原党史现场资源的本来面貌。现场教学要通过查阅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本来面貌。不能根据“野史”任意歪曲党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真实性、可信性、正面性才是党性教育与党史教育相结合的准则。二是充分发掘党史现场资源的时代价值。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现场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传递,而是要通过学习和思考历史,在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上受到启发,让学员用历史审视现实,用历史透视未来。所以现场教学要通过提炼寻找传统和现实的结合点,发掘党史资源中的现代价值,例如曾在上海静安区域内召开的中共二大,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最早尝试,由此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可以给学员以现实问题的思考,即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把握意识形态真理与改革现实需要的关系。三是挖掘党史现场资源中的规律性内容。在党性教育的现场教学中,不仅要学习历史事迹、历史知识,还要透过历史现象,引导学员深入认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例如,静安区域是上海近代海派文化的核心地区,也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集中区域。静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表明,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的交织孕育了红色文化的繁荣,对这一规律的把握,有助于学员在当今社会准确把握好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关系,正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文化。
四、党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学员的高尚情操
党性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使得党员达到对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在理性和情感上两方面的高度认同,这就意味着党性教育中本身应该具备情感陶冶的成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党性教育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而具有“知、情、行”的相统一的复合属性,党性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在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必须透过相应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党性教育过程中的“情”——即情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中介。启动党员的内在情感,激发党员的内在潜能,有利于增强党性修养的效果,也有利于促进党在社会中对正能量的引领。通过一些现场教学的实践,可以看到情感方式在党性教育中所起到的显著效果。静安党校曾经组织学员赴山东临沂现场学习,在教学基地了解了年仅22岁的陈若克女烈士英勇不屈、舍小义存大义的事迹,感受了作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真挚而又难舍的情感,许多学员深深感动,不禁留下赞许与崇敬的热泪。这种感情的共鸣中,为陶冶学员的高尚情操形成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具有较佳的现实意义。静安区域内的一些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性教育的情感要素上有相当大的发掘空间。例如,对爱国民主人士蔡元培故居资源的运用,可以通过语言、实物、影像、互动等多样手段,形成学员的党性教育体验氛围。蔡元培身居政府高位多年,威望、地位鲜有出其右者,一生却谨守高尚的道德准则,一心为公,不求索取,人生暮年居无定所,居然无钱购置一套房产,只能靠朋友、弟子的资助过日。学员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了解历史,形成情感体验,如果能形成思想认同,则可以从外在的“灌输”过渡到内化的“体认”,更有利于党性教育效果的持续性。
五、党性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升华学员的内涵修养
党性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方法是一定的,但具体内涵在不同的时代又有所变化。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时期,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无疑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一远大理想和战略,没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扎实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党员、高素质人才,才能在现代化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中发挥巨大作用。党性教育作为更好层次的净化灵魂、升华思想的手段,融入人文精神尤为必要。在现场教学中,要发掘、提炼历史资源中的文化要素,为党性教育注入人文内涵。首先,要深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人文内容,增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力。例如,静安著名的红色景点——平民女校,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致力于妇女解放,实践“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这就挖掘了红色景点背后深藏的党的人文关怀。其次,区域内其他的历史人文景观,也可以进一步用来扩充人文教育的范围,丰富党性教育的内涵。静安弹丸之地,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的中西文明融合发展成果,张园、史量才公馆、摩西会堂等地都体现了近代上海社会所积累的厚重人文精神。现场教学课程将道德、情操、品行、文化等人文教育要素注入党性教育中,力求通过丰满真实的现场教学,增加党性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助力学员人文素养的升华。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校教研室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