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工作因素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研逆向剖析及改革方向

2016-01-07康晗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就业改革大学生

摘 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各所高校及其毕业生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能否找到心仪的工作等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改革

1 概述

在对保定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市人文贷有限公司、河北金峻有限公司开展以“非工作因素下大學生就业满意度调查”为题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目前河北经贸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从在校经历角度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并且在分析讨论中探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为学校教学及就业指导改革提供参考性依据。

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涉及235名河北经贸大学应往届毕业生,约占33%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担任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等职位的经历,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将该部分学生共计64人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相比较而言该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具有奉献精神,相对而言他们的薪资水平更高、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并且在对其毕业初期的就业意向、薪资预期与其真正就业之后的工作地点、职位、薪资的对比中得出,该部分学生中的76%,其前后变化不大并且对自己的现状较为满意。由此得出:首先,在大学期间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同学个人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基本素质在大学期间得到一定的训练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其次,对于参与学生工作的学生干部而言在工作中有机会与形形色色的学生、教师和院领导接触并学习、总结为人处世的方法使得解决问题更加得心应手。最后,在日常工作中频繁用到的办公软件为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基于以上三点,大学期间的学生干部经历作为非工作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3 调查结果

目前,高等教育获得者自视甚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事最平凡的工作,但其能力又达不到他们所期望职位的需求。这类期望值过高但实际能力过低的状况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阻碍因素之一。这种心理现象在从毕业生自身改变的同时,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此次问卷调查认为学校应开设哪些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一项中有62%的参与者认为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52%的参与者认为增加就业实习与实践。从调研结果分析来看,大多数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将来进入社会需要掌握何种技能,理论的构建缺乏与实践的结合,造成参加工作后遇到许多难题。虽然目前高校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等就业指导类课程,但形式多采用“灌输式”、“照本宣科”的单向教学方式,并无实际作用。高校需要做的则是发挥此类课程的实际作用,培养和发展与学生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目标的协调互动。

此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加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合作和沟通,注重与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有效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高校应主动走访用人单位,了解企业需求,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和已毕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对学校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及人才培养的建议及时反馈给学校,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使他们在专业实习中了解社会对所学专业的现实要求,了解就业氛围,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在本次调查中有47%的毕业生表示他们在大学未认真学习,在工作中才意识到自己基础知识的缺失,便通过自学、培训等方法去补习,浪费很多时间。除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教师教课吸引力偏低,如果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客户,给予学生在课堂上的惊喜,让他们感觉自己这节课物超所值,增强学院乃至学校教师讲课的吸引力,改善“填鸭式”教育的课堂为当务之急。轻视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很多学生并不是不渴求职业技能,而是太过急切:小看理论学习,迫切地想学习能直接应用于工作的实践技能。殊不知到工作中才发现,高效的实践工作是由正确扎实的方法论作指导的。真正到实践时,却联想不到其所对应的理论指导,造成事倍功半的现象。由此可见企业对于人才是十分渴求的,但由于学校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因此,学校教育更应该从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学习能力、健康的就业观方面入手,由内而外引导学生,培养一种良好的心态,使学生进入社会、企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环境的改变,积极融入其中。就个体而言,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基础上,锻炼自己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了解进入企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并在学校提前进行学习与培养。教学内容再先进,也难以跟上经济时代迅速发展的步伐,教学改革再迅速,也跟不上毕业生迫切的职业需求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寻找合理的过渡途径,最大限度上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促进校企对接畅通化才是益于企业、益于毕业生、益于高校的途径。

4 总结

走进企业,它的魅力是大于去上一节课的,并不是小看教师的讲授水平,而是因为在企业中,能够从各个感官全方位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残酷竞争、来自人才的威胁、来自社会飞速发展的压迫,能够倾听站在招聘方角度对一个大学生所需要具备职业素养的要求,反思自身的不足。如今校企对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这一方式的优越却因为两个“不畅通”而不能在最大限度上作用于学生。以讲座为例,高校中有很多企业家前来举办讲座,为学生传达社会经济发展最新动向,但讲座参与度并不高。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了解经济形势的需求,而是被阻隔在信息传达效率之上。有很多学生表示,只有讲座结束才知道举办信息,就算提前知晓也并不了解是要去做什么,只是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这就造成许多有用信息无法及时高效地传达到学生的思想之中,造成了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做好校企畅通、师生畅通,才会使学生感知到世界经济发展动向,使其在最大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潮。

课题项目: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SZY17。

作者简介:康晗,女,1984年8月12日生,河北石家庄人,汉族,就职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改革大学生
改革之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改革备忘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