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巧用

2016-01-07毛安元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挖掘文化内涵园林绿化

毛安元

摘 要:园林建设的特色及意蕴的形成,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植物景观配置和植物文化内涵的挖掘。植物在数千年园林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并随之沉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园林景观的生命元素。这里的文化内涵通常包含两个内容:一方面是园林各要素所要倡导和营造的主题;另一方面是借园林各要素来表现的审美情趣和贯穿的设计理念。本文在整合古今、中外涉及植物文化内涵诸多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园林植物之寓意、地域环境、搭配、生态习性以及风水文化等层面,探讨植物文化内涵的理念和应用。最后,围绕市花市树、乡土植物、古树名木和特色花木四方面对其在现代文化建园活动的应用展开探讨,并针对今后植物文化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彰显融合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文化;文化内涵;挖掘;应用

1 概述

随着植物利用历史过程的更替和植木栽花形式的多样变化,人们的生活作息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加上其他文化的融入和相互影响,逐渐衍生了与植物相关的文化体系即植物文化。从原始先民“构木为巢”开始依赖树木,到把树木看作“神木”的推崇,过程中无不渗透着文化内涵的增长与改善。我国园林无论是商周时期周文王的“灵囿”或是汉武帝时期的“上村苑”,更甚者明清时期的“颐和园”、“拙政园”,无不折射出各时期植物文化的创作与发展,无不流传演绎着东方文化之美。园林建设的这种从“囿”、“苑”及“园”的演进过程,事实上也是中国园林文化从雏形到丰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尤其以孔子之尊的儒家思想中“比德”文化对我国的园林建造产生了很大影响[9]。许多人结合自身体验、文化素养、伦理观念、人生境遇等,有感而发、赋诗怀情,极大地塑造提升了植物本身的文化色彩形象,由此可见文化内涵就是园林景观的生命之源。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包含如下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园林各要素所表达的文化主旨和场地精神[4],另一方面是如何表现审美情趣和设计理念。现代社会越来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植物对人的情趣感观和心性思想的影响作用,植物文化在中国园林建设中的独特地位日益显著。只有用文化内涵支撑的植物造景设计才能令入园者产生共鸣并激发联想,这是设计师们普遍的共识和工作着眼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时期赋予的植物文化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这样便衍生了新的文化内涵即传统景观的人类文化。文化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因此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应创造出具有当代文化造诣的园林景观。把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涵与植物景观有机组合起来[1],通常认为植物的时序布局有助于其构景功能和观赏性的实现。但是容易忽视的一点是植物在园林构景中还扮演着文化符号的角色[2]。植物包含的那些内容,寄寓园主人的意愿和情怀,才是园林建设最具魅力之所在。这不仅反映了景点的群落布置、物种更替以及四季各色的物质世界,也是顺应园主真实内心的文化象征。因此,我们首先要从造园者思想角度开始建造园林,其次要从观赏者角度欣赏景观,使得园林既成为一个文化产品又成为一种思想产物。每一座园子就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精髓的荟萃,就是一代人精神生活的家园。

2 中国园林的植物文化

2.1 园林植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园林景点中种植植物群落的搭配,须依照植物在自然生態形成发展的规律,正所谓“栽花植木,自有章法”。比如杭州的园林造景通常以阔叶常青树种为主,阔叶落叶与常绿交相辉映的基本外貌,山茶科、樟科等亚热带自然群落来给园林添姿加彩。以杭州为例,园中最常见石蒜—南天竹—珊瑚朴一南天竹、吉祥草—枸骨—河柳等人工的植物群落景观[5]。

2.2 园林植物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中国园林植物别具一格的栽植特点和名目繁多的种类,使中国园林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更加深厚,具体表现包括:①中国园林植物栽种重视植物的尺寸、寓意、姿态等相关内涵及环境的协调性;②在植物动态美感方面将中国园林植物栽种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烟霞出岫、桐雨蕉霏、倦鸟归林、柳浪闻莺等;③传统中国文化中,人们将人生理想或自身期许等寄托在对植物的赏悦之中,例如野菊寓意隐士、槐竹示忠节、牡丹表富贵[8]、幽兰意含气节等。

2.3 园林植物与地域文化的交融

人们通过运用所在地域民族情怀和环境底蕴来提炼出的地域文化,不仅能够指导植物具体栽植配置,而且能够获得当地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相得益彰的效果。这首先表现在植物的选择上,基于其生态习性,如南方常以宿根花卉、攀援植物、棕榈植物、彩叶植物等来表现亚热带的植被风光;而北方多种榆树、杨树、柳树等植被,充分表现出北方风光。再者,观赏者喜闻乐见的喜好与当地习俗成为当地造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因素,人们从生活情趣出发,依从植物的特质而塑造了特有的造景方式。如栽梅绕屋——香、移竹当窗——雅、槐荫当庭——阴,其他还有乡土村落中的风水树、白堤“一株桃花一株柳”都是地区文化的代表[7]。

2.4 园林植物与风水学说的结合

植物自身的品种、颜色搭配与吉凶、栽植位置和数量都与风水伦理观念息息相关[6]。当今社会以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首要条件的生态城市,与中国传统文化造诣的风水学说相结合,不啻为对中国古典园林文明的一种诠释,也是园林绿化建设今后研究发展的新方向。作为具有生命气息的唯一元素,植物以其自身的构景特点与营造的风水氛围息息相关。风水学说倡导“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具有五行说、阴阳论和象征意三个层次的文化内涵。诸如“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清·高见南 《相宅经篡》:“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等说法,虽然这些要求貌似只符合风水理论,但是事实上确实有科学道理的,完全符合所栽植物的自然习性。因此,风水学中内容丰富并且理念科学的植物栽植观,对绿化造园的植物景观有较深的影响[3],也充分发掘和推广植物有益人体的功能性作用。

3 植物文化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应用

3.1 市花市树

市花市树是比较适宜当地种植气候条件的植物品种,也是获当地群众首肯普遍喜爱的花木乡土品种。在这一点上,市花市树的选择首先必须是当地树种,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其次必须符合人们美观得体的审美情趣,即大方宜人;最后还得有积极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和花木品性。比如泉州的刺桐,杭州的桂花,昆明的山茶,扬州的琼花;上海的白玉兰市花,象征着一种奋发向上、开路先锋的精神;还有广州的木棉,以其“英雄树”之美名,寓意蒸蒸日上的事业和生活,都是渗透着深厚文化生机、厚重栽培历史的植物。由此,通过市花市树的象征手法与其他构景筑物、绿植小木合理的配置,既有浓郁的文化底蕴,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追求[7]。

3.2 乡土树种

园林建设中,对于当地所有植物花木品种,特别是一些常用的经典的品种应该有足够的重视度和关注度,基于其天然习性和分布特点,应定期进行品种数据信息的调查记录和维护,需要了解当地植物学生态特性及其文化特色,这样再利用它们来营造情景交融的园林景观,就能更加符合人景一体的观赏性并恰当表达最佳意境[6]。其中,首先要考虑乡土植物,因其既满足当地植物配置所需的节气、环境等地理要求,又可充分展现地域深层文化。例如巧妙运用栽梅绕屋—香、移竹当窗—雅、槐荫当庭—阴等这些人们喜好的配置方式[6];最好能够结合当地的传统产业,既有观赏性又能有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例如苏州太湖东西山的杨梅、枇杷等。

3.3 古树名木

不仅有“古”的历史品格,更有深厚文化积淀和文物价值,古树名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也是历来人们喜闻乐见的灵物。云南山玉兰、昆明黑龙潭、黄山迎客松以及唐梅、宋柏、元杉、明茶都有自内而外朴实的文化意境,重要的是它们传递给人们的深层信息[6]。古树即树龄在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受经济、文化、历史、科学、教育或其他社会因素影响而闻名的树木,树龄往往也超过百年。它们素来被视为江山社稷、繁衍生息的表征,因为它们具有历史的累积,也有文化的品格,故而是园林绿化的“活文物”。古树如果长生百年以上,虽以进入缓慢生长阶段、枝干粗糙,但是给人的历经世事、运筹帷幄的感观,也是一种丰富多彩的魅力。如泰山岱庙中的汉柏、北京景山公园的“歪脖树”等[7];古树更是一种坚贞不屈、顽强挺拔的民族气节和精神的体现,如苏州香雪海的“清、奇、古、怪”等。

3.4 特色花木

许多植物富有吉祥语的谐音寓意,如桂(贵)、枣(早)、桔(吉)、荷(合、和)、芙蓉(富荣)、榉(举)、槐(怀)、柏(百)竹(祝)、莲(连)等。另外,自古吉祥图可见鹿口或鹤嘴衔灵芝并视“灵芝”为祥瑞,素作祝寿礼品;还有后人常于庭院植槐,植槐树来代表“禄”、栽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果实俗名“鬼见愁”而受到尊崇的无患子,佛教以为菩提子,常串联为念珠,有它“无患”之意;梅花开五瓣被认作是有五个吉祥神,故常见“梅开五福”图等,无不显示着造景观园的祥兆之意。

4 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文化内涵的挖掘

4.1 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文化内涵

绿植内在欣赏性并不只在于个体植物选材和栽种方面,而要应用植物间的交叉组合配置更能显现不同文化意义所能表达的独特情感。著名“李、桃、杏”春意一体,“梅、松、竹”岁寒三友和“竹、菊、梅、兰”四君子等植物交替搭配[6],“金桂、玉兰、海棠”寓意金玉满堂,“桂花、牡丹”寓意花开富贵等。这些经典的植物组合配置形式正是因它们的文化内涵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而常常运用于中国传统园林建造中。再例如上海的玉兰园、豆香园和古猗园,还有传统园林紫藤苑的竹,都属于文化内涵挖掘的良好体现。

4.2 地域文化代表性植物文化内涵

园林文化既要突出地方文化品格,又要根植于地域文化内涵之中。以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为典范的中国古典园林模式,挖掘提取地域文化的优势,成为了园林建造世界历史上一枝独秀的代表。北方皇家园林广植松、柏、槐等,寓意皇权的威严高尚;江南私家园林广植竹、梅、柳等,寓意文人清高、超凡脱俗。那些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依存自然界天然的资源——如国土资源、气象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受分布特点影响,在一定地域与人们衣、食、住、行等活动密不可分,并营造了特有的自然资源文化现象。例如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桂林,产生了“石美洞奇、水秀山青”的甲天下山水风光[4]。

4.3 古树名木文化内涵

所谓古树名木,古往今来已成为一种民族的象征,因为它们是具有生命体现的园林绿化要素,具有“古”历史的文化特质,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例如常见的梅、柏、杉、茶是唐、宋、元、明的时代代表,更有昆明的黑龙潭、黄山的迎客松和云南的山玉兰相伴遥相辉映都是文化现象的最直接表现[6]。许多地方选用千年古树并将其打造成祈祷树,四时节气供人们烧香膜拜、集言许愿,有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也有年轻情侣祈祷美好感情地久天长的。

4.4 经典植物配置文化内涵

4.4.1 留园——古树交柯

据传留园花坛曾有一株明代栽种的古柏,不知不觉中长一颗女贞,与之惺惺相绕,连理交柯,因其景殊异而被列入留园十八景之一。然而经历世事变迁,古柏意外死去, 后虽然补种百年古柏一树,女贞也不复存在了,今人用山茶或天竹替之,也不如从前的内涵深邃了。交柯古木的原含义是象征夫妻恩爱,永不分离,也是借女贞古柏之间相互扶持、常青四季、凌寒不谢的自然特征,抒发墨客人文的自傲情怀。后由一副对联加以释之:素壁写《归来》,青山遮不住。上联指代陶渊明下联指示辛弃疾,均表明浮华富贵不能羁绊自己去意已决的信念[2]。

4.4.2 狮子林——双香仙馆

夏荷、冬梅亦指雙香。夏秋,芙蓉“出污泥而不染”,可谓喻志;冬春,独梅凌寒自开,可以自清;梅莲双香,借物明治象征性地阐明园林主人纯白操守。“双香仙馆”附近还有“暗香疏影楼”、“扇亭”、“问梅阁”诸景,均以梅为宣传主旨。梅花的特征向来是文人骚客青睐向往的洁净植物,斗雪怒霜、不畏严寒是为可敬;他人皆睡唯我独醒可谓傲骨宣然,比喻忍耐、坚持和恪守;“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本色不改,孤芳自赏象征气节;“铁杆虬枝绣古苔,群芳谱里百花魁。”象征玉骨,冰肌纯洁。作为狮子林的景观特效,梅花常可作为园主自我激励和自得其意的标杆[2]。

4.4.3 网师园——竹外一枝轩

古人云“一树独先天下春”,亦有游园寄梅请春的典故,生性耐寒的梅花成为了春的信使。古人与梅君结识很早,相传晋武帝独爱梅,在院中便栽植有梅树,适逢文人雅士务文好学之时,曾巧遇梅花盛开,反之则闭,故而历来传送着梅花“好文木”的雅名,武帝更喜爱梅花了。梅之清香,虽悠远而入鼻,素有“花魁”美名,更以苍、疏、斜、曲、倚、横、雅为美的衡量标准。苏轼曾曰“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支斜更好”创作了《和秦太虚梅花》极赏,颇享梅的曲径通幽、黯然香心的风姿,并将“竹外一枝轩”列入网师园奇景之一[3]。

5 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文化内涵的巧用

5.1 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烘托与陪衬

地域文化即指当地自然资源、人文民俗、历史风情等。园林绿化建设应根植于此,既要融合其地域特色文化,又不能违背历史文化选择规律,忌断章取义、简单拼接。比如将李时珍的塑像立在西方殿堂必然遭遇反对,虽然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珍贵文化遗产,但是放在错误的地域去纪念文化只会适得其反,自然文化也是如此,园林建设更是如此[4]。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的内涵可以引导绿化造园的景观建设,彰显地域文化性格。因此,应该多加关注和重视当地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习性以及居民的喜好指向,遵循一定的规律来表现园林的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6]。近年来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一些地方单纯地为了追求“新、奇、特”采用大树移植、南树北运、北树南运,造成古树名木的人为破坏,严重违背了适地适树的原则。

5.2 多元文化、开发文化的运用与发展

无论是汉武帝时期的“上村苑”或是明清时期的“颐和园”、“拙政园”甚至是商周时代周文王的“灵囿”,无时无刻不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感观,无不塑造着东方文化的大方美观。这种由“囿”及“苑”再到“园”的演进更替,另一层面来说也是中国园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广博精湛、去伪存真的多元文化、开发文化给予了园林造景绿化博大精深、精益求精的文化内涵。所谓的名人文化,实质也是物质和意识、观念和素养、情感和品行在园林景观的丰富体现和高度概括[10]。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佛以其差异的文化特征影响和改变着中国文化,但是彼此之间又相互包容、相辅相成促进中国园林文化的发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园林文化,无疑高度凝结了儒、道、佛的文化烙印,而且这种文化活动的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演进越加频繁,中西文化已呈现全方位多领域的互动融合之势。中西园林由于文化差异、历史特征的不同,产生了美学、哲学乃至生命的思想差异,从而造成中西方审美情趣迥异的园林风格。而自古以来,游人如织,其旅游文化、信仰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教育文化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交相辉映,这种自然与非自然浑然天成、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亦使园林增添了无形的底蕴与魅力[4]。

提炼和挖掘园林文化的内涵,最主要的是抓住主要矛盾方面,如果面面俱到反而忽略了主次关系。园林建设者既要继承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表现工艺,还要展现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多元文化、开发文化的冲击下,既要借鉴西方独特的文化理念,也要坚持以自身民族文化为根本,一方面对西方文化不能一味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要舍本逐末、邯郸学步[4]。

5.3 兼容文化、商业文化的挖掘与打造

通过深入研究挖掘植物在园林建造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和应用,深刻总结归纳植物文化在造园绿化中的重要意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植物文化的兼容性、商业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要求在提供舒适赏玩场所的同时,也希望园林内容伴随时代变迁历史掩体发生相应改变。这些变化应反映在具体实物设计上,而且蕴含着独到诱人的商业潜在价值,才能吸引更多游人赏者前往一探究竟。园林景观表现的各种内在文化性不容小觑,特别是新时代的园林包含的植物文化内涵,它需要我们在保留原有优秀文化品质的植物传统构景手法的同时,还要善于利用植物自身文化内涵、植物品种多样性的搭配来营造不同植物组合的文化性、商业性,甚至是在造园过程中怎样巧妙运用植物增添全园文化色彩方面,值得进行更多的尝试与创新[6]。近年,许多地方将河滩湿地通过水生植物的引进和培养打造湿地公园景观,将荒山丘陵绿化植树打造成森林探险旅游,将乡村林果花茶的栽植打造成特色乡村旅游,这些都是植物文化很好的运用途径。

5.4 具體案例赏析(项目来源:苏州苏农园艺景观有限公司)

5.4.1 中国园——2012年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奖作品

为了充分诠释古老的东方文化和中国园艺的美,中国园以展现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和江南园林特色为设计的初衷和基本要求。中国园总体布局以水面为中心,园内景物都围水而筑,“物因水成景,景因水而活”。景点通过粉墙黛瓦、亭台漏窗、小桥流水、湖石曲径等造园要素,表现了富有诗情画意和自然情趣的苏州园林的清雅风韵。

中国园景点后部以粉墙为背景,内缀三个图案不同的镂空花窗,构成亦透亦障的景观效果; 把全园的第一主景——歇山半亭和第二主景——六角亭分别放置在景点的偏左方和右前方,半亭前为临水平台,一座低拱石桥卧于水面。园路曲折迂回,沟通园内主要景物,在景点的半圆形边缘以小青竹编成矮篱笆,既分隔空间又起到疏导游客的作用,并极具乡土气息。半亭和六角亭内各悬中国古典宫灯一盏,立柱上各挂竹刻楹联一副。半亭的楹联为苏州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六角亭的楹联为扬州瘦西湖的“南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入口处设扇形名牌一块,上刻“中国园”与“CHINA GARDEN”。

中国园内植物布置以我国传统名贵花木和风格各异的树桩盆景为主,牡丹、山茶、碧桃、红枫等花木错落有致分散在景点的主观赏面,辅以罗汉松、五针松、竹子、荷花等,使整个园子充满生机勃勃的气息。

5.4.2 徐州市铜山区无名山公园——“福”文化的运用

无名山公园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总面积约168300平方米。作为一个开放式市民公园,无论对景观如何改造与设计,“山、水和文化元素”一定是组成此公园的三大主体。公园景观既是传统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的再现,也是市民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苏州古典园林的形成一方面是基于园主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一方面是基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所有叠山理水、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的手法都是基于对这二者的追求,也正是这两点成为苏州古典园林最大魅力之所在。因此,设计师们将苏州古典园林文化与徐州当地文化进行良好结合,無名山公园的景观设计主题——“人文山水 福地铜山”则以体现设计对现场的尊重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在人类创造文化过程中,祈福是最原始最普遍的精神活动之一,而形成的祈福文化则是这一精神活动的折射。无名山公园以“福”文化为设计理念的主旨贯穿全园,以许愿树或许愿石的传说为主题设置景点。在植物配置上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选用广玉兰、女贞、银杏、桂花、黄山栾树、合欢、国槐、垂柳、乌桕、枫杨等;灌木选用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金边黄杨、现代月季、红叶石楠、贴梗海棠、紫叶小檗、洒金桃叶珊瑚等适宜徐州当地生长的树种进行植物的组合与配置。

5.4.3 扬中—镇江直达通道连接线两侧绿化带——“绿如意”特色景观打造

据资料记载,扬中由海潮冲刷而成,形似“如意”。东晋以前,长江入海口在镇(江)扬(州)之间,今扬中境域乃是茫茫沧海。东晋时期始有小沙洲露出水面,因受江水、海潮冲刷、涨坍无常。唐代,沙洲群形似“如意”,逐步形成现在的扬中。因此,针对扬中—镇江直达通道连接线两侧绿化带互通(门户段)设计时则借鉴如意之形,“如意”有吉祥之意,意味着美好的开端,而互通也是整条道路的开端,具有相同意义。以植物组合配置的形式围合成一个如意之形,绿意盎然,打造一片绿色生机的生态景观。

为打造“绿如意”的特色植物景观效果,在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上采用植物造景五重法。即:上层(香樟、黄山栾树、广玉兰、银杏、朴树、雪松等)+中层(垂丝海棠、桂花、紫薇、红枫、樱花等)+球类植物(红叶石楠、红花继木、海桐等)+下层(红叶石楠、红花继木、金森女贞、海桐、毛娟、金丝桃等)+地被(草坪、红花酢浆草、花叶蔓长春、麦冬等)。

6 总结

由于历史缘故,但凡花木草树,都有着一定的文化寓意和美学深意,有的往往是通过借喻、谐音、用典、比拟、象征等手法来实现。园林绿化建设师们通常将这样的富有文化内涵的植物群落运用于景观之中,给园林体系凭添了历史感和使命感,充分表达了人们的追求、寄托、喜好、愿望和期许。植物文化根植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密不可分,顺应人们的物质认可、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其实质是透过植物可见的“以人为本”的一种文化现象。当前世界各地园林景观的磨合正在走向自然化、人文化、世界化、商业化。陈从周教授认为中国园林之所以引得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是因为中国园林的历史文化渊源。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植物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日趋成熟。

综上所诉,我国园林绿化工作者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多的关注园林植物中富含的文化内涵,并且开始重视相应的研究,有关植物文化内涵的各方面研究正层层展开。但是目前研究学者的重点仍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文学、人文和信仰方面,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正亟待深入挖掘[9]。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国,许多园林绿植本身都具有其独到的内在文化意蕴,将这些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并投入现代园林构景中加以利用,必将大大提升一个区域甚至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杜贞星.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的内涵和继承发展[J].绿色科技,2011,11(12):44-45.

[2]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涵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2005,28(2):14-19.

[3]姜丽丽,蔡平,刘振.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水分析[J].现代园林论坛,2011(05):24-26.

[4]杜月意.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及表现手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178-180.

[5]刘芳,姚锦.园林植物文化景观特点及园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J]. 法制与社会,2008(09):235.

[6]任栩辉,叶彬彬,刘青林.植物文化及其在文化建园中的应用[J].现代园林,2015,12(1):22-28.

[7]张鸣灿,林萍,潘耕耘.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701 -2703.

[8]温敏.中国园林植物的文化性格与多样性保护[J].现代园艺,2015(8):116.

[9]宗桦,张楠.中国园林植物景观文化内涵研究进展[J].园林植物研究与应用,2013(05):58-62.

[10]黎伯,李德祥.中国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10861-10862.

猜你喜欢

挖掘文化内涵园林绿化
论园林绿化种植与养护管理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论豆科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