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退兵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6-01-07王辉王浦龙

国防 2016年2期

王辉 王浦龙



新形势下退兵工作的几点思考

王辉 王浦龙

内容提要:退兵工作难,说到底与“当兵冷、征兵难”问题相关。如果优质兵员基数大,退兵问题就容易化解。虽然近年来各级不断出台征兵优惠政策,加大动员力度,但应征报名人数和“双合格”人数持续减少趋势并未改变。解决这些问题,要多措并举、军地合作,从源头上寻求突破。

关键词:征兵工作 退兵问题 责任区分 政审体检

作者:王辉,广东珠海警备区副参谋长,上校;王浦龙,广东珠海警备区参谋,少校

《征兵工作条例》规定:“新兵到达部队后,经检疫、复查发现因身体、政治情况不符合条件,不宜于在部队服现役的,作退兵处理。”退兵工作作为兵役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兵员质量的最后关口,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操作有难度等特点。退兵工作处理不好,既影响部队安全稳定和战斗力提升,也容易给兵役机关和新兵家庭带来压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近年来,在全国“当兵冷、征兵难”大环境下,退兵工作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暴露出诸多矛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退兵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合格新兵数量偏多。总体看,各地在征兵中普遍实现了网上联合政治审查,新兵因政治、年龄和文化等原因不合格的情况较少,但因身体和思想原因不合格数量却大幅增多。一方面,“边缘兵”持续增多,隐形疾病特别是心理疾病数量上升;另一方面,部分新兵意志不坚定,法纪观念不强,思想退兵情况不断出现。据了解,2015年某部补充新兵千余名,体检复查时发现存在问题的有百余名,最后有十余人作退兵处理。

征接兵单位矛盾凸显。在退兵问题上,征兵部门和接兵部队处于矛盾的对角线上。当部队发现新兵思想或身体不合格,担心影响训练成绩和安全稳定时,一般采取的是能退则退。而兵役机关考虑责任区分、后续处理和单位荣誉,一般采取的是能不退则不退。实际工作中,个别带兵骨干用录像、笔录代替艰苦细致的谈心交流;还有的给新兵出主意,让其伪装抑郁症、狂躁症等心理疾病,以此规避拒服兵役责任。个别兵役机关则对退兵干部冷言冷语,办理手续能拖则拖,明明是病史问题,却让家长坚称是到部队后新发的病,与部队扯皮拖延。

各类资源消耗较大。退回一名不合格新兵,往往牵扯各级各单位大量精力,消耗大量医疗资源,花费大量经费。身体不合格新兵在部队一般要经过多次复检,如有异议,还要到终极鉴定医院核查。思想不合格新兵,从有拒服兵役苗头开始,基层单位就安排骨干全时监管,制作访谈笔录,通知家长和基层武装部一起做思想工作;有的单位还录制访谈视频、音频作为退兵证据。退兵返籍途中,为防止发生意外,还要派干部骨干护送,造成交通、食宿费用负担。

退兵责任难以厘清。“选送边缘兵,兵走心不安”是部分征兵工作人员心态的写照。客观讲,当前形势下绝大多数退兵情况都属于非责任退兵。个别征接兵人员以不正当手段把不合格青年征入部队所产生的责任退兵,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数量毕竟有限。征兵期间,虽然各级兵役机关三令五申要求明确工作责任和奖惩措施,但由于兵员不合格原因难以确切定论,面对各种理由的非责任退兵问题,追责时犹如“拳头落在棉花包上”,无处着力。

二、退兵工作矛盾问题的原因分析

征兵难,退兵更难。退兵工作之所以面临严峻挑战,根本原因还是可供征集的合格兵员基数不足,而征兵奖励政策缺乏吸引力、兵役机关工作不够扎实、体检标准和流程不够完善、部分青年价值观存在偏差等,则是其内在核心原因。

一是对大学生入伍的激励政策不够有力。2008年以来,各地普遍实行高学历青年优先征集政策。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青年文化素质优于高中以下青年,而身体素质则不如高中以下青年,坚持学历优先与坚持体检标准客观上存有矛盾。实践证明,虽然各地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入伍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吸引力普遍不够,难以产生一呼百应的群体效应,大学生报名参军人数偏少,与上级确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入伍的任务比例逐年提高,各兵役机关为确保完成任务,在可挑选兵员底数偏少的情况下,体检结束后总会保留一批高学历“边缘兵”作为备选,一旦高学历比例达不到任务要求,就会“矬子里面拔将军”,宁愿淘汰身体素质优秀的高中生,也要选送有“瑕疵”的大学生。

二是征兵基础性准备工作不够扎实。兵役登记、调查摸底等准备工作是征兵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基层武装部和农村民兵组织工作人员全面掌握应征青年入伍真实动机、身体状况、现实表现的良好时机。征兵准备工作抓得实不实,直接影响征兵质量。当前,各地兵役登记、调查摸底工作普遍存在机制不健全、流程不规范、方法不灵活、登记率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兵役登记实行网上填报后,适龄青年在全国征兵网完成兵役登记,与武装部征兵工作人员当面沟通减少,基层征兵工作人员走访调查工作若不够深入,短期内仅仅通过几次集体见面,很难全面准确了解适龄青年的真实情况。

三是传统体检标准和流程不够完善。现行体检办法对部分疾病难以查明。从近年退兵情况看,属器质性、功能性疾病的仅占少部分,大多数情况属“不在征兵体检范围内疾病”和“征兵体检中检测不出来的潜伏性疾病”,如哮喘、癫痫、抑郁、人格障碍等,如果青年本人和家长刻意隐瞒病史,征兵体检很难发现。部分体检项目标准把握不一致。有的单位为了多征大学生,对视力、体重、龋齿和血检、尿检、腹部B超、胸透等辅助检查项目的标准把关不严;有的医院在区别扁平足、腋臭、精索静脉曲张等问题的严重程度上,给出的结论经常不一致;有的项目如T波改变、高血压、心肌酶检测等,不同时间段检查出的结论也不同。重复体检效果不明显。各级为确保新兵质量,通常层层组织体检,应征青年往往要参加镇街、县区、地市、省级征兵部门,以及部队组织的初检、复检和抽检,少则三四次,多则六七次。而事实上,每次体检都是常规项目,查不出来的问题还是查不出来。有的应征青年往往因这种反复体检,疲于应付,而对是否继续选择当兵产生动摇。

四是部分应征青年价值观存在偏差。受长期和平环境和优越生活条件影响,以及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使许多适龄公民国防观念淡漠,责任意识弱化,导致一些青年吃苦精神不强,耐力韧劲缺乏。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也存在一些偏差。比如,部分家长送孩子参军,有的是想让其在部队得到管束和教育;有的是想获得更好的优抚补贴。而到了部队之后,又往往因部队艰苦现状与理想发展预期出现较大落差,而打“退堂鼓”。

三、破解退兵工作难题的对策建议

退兵工作难,说到底还是因“当兵冷、征兵难”问题所致。如果优质兵员基数多,退兵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虽然近年来各级不断出台征兵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但应征报名人数和“双合格”人数持续减少的趋势并未改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措并举、军地合作,从源头上寻求突破。

优化政策规定,进一步健全国防法规体系。从近年来大学生入伍后的发展看,如果没有考上军校或提干,大部分人选择退伍、就业或继续上学,而选择留队的较少,主要原因还是政策吸引力不够。为此,一是要改善大学生优惠政策。颁布专项法规,明确由各地出台相关细则,定向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国企单位员工,大学生士兵退伍后可聘为基干民兵教练员、学校学生军训骨干等,以激发大学生参军热情。二是要加快推进士官制度改革。针对大学生士兵特点,着眼解决教育投资多与收入回报少、服现役与再求学等矛盾。在不断提升基层士官福利待遇的同时,探索在校大学生服役期间以远程教育方式取得大学毕业证的路子,吸引优秀大学生士兵留队。三是要规范学生军训工作。学生军训有助于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升后备力量素质、激发青年当兵热情。学生参加军训,本身就是一次鲜活生动的征兵宣传。应尽快整合兵役登记和学生军训工作,解决当前存在的落实军训要求不够好、工作秩序不规范、训练质量不够高等问题。

融入大数据理念,进一步整合相关数据库。随着信息科技发展,大数据已深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国征兵网与教育部学信网数据联通后,兵役机关在审查学历、年龄、户籍时较以往更为高效、便捷和准确。下一步,可考虑在确保安全和隐私保密前提下,实现征兵系统与医疗、公安系统的授权共享。一方面,联通征兵系统与医疗卫生系统。充分发挥医疗卫生系统的数据功能,掌握应征青年各成长阶段的健康数据,包括既发病史、家族病史、体检治疗经历、用药情况等,网上报名时自动筛选。应征对象在上站体检时,只需通过身份认证,打印体检引导单,对必检项目进行重点检查,这样既能确保兵员体检质量,又能提高征兵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联通征兵系统与公安系统。依托公安系统数据资源,在网上报名阶段,由公安部门提前介入审核,经核实有历史问题或模糊问题的,在上站体检前即予以淘汰。通过调整征兵体检和政治考核顺序,还可避免因政审不合格青年多次体检而浪费医疗资源。

完善制度机制,进一步堵塞兵役工作漏洞。一是加强兵役登记指导。制定兵役登记工作规范,明确具体要求,每年第一季度就深入院校、镇街宣传发动;6月底前对各单位兵役登记工作检查抽查,发现与适龄户籍人口数量差距较大的,预征兵员数量达不到往年任务数2~3倍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整改。二是加强预定新兵管理。入伍前7~10天组织对预定新兵对象集中管理,防止因酗酒、熬夜、旅行和剧烈运动引发身体指标变化。集中期间可组织简单的队列、体能训练,开展思想政治和疾病预防教育,帮助定兵对象提前适应部队生活、巩固入伍决心,同时提早发现隐性疾病。三是完善退兵奖惩制度。对于没有出现退兵的单位,要加大奖励力度;对于责任和非责任退兵问题,要区分不同情况,进一步细化处置办法;对于隐瞒病史,或害怕思想退兵处罚而编造精神类疾病的情况,要加紧研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责任编辑:郑宁)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6)02-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