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备役建设应着力推进“四个深度融合”

2016-01-07陈增运孙树安

国防 2016年2期
关键词:预备役军民融合

陈增运 孙树安



预备役建设应着力推进“四个深度融合”

陈增运 孙树安

内容提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既是兴国之举,也是强军之策。新形势下,预备役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全局观念,紧紧围绕实现富国强兵相统一,以突出重点带全局的科学思维贯彻落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要加强党管武装,推进预备役领导体制深度融合;要改革力量编组,推进预备役组织体系深度融合;要统筹军地资源,推进预备役教育训练深度融合;要完善政策法规,推进预备役保障模式深度融合。

关键词:人民武装 预备役 军民融合 富国强兵

作者:陈增运,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战略与国防动员系教授,大校,专业技术四级;孙树安,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战略与国防动员系主任、教授,大校,专业技术六级

新形势下,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深刻洞察世界军事形态发展变化,准确把握富国强军的特点规律,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提出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既是兴国之举,也是强军之策。预备役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寓军于民的有效组织形式,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必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全局观念,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勇于打破军地二元利益屏障,着力在领导体制、组织体系、教育训练、保障模式四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加强党管武装,推进预备役领导体制深度融合

军民融合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预备役组织亦军亦民,具有管理环境开放、与社会接触广泛等特点,更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和社会错误思潮的侵蚀,要确保预备役建设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这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我国武装力量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党管武装思想认识。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预备役无用”“预备役工作是负担”“党管武装管多了”等错误思潮,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关心、不支持预备役建设的现象,加强思想引导,从富国强军的政治责任和应战应急的使命任务中,凝聚党管武装的思想共识,切实增强地方党政领导关心、支持预备役建设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党管武装领导制度。针对战争形态演变、经济社会发展和预备役使命任务、组织形态、建设环境的发展变化,改进和完善党管武装制度。落实党委议军、人民武装委员会例会、兼职领导工作述职等制度,细化党管武装工作职责,严格履职考核监督。同时,加强编兵单位党组织建设,创新党管武装工作方法,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坚持不懈强化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确保预备役力量永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军地齐抓共管机制。预备役建设是全党的事业,是军地双方的共同责任。要与国家和军队发展规划相衔接,科学制定预备役建设发展规划,正确区分国家党政机关、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军队的领导责任,明确职责分工,理顺工作关系,加强考核评估,严格问效追责,确保预备役工作纳入各级的职责范围,形成军地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同时,要结合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按照战略预备役力量、军兵种预备役力量和区域预备役力量调整建设层次,理顺领导和管理关系,努力实现不同层次预备役领导体制的深度融合。

二、改革力量编组,推进预备役组织体系深度融合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是新形势对预备役使命任务的新要求,传统的以陆军作战队伍为主体的规模庞大的预备役力量体系,既不能适应支援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也难以履行形式多样的应急任务,必须着眼新形势下多样化军事任务改革力量编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次调整,我国预备役力量的数量规模大大压缩,新型专业力量得到增加,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大陆军”“作战类”组织结构。目前,陆军类基干民兵占基干民兵总数的90%以上,陆军预备役部队占预备役部队总数的98%,作战类民兵、预备役部队约占一类预备役力量的80%左右,与新的使命任务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必须着眼应战应急双重使命,以“打仗、维稳、救灾”任务为牵引,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基本途径,充分借助社会资源优化预备役组织体系。一是要着眼应战应急双重任务需要优化预备役组织结构。在合理控制数量规模基础上,进一步缩减作战类力量,调整军兵种专业力量比例,加强支援保障力量建设。依托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和行业系统组建信息化预备役专业力量,使预备役组织更加适应支援保障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需要。着眼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依托地方应急管理和安全保卫部门,以及交通运输、工程建筑、气象水文、核化救援等行业系统,充实壮大预备役应急专业队伍,并按照军民一体、共建共用的要求纳入地方应急力量体系,在政府应急管理框架内,积极完成维护社会稳定和各类抢险救灾任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二是要依托地方行业系统改革预备役编组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力资源流动特点,将预备役人员编组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按照军事机关提需求、做计划,组织和人事部门搞协调、抓编建的方法,落实预编预任工作。注重借助地方科技优势,提高预备役编组质量,积极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等高科技行业系统拓展,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灵活运用地域编组、行业编组、单个预备役人员预任抽编等不同的编组方法,优先编组退伍军人、高学历和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在军地统筹共建中提高预备役编组质量。三是要借助地方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新型预备役力量。着眼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强化应用导向和需求牵引,采取军队主导、地方主抓、协同共建的方式,依托航空航天、远洋运输、气象水文、信息网络、装备研发等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投送、测绘导航、网络防御、伪装防护、安全警戒、装备抢修等新型预备役力量,使预备役力量建设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军队新型作战力量建设、预备役职能任务调整相衔接,在多要素融合编建中提升预备役新质战斗力。

三、统筹军地资源,推进预备役教育训练深度融合

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是提升预备役“两个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预备役教育训练主要采取“大集中”“单循环”的组训模式,与预备役人员不脱离生产的特点存在突出矛盾,这是造成“人员难集中、训练难落实”问题的主要症结,应充分统筹利用社会资源,调动军地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合力破解预备役教育训练难题。一是要借助现代媒体手段拓展预备役思想教育渠道。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思想教育渠道越来越多。要在坚持集中教育基础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结合编兵单位和街道、社区的刊物、专栏,开辟预备役思想教育栏目,结合企业庆典、集会学习、参观见学、“评先选优”等时机,实施“嵌入式”教育,把预备役思想教育与全民国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军目标教育、“新四有”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预备役人员的爱国情怀、尚武意识和牺牲奉献精神。二是要适应就业方式变化改革预备役军事训练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制度越来越严格,工作秩序越来越规范,个体活动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预备役传统的阶段性“大集中”教育训练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特点。应借鉴西方主要国家预备役周末、假日训练的做法,把定时定点集中组训与开展周末、假日训练结合起来,创新以勤代训、岗位自训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组训形式,充实民用技术与军事需求相衔接的训练内容,健全预备役军事训练等级评定制度,探索“随到随训、考训结合、过关免训”等新的训考方法,从机制上解决“人员难集中”问题。三是要利用军地多种资源完善预备役教育训练保障。贯彻综合集成、共建共用的训练保障原则,统筹军地资源,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构建以省级训练基地为骨干、市级训练基地为主体、县级训练基地为补充,与战区和军兵种预备役训练基地衔接配套的预备役训练设施保障体系,走开预备役与现役部队、武警、公安、学生军训统筹建设、协调使用军事训练基地的路子,提高预备役训练设施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

四、完善政策法规,推进预备役保障模式深度融合

预备役建设军民融合,涉及军地资源配置和多方责权利调整,仅靠自觉自愿难以有效推动,必须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健全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以完善的法治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当前,应重点围绕预备役装备质量差、经费难落实、权益无保障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军地融合保障的实践探索。要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建立与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和国家、军队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保障制度,改革保障模式,促进融合发展。一是利用军地双重优势拓展预备役装备保障渠道。把预备役装备纳入全军装备体系,与现役部队同标准建设、同规范运行、同体制保障。其中,应急装备纳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保障,军民通用装备依托社会资源征用租用,走开军民融合、集约高效、系统配套、同步发展的路子,从根本上改变“现役部队淘汰什么预备役就用什么”的装备保障格局。二是借助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备役经费保障办法。结合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军队系统事权划分,建立健全以中央财政标准化供应为主、地方财政区域性补助为辅的差别化保障体系,其中动员预编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保障,军事训练经费采取固定指标与按参训人数转移支付相结合的办法供应,并根据战备任务需要和物价上涨指数建立定期增长、实时调控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预备役建设经费投入到位、使用到位、监管到位。三是结合社会福利政策健全预备役权益保障制度。贯彻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加强利益价值引导,与国家关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社会福利政策相衔接,建立健全预备役津贴、预备役退休金、预备役伤残保险等新的保障制度,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调、社会参与、分级落实的预备役权益保障新机制,全方位激发预备役人员参战参训、执行国防勤务的内在动力。

(责任编辑:徐永汉)

中图分类号:E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6)02-0024-03

猜你喜欢

预备役军民融合
快速高效的以色列预备役部队
重大调整:预备役“归队”
军队改革的又一站: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的历史沿革
军队大改革:预备役部队由中央统一领导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