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实践取向”基本理念 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2016-01-06张巧文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建设中,应认真践行“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课程群,打造一支“实践取向”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建优质开放的课程共享资源网,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取向 教师教育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66-0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小学语文“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为研究对象,具有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多年来,广西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课程目标,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从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网站构建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加以介绍。

一、认真践行“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反复的实践和反思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研究教育教学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运动,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面对的共同命题,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英国通过重新构建有效学校运动,来生产“有效教师”,提高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并且颁布了全国性的教师教学标准框架,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教学标准加以明确。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我国也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教师教育课程“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强调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灌输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把这些理论和方法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或进行模拟课堂实践,学生缺少必要的教学体验,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培养质量。

为了尽量避免步入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误区,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建设中,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理念。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取向”的特色。在课时分配上,明确规定了教学理论讲授与教学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为“32(16+16)”,在32个课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占16个课时。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量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课程群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载体和桥梁,要把“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必须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为我们明确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还为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确定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地位。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采用了组建课程群的策略,设置了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核心课程,以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朗读技能与训练、小学语文板书技能与训练、小学语文写作技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与名师教学风格、“五课”(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案例评析等为辅助性拓展性课程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构成了先修后续、相辅相成的关系,拓展课程是核心课程的补充和强化,同属一个课程体系。尽管它们在教学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实践证明,课程群的建设对构建师范生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综合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打造一支“实践取向”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纵观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不难发现,一方面,相当部分的教师因为受传统教师教育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习惯用大量时间来讲授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自己主宰课堂,不愿意交出主动权,让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高师院校教师自身对基础教育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不了解,他们对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操作指导通常局限于宏观和中观层面,无法亲自操作具体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直观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范例,严重地影响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弊端,真正把“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我们在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策略:

1.采用“双师”制,努力提升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利用每年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轮流安排课程主讲教师到实践基地学校调研或任教,了解和熟悉基层学校的教学情况,指导实践基地学校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尝试执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验和实践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提升了课程教学团队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

2.密切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关系,把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请进大学课堂,让他们加盟我们的教学团队,现身说法,成为我们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力量。

3.开设“名师工作坊”。把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特级教师和研究专家集中到“名师工作坊”中,聘请他们担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请他们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开讲座,让学生在榜样的激励和引领下快速地成长。

四、大力推进“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必须努力打破“教师中心、教室中心、教材中心”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师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为了有效达成课程目标,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1.在教学理论学习环节,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个人自学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老师点讲精讲”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精心挑选教学案例—观摩分析教学案例—小组合作完成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呈现教学设计—反思评价完善教学设计”几个教学环节的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反思中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落实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的“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3.形成了以“课前训练常态化、‘五课活动程序化、微格教学制度化、教学实践研究化、考核评价多元化”为抓手的“五化”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方法体系。

(1)课前训练常态化。把每次课或每节课前面的5~10分钟时间作为课前训练的规定时间。具体做法是:首先,把全班同学按5~7人组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并进行试讲。然后,推荐一个代表作为候选人,课前由老师或学习委员抽签决定1~2名同学上课,时间为3~5分钟。完成教学后进行反思互评和老师点评。各小组每次推选的候选人必须不同,力争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2)“五课”活动程序化。“五课”即备课、说课、上课、听课和评课,这五项教学专业活动,是提高师范生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给学生开设了“‘五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拓展性强化性课程。具体做法是:老师按照教学常规的先后顺序对学生进行“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五课”活动介绍,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每介绍完一个活动板块的内容,就让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操作。

备课环节,老师给学生提供不同教材、不同学段、不同板块的备课内容,学生个人进行备课,设计教学方案。说课环节,先在学习小组中进行,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上课环节,代表要求按设计的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听课环节,全体同学要对上课代表的模拟课堂进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课能力、笔记能力;评课环节,先由上课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实施与教学预设之间有什么问题。再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课,提出修改建议。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评课能力。经过有序的“五课”活动的系统训练后,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微格教学制度化。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具有“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的特点。微格教学创始人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建立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现代技术基础上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方法,微格教学已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培训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微格教学操作过程是:第一步,学生以3~5人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微格教学设计,书写教学方案。第二步,进行微格教学实践。各个学习小组到微格教室模拟上课,并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第三步,小组成员一起对录像材料中呈现的教学技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寻找得失,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在以上各个操作环节中,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关的示范材料。

由于微格教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单一,授课时间短,操作灵活,学习小组人数少,便于控制和训练,教师指导有针对性,师范生易掌握,容易保证质量。目前,为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我们依托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已经把微格教学训练制度化,微格教学成了师范生训练教学技能必须运用的方法,每年还定期举行微格教学比赛,有力地促进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4)教学实践研究化。教学研究是为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疑难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不能脱离教学实际的研究。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必须是基于每一个教师具体案例的研究。”因此,我们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必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在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核心课程的课程群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渗透教学研究的意识,为他们提供教学研究的平台。由于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就为学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老师在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阅读文字案例时,事先就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研究论题:“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插图资源的作用”等,让学生养成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教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5)考核评价多元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考核既要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学理论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核评价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一是考评内容的多元化。平时成绩占30%。考评内容包括:案例实况记录、课堂听课笔记、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案例集锦、微格教学、课程小论文、教学评价等。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主要考评基本的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二是考评主体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主体除了任课教师之外,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课程团队的其他教师和学生均要参加考核评价,成为评价主体。三是考评地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地点打破了传统的“教室中心”,拓展旁及图书馆、微格教室、学生宿舍和实践基地。四是考评方式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有口试、模拟课堂和教学实践等方式。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增强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提高了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

五、创建“实践导向”的优质开放的课程共享资源网

创建一个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课程优质资源网,是提高师范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策略。

201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荣登教育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拟立项建设课程名单,成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目前,该课程已经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中期检查。作为一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开辟创建了“实践导向”的课程共享资源网。网站的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课程主体内容的基本资源。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思考练习、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授课录像等。这些基本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本条件。

2.丰富多样的课程拓展资源。按照“五课”活动的内容板块,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视频和课堂教学评析;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评价;基础教育学校前沿性的教学改革信息、小学语文教研论文、相关的课程网站等优质课程资源。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实践取向”基本理念,发挥了“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的作用。

3.与教育实习基地链接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教学在线的构建,为师范生了解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开辟了窗口,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架设交流的平台,为师范生与高校教师,师范生与小学语文教师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互动和共享。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的理念,有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共同任务和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认真贯彻“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打破单纯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师范生搭建一座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桥梁,切实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德瓦埃特·爱伦.微格教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项目(教高函[2009]18号)

【作者简介】张巧文(1963- ),女,广西荔浦人,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发酵设备与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