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审计机制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

2016-01-06傅太平李琼王荣梅

会计之友 2015年23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

傅太平 李琼 王荣梅

【摘 要】 文章以2010—2012年深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控制缺陷以及是否为前10大事务所审计三个变量来替代内部审计水平,并检验了三个变量与财务报告披露的透明度——信息披露评级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的替代变量与信息披露评级之间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高水平的内部审计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财务报告质量; 内部审计水平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3-0110-07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会计舞弊事件的频发,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职责范围也从事后的监督延伸到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控制,以期能够为财务报告质量保驾护航。2002年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更是直接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进一步增强了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的作用和地位。Balley(2006)认为内部审计的重点在于对企业整体的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和控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IIA)强调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一方面能够加强对公司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另一方面能够使公司的经营合法合规。此外,一些国家发布的改革方案和报告也提升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如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的《政府公司法经济改革方案》(The Governments Corporate Law Economic Reform Program,CLERP)、法国的伯顿报告、英国的Smith报告和Higgs报告。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确认,能够缓解“内部人”控制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同时,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从而进一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

到目前为止,关注内部审计对公司财务报告影响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这可能是由于与内部审计相关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导致相关数据难以获取,从而很难对内部审计水平进行量化。现有少数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中,一些学者尝试从内部审计师的职业认证、每年接受的培训时间、内部审计师从事财务工作的时间以及花在财务报表审计上的时间等方面来量化内部审计,但由于这些数据无从得知或者难以量化,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不高。对于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水平的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财务报告质量。王守海等(2010)、Davidson(2005)、Prawitt el al.(2009)和彭桃英(2013)等学者都得出了内部审计水平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表明高水平的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财务报告质量。但限于数据取得的问题,学者们一般仅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审部门规模以及审计师的胜任能力等因素入手,而忽略了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水平的影响,结论难免有失偏颇,值得商榷。此外,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并不能充分代表内部审计水平(Prawitt el al.,2008)。鉴于此,本文吸取前人研究的经验,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选取2010—2012年底深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模式、是否为前10大事务所①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缺陷作为内部审计水平的替代变量,更全面、更准确地论证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Treadway(1987),Skousen、Glover和Prawitt(2005)通过分析现有的文献得出,内部审计与其他三大公司治理主体一起对公司的监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从理论上分析,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但囿于数据获取难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实证检验。Wallace和Kreutzfeldt(1991)的研究表明,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比未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规模更大,盈利能力更强,会计差错更少,同时会计政策的稳定性得到增强。Davidson(2005)通过对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发现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不能显著降低盈余管理程度。Prawitt等(2008)则采用内部审计师的职业认证、每年接受的培训时间、内部审计师从事财务工作的时间以及花在财务报表审计上的时间等指标来度量内部审计水平,发现内部审计水平越高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国内学者对内部审计相关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内部审计一直是国内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程新生、张宜(2005)对内部审计水平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但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与公司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蔡春(2009)通过对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内部审计水平能够有效降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显著负相关。王守海、郑伟和张彦国(2010)通过利用相关的变量来衡量内部审计水平,发现内部审计水平能够显著降低操控性应计利润,说明内部审计水平对财务报告质量有正向的影响。

虽然我国对内部审计水平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现有研究将内部审计水平度量的重点放在内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部门本身,而没有综合考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其他“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不能全面反映内部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变更了内部审计水平的度量,重新审视内部审计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以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基于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合理提出如下假设:

H: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用来衡量内部审计水平相关变量的数据则取自DIB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以及通过翻阅相关公司的年度报告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手工收集、整理而来。

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并且其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也与一般的公司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本文剔除这一行业的相关上市公司。此外,剔除主要财务数据缺失和未披露内部审计相关信息的公司。经过上述筛选后剩下677家样本公司,本文选取其2010—2012年的相关数据,共计2 031个样本进行研究。采用Stata12.0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财务报告质量的度量

葛家澍认为财务报告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披露质量,在本文中,笔者采用财务报告披露质量。在评价财务报告时应重点考察信息的充分披露情况、披露信息的相关性以及披露的合法合规程度(孙光国、杨金凤,2013),这体现在财务报告的披露等级上。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越强,权威性越高,越能够对财务会计资料、表外披露以及其他报表进行严格的检查复核,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因而,在接受证监会、证交所检查时,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透明度较高。基于以上分析,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运用信息披露评级(Grade)来衡量财务报告质量。

(三)内部审计水平的度量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7)、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2007)等组织认为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外部审计时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但必须先从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评价内部审计水平。Prawitt等(2009)从内部审计人员的资格、经验和继续教育时间来衡量内部审计水平,但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暂未披露相关的信息,因此这种度量方法在我国不具有可行性。王守海、杨亚军(2009)认为是否披露内部审计相关制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内部审计水平,由于上市公司一般按照内部审计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招聘和培训,因此具有良好内部审计制度的公司其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较强。但此衡量方法并不可靠,一些上市公司审计师具备胜任能力,却没有披露内部审计制度,因此本文没有采用胜任能力衡量内部审计水平。国内学者并没有将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审计水平的衡量指标,由于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关系密切,本文试图从这方面入手,期望得到满意的结果。基于此,使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否为前10大事务所审计、内部控制缺陷这三个指标衡量内部审计水平。

1.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国内外众多学者(王守海、杨亚军,2009;Prawitt et al.,2009)均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机构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其隶属层级越高,独立性就越有保障,从而更能够有效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对生产经营和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彭桃英(2013)也认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其隶属层级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隶属层次高的内部审计部门越能有效防范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舞弊行为。基于此,本文使用内部审计部门是否隶属于治理层来衡量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Model),如果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

2.是否为前10大事务所审计

国内外学者认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对内部审计水平有更高追求的公司,越倾向于购买更好的外部审计服务(Hayand Knechel,2002; Goodwin et al.,2006)。DeAngelo(1981)研究表明,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外部审计服务的质量相对越高。笔者采用是否为前10大事务所审计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事务所规模越大,意味着它们在丧失声誉的事件中损失越大,所以中国前10大会计师事务所保持独立性的动机应该高于非前10大会计师事务所(DeAngelo,1981;Dopuch Simunic,1982)。因此,本文将聘请前10大事务所进行审计赋值为1,否则为0,用Big10表示。

3.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数学者也都认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督形式,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控制的好坏对财务报表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可以依靠评价内部控制来开展审计工作,保证审计质量。基于此,本文认为内部审计应当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如果企业内部控制有缺陷,说明内部审计师并没有发挥相应职责,审计质量并没有得到保证,从而审计水平较低。因此,本文试图加入内部控制缺陷(Defect)来评价内部审计水平:无缺陷赋值为4、一般缺陷赋值为3、重要缺陷赋值为2、重大缺陷赋值为1。为了和其他指标保持一致,将以上数值除以4作为赋值标准。

(四)控制变量的选取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特殊性,选取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1.公司规模(Size)

Cohen(2006)通过研究得出,公司规模对财务报告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规模越大的公司所涉及的公众利益越大,就越容易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督和公众的关注,所以这类公司一般具有较高的内部治理水平和较低的盈余管理程度,财务报告质量也就越高(刘伟、刘星,2007)。相反,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由于其受到的监管较少,进行财务舞弊的机会成本也相对较低,则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动机不足。因此,本文选取公司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并且预期其符号为正。

2.财务杠杆(LEV)

Barton和Waymire(2004)认为,财务杠杆对代理成本会产生正向的影响,财务杠杆越高的公司可能意味着其财务风险也就越高,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的监督也会加强,从而产生更高的代理成本。当财务杠杆过高时,债权人会提前收回借款或者停止发放贷款,管理层迫于减缓这种压力会从事盈余管理活动,降低财务报告质量。因此,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公司的财务杠杆,并且预期其符号为负。

3.公司业绩(ROA)

Dechow(1995)认为,公司业绩与公司的总应计利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操纵性应计利润通常被用来衡量财务报告质量,因此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对报表使用者来说,在评价公司时,总资产净利率是衡量公司业绩很重要的指标。因此,本文采用总资产净利率来衡量公司业绩,并且预期其符号为正。

4.公司成长性(Growth)

成长性较高的公司,其盈利能力一般也越强,因此对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动机也会降低(张华伦等,2007)。此外,成长性良好的公司,其发展前景一般较好,会更加重视公司本身的声誉,因此更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本文采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衡量公司的成长性,并且预期其符号为正。

此外,刘立国等(2003)、赵景文(2006)通过研究发现,盈余质量还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因此运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所占的比例(Rate)来度量公司治理质量。此外,借鉴Cohen(2006)的研究成果,还引入公司上市年限的对数(Age)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以控制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引入其他应收款/总资产(Tunnel),以控制可能存在的大股东占款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建立如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各变量的定义与计量见表1。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信息披露评级的均值为2.967,最大值为4,p25为3,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级总体为良好,至少75%以上的上市公司评级为良好;标准差为0.616,说明各个样本公司信息披露评级的离散程度较大,存在较大差异。内部审计水平的均值为2.3,最大值为3,p50为2,p75为3,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水平较高,至少25%的公司得分为3,即至少25%的公司内部审计水平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表3列出了主要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首先,信息披露评级与内部审计水平在1%的水平显著正相关,即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越高,内部控制缺陷越小,被10大事务所审计,内部审计水平越高,财务报告质量越高,这与假设相符。其次,信息披露评级与公司规模在1%的水平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规模越大的公司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完整和准确,以满足现有和潜在的股东和债权人的需要,从而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同时,信息披露评级与资产负债率(LEV)、其他应收款/总资产(Tunnel)都在1%水平显著负相关;与总资产净利率(ROA)、公司成长性(Growth)都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与预期相符。但是,信息披露评级与独董比例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最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多小于0.4,因此不存在显著的共线性关系,可直接用于回归模型。

(三)mlogit回归分析

表4列示了信息披露评级与内部审计水平的多元逻辑模型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

(1)表4-a:以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的公司为基准组,Quality的系数为正,且在5%水平显著,说明Quality的数值越大,信息披露评级(Grade)的自然对数值越大,即与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的公司相比,内部审计水平越高,信息披露评级是合格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信息披露评级为合格与不合格的公司,其资产负债率(LEV)、其他应收款/总资产(Tunnel)、总资产净利率(ROA)、独董比例(Rate)和上市年限(Age)差别不大,表明这五个控制变量对公司信息披露评级为合格与不合格没有显著的影响。

(2)表4-b:以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的公司为基准组,Quality的系数也为正,且在1%水平显著,同样说明Quality的数值越大,信息披露评级是良好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发现Quality的系数0.979大于表4-a中Quality的系数0.785,这表明以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的公司为基准,Quality的数值每增加1个单位,信息披露评级为良好的可能性就会大于信息披露评级为合格的可能性,说明内部审计水平对财务报告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与良好的公司,其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净利率(ROA)和上市年限(Age)差别不大,表明这三个控制变量对公司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与合格没有显著的影响。与(1)相比,其他应收款/总资产(Tunnel)的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正,独董比例(Rate)在5%水平显著为负,这与预期相反,或许是因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国内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不严,独董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影响了回归结果。

(3)表4-c:以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的公司为基准组,得出一样的结论,Quality的数值越大,信息披露评级是优秀的可能性越大。同样,相比较表4-b中Quality的系数0.979,表4-c中Quality的系数更大(1.139),这进一步说明内部审计水平对深圳证券交易所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评级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分别以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的公司为基准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水平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级为合格、良好和优秀的正向影响依次递增。由此,本文的假设得到了证明,即内部审计水平越高,财务报告质量越高。但是,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与优秀的公司,其资产负债率(LEV)和上市年限(Age)差别不大,表明这两个控制变量对公司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与合格没有显著的影响,不是信息披露评级所考虑的重要指标。此外,总资产净利率(ROA)在1%水平显著为正,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彭桃英、刘馨(2013)的研究结论。

综上,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内部审计水平越高的公司,信息披露评级越高,即财务报告质量越高,从而验证了假设。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将内部审计水平三个衡量指标分别对信息披露评级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a、5-b、5-c所示。回归结果表明,用于衡量内部审计水平的内部控制缺陷(Defect)和是否为前10大事务所审计(Big10)都对信息披露评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证明了内部审计水平越高,财务报告质量也就越高,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Model)在表5-a和表5-b中不显著,但在表5-c中1%水平显著,这说明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层级在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和合格的公司之间以及不合格和良好的公司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别,但在信息披露评级为不合格和优秀的公司之间则存在显著的差别,进一步说明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治理层对于具有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公司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的结论。

五、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本文以2010—2012年深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控制缺陷以及是否为前10大事务所审计三个变量来替代内部审计水平,并检验了三个变量与财务报告披露的透明度——信息披露评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水平与信息披露评级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内部审计水平越高的公司一般具有更高的财务报告质量,从而证实了本文的研究假设。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第一,采用内部控制缺陷作为衡量内部审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第二,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即通过提高内部审计水平来改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这也能为证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在制定政策时提供了借鉴。

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只手工搜集了2010—2012年的数据,从而未能有效检验本文结论在2010年以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且手工收集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但已经通过多次复核来最大程度地减少统计偏差;第二,控制变量的选取范围还可以扩充,比如地区法制环境、行业变量、公司治理指数,现有研究中没有使用公司治理指数。此外,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衡量财务报告质量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守海,郑伟,张彦国.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10(5):82-89.

[2] 彭桃英,刘馨.IPO公司内部审计设立模式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77-85.

[3] 王守海,杨亚军.内部审计水平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9(5):65-73.

[4] 葛家澍.试评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某些改进:截至2008年10月16日的进展[J].会计研究,2009(4):3-11.

[5] 李青原.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决定因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58-64.

[6] 孙光国,杨金凤,郑文婧.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2013(3):27-35.

[7] 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1):70-74.

[8] 刘伟,刘星.隧道行为与盈余管理:基于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7(11):53-62.

[9] 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5(2):3-10.

[10] 蔡春,蔡利,陈幸.内部审计水平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09(6):9-20.

[11] 吴联生,刘慧龙.中国审计实证研究:1999-2007[J].审计研究,2008(2):36-46.

[12] 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11(4):68-78.

[13] DAVIDSON R, GOODWIN-STWEART J, KENT P.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05,45:241-267.

[14] BARTON J, WAYMIRE G. Investor protection under unregulated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4,38:65-116.

[15] DANIEL A, COHEN J. Does information risk really matter?[Z].New York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6.

[16] DECHOW P M, SLOAN R G, SWEENEY A P.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5,70(2):193-225.

[17] PRAWITT D F, SMITH J L, WOOD D A. Internal audit qua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9,84(4):1255-1280.

[18] DEANGELO 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3):183-199.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内部审计在企业境外投资中的运用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电力企业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