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功能转型与优化策略

2016-01-06李海燕张东强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新型城镇化

李海燕,张东强

(1.保山学院理工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2.保山学院艺术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西南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功能转型与优化策略

李海燕1,张东强2

(1.保山学院理工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2.保山学院艺术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西南山地传统村落如何利用新时期发展机遇进行空间功能转型与结构优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部分。以千年古盐村诺邓为例,分析聚居空间形态演变历程和特征,探讨文化、人居、生态和产业功能转型的途径,结合其内部结构及适应性,提出以文化传承营造空间氛围、以片区互动促进空间优化、以创造就业引导空间集聚和以产业提升激发空间增长的重构策略,唤醒民众,激活村落发展动力,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功能转型;空间重构;西南山地

1新型城镇化与山地传统村落

1.1传统村落的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强调:“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传统村落的概念首次在国家高度提出,至今已公布三批,共2 555个[1]。住建部等四部委在开展传统村落调查中对其做了界定:“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是对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古村落做界定,强调乡村文化从古至今的沉淀和延续,诠释了五千年的中国乡村文明的动态演变过程。

1.2西南山地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

对于古村落的研究,欧美国家及日、韩的起步较早,多学科领域共同参与,主要偏向聚落的形态与分类[2]、区位及演变[3]、景观与生态[4-5]等研究。在我国,对聚落的研究主要是民族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聚焦于聚落分类及空间结构[6]、影响因素与演变机制[7]、景观生态[8]、保护开发[9]与建设规划[10-11]等。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中,传统村落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为使传统村落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急需展开功能转型、空间重构与优化方面的研究。

1.3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村落发展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中,西南山地传统村落的发展现在处于以快速发展和结构性调整并行互动为特征的阶段。传统村落在城乡一体化战略中面对转型发展的瓶颈包括:(1)民众对现代文明的矛盾心理和情感,放弃了对传统村落发展的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2)因区域时空收敛带来了生存环境的选择,村落环境的吸引力被动、逆向衰退。只有将传统村落的物质遗存和文化意义重新转型与优化,真正唤醒沉睡的历史印迹、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激活衰退的村庄,构建人村的精神共鸣,即“唤醒公众”和“激活村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村落发展“好恶交织”的局面。

2诺邓传统村落空间演变及功能拓展

2.1诺邓村落空间演变规律及特征

诺邓村历史上多被称为“诺邓井”,是南诏国时期形成的盐业商贸型白族村落。据唐樊绰《蛮书》的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的最早驻地,被录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村内现存明、清两朝的山地合院民居有90多处,寺庙、祠堂、牌坊建筑20余处,是活态的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12]。

诺邓村选址遵循古代村落选址的风水观,村内以沘江“太极锁水”为轴线,形成“三足互动”、“天人合一”的区域环境格局(见图1)。整个村落被诺河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片区,河东片区位于香山缓坡上,河西片区位于满崇山的半坡上,建筑依山而建,两个片区均背靠山峦,面对诺河[13](见图2)。

图1 诺邓区域环境格局分析

图2 诺邓村落选址环境分析

诺邓村落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见图3、图4):(1)汉至明初的肇始阶段。诺邓村落因盐业资源探索性开采而出现迁居聚落,以“盐井”为中心,居民在诺河西、河东坡地聚居呈点状。(2)明朝的拓展阶段。明初平定云南后,中原地区大量汉族移民迁入滇西,“五井盐课提举司”设于诺邓,区域政治、经济和多元文化交融拓展,聚居空间形成以盐井为中心的轴状拓展形态。(3)清朝时期,滇西多地盐业开采崛起,诺邓村落的“区域盐都”地位逐渐削弱,形成玉皇阁簇团、河西半岛簇团和河东梯度簇团三大集聚区。(4)民国时期,国内政局常年动乱,诺邓村落的盐业生产逐渐转向农业生产,建设以“见缝插宅”的路径拓展,逐渐优化和完善,形成块状的空间形态。(5)新中国成立后,诺邓村落的盐业生产归公国营,农业成为其主导经济,但因耕地缺乏,大量移民外迁,“空心村”、“留守老幼”和民宅破旧等问题凸显。近年,随着滇西旅游经济的发展,诺邓村逐渐完善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制度,村落建设以“跳跃式”发展。

2.2新时期村落空间功能转型拓展路径

(1)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人居环境改善。

诺邓传统村落文化功能的转型需要以传统地域文化为基础,用自身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提升吸引力。利用古建筑遗存彰显历史文化价值并通过功能转型发挥其经济价值;选择市场化运行,鼓励民众参与;注重非遗传承,成立研究部门及文化协会,以此开展文化产品研发,弘扬村落的传统民俗文化,形成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新文明。诺邓村在延续村落居住功能的同时要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合理配置村落硬件基础设施,提高村落人居环境质量,倡导生态文明转型,强调村落生态价值向健康、宜居化转型。

(2)生态集约并重与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集约、智能、低碳、绿色、生态宜居”的新农村的要求,引导诺邓村落向生态化、集约化转型,探索诺邓村及周边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模式;多维度、全方位营造村落环境空间,转变传统生存意识,实现村落所处区域生态化、集约化协同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是诺邓发村落展道路的理性选择,在做强一产、做大二产的同时,重在做活三产,实现农业、手工业由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并重的转型升级。

图3 诺邓村落空间演变规律分析

图4 诺邓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模式分析

3诺邓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协调适应机制

诺邓村落的内部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有机适应体系,呈现出“隐性”(社会文化结构)和“显性”(土地利用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结构)特征。村落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能促使村落资源配置合理、延续村落历史文化、增加村落特色和改善人居环境(见图5)。

3.1社会文化结构

诺邓村落在千年演变历史中形成以“井盐生产”这种技术民俗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结构,融合“九杨十八姓”的移民文化、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和“井地”特色的白族文化。这种以技术民俗为生产生活核心的社会文化结构具有极其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一旦盐业社会环境变迁或国家政策变动,其井盐技术民俗的变异和消失比一般民俗更快、更彻底。这种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异和消失,一方面促使诺邓井盐生产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呈现出井盐生产技术民俗的淘汰,促使村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转型。

3.2土地利用结构

诺邓村民宅用地占据首位,水域和农林用地基本不变,用地开发方式重在整治提升和节约集约转型,但整个村落的土地利用仍存在问题:(1)土地利用不合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散、乱、小”,居民点建设用地“簇团状”。(2)产业发展与土地整治不协调。新型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增加,而“空心户”、“建新留旧”、牲畜棚等占用的土地没发挥其功能价值。(3)山地破坏严重。自然山地遭到开发性破坏,无法正常转入建设用地。

图5 诺邓村内部结构适应性分析

3.3人口结构

因盐业发展的兴衰演变,诺邓村人口结构出现阶段性迁失特征:(1)人口逐年减少,解放初期诺邓村有382户,现今不足200户。(2)“簇群” 集聚,村落聚居以血缘关系形成姓氏“簇群”状集聚。

3.4产业发展结构

诺邓村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具有矛盾性:(1)农业仍是其主要产业,农业发展与耕地贫瘠、环境破坏的矛盾日益凸显;(2)盐业发展停滞后劳务经济作为诺邓村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位居经济收入的第二位,但因劳务的过度输出造成留守问题非常严峻;(3)产业规模较弱,农业缺少规模资本投资,地方资源配置权没有掌握在村民手中,村落产业发展没有与县城形成辐射效应;(4)配套服务设施与产业发展不适应,旅游服务业孵化能力不足。

4西南山地传统村落空间优化的理性推进

(1)以文化传承营造空间氛围。

传统村落的文化变迁并不是“排挤”,而是“叠合沉淀”。营造村落空间氛围的实质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诺邓村落的多元文化是某一历史片段的空间构建元素,也是村落生产发展的自组织制度,虽然出现断裂或停止,但所叠合的文化印迹仍保留在空间的构建实体当中。村落发展须激活这些实体,营造独特空间文化氛围,强化自组织的文化空间体系。

(2)以片区互动促进空间优化。

诺邓村的空间优化包括:(1)构建县城服务梯度化的自上而下带动和诺邓村产业提升的自下而上推动的互动格局;(2)优化村内组团间共享互利的空间机制。最终形成“云龙县——诺邓村”两个区域、“县城——村落——组团”三个层次的功能互动、利益共享的村落空间结构。

(3)以创造就业引导空间集聚。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规划、宗教信奉和科普教育展现等项目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人流集聚,形成东西片区的核心效应,创造极点,引导村落空间集聚。

(4)以产业提升促进空间增长。

借助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契机,重点发挥河东片区集聚效应,承担传统盐业生产、腌制食品加工、货物交易和文化政治功能,而河西片区主要承接居住、旅游参观、科普博览等功能。加快与县城协同发展,形成区域多元化产业发展圈。通过区域内外产业联动发展实现村落空间的有机更新和拓展,促进空间结构增长。

5结论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众多传统村落被边缘化,尤其是深藏于西南贫困山区的古村落更是如此。诺邓村落的发展代表了西南山地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新型城镇化导向下的传统村落空间重构,既要强调空间结构的协调,又要突出村落功能和结构的协调。从传统村落发展做起,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与乡村两元文明共生的城镇化,使得山地传统村落功能转型和空间重构得以实施,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157-162.

[2]Hill M. Rural settlement and the urban impact on the countryside[M].London:Hodder & Stoughton,2003.

[3]Topole M, Bole D, Petek F, et al. Spati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built-up areas in selected slovene rural settlements after 1991[J]. Acta Geographica Slovenica, 2006, 46(2):190-226.

[4]Correia T P.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entrally defined policies and local decisions-Towards more sensitive and creative rural landscape management[J]. Landscape Ecology, 2006,21:333-346.

[5]Paquette S, Domon G. Trends in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and sociodemographic recomposition in southern Quebec (Canada)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215-238.

[6]张斌.基于村落发展类型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村落景观保护与空间发展研究[J].中国园林,2012(8):122-124.

[7]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结构的变化[J].规划师,2003(1):71-74.

[8]刘滨谊,王云才.论乡村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6-79.

[9]王宏.基于山地地形的村落规划策略研究—以巴马县东山乡巴根屯为例[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4(6):43-46.

[10]刘沛林.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1):82-90.

[11]张如林.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探讨一以嘉兴为例[J].规划师,2007(8):75-78.

[12]张东强,李海燕.边疆民族地区山地传统村落生态适应性研究[C]∥第三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2014:304-311.

[13]李海燕.云龙县诺邓古村落聚落景观形态研究[D].重庆:西南林业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李海燕(1987-),女,云南昆明人,硕士,助教。

文章编号:1674-7046(2015)03-0073-05

DOI:10.14140/j.cnki.hncjxb.2015.03.017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Functional Transi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of Southwest Minority Region

LI Hai-yan1, ZHANG Dong-qiang2

(1.SchoolofScienceandTechnology,Baoshanuniversity,Baoshan678000,China;

2.SchoolofArts,Baoshanuniversity,Baoshan678000,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neo-urbanism, traditional southwest mountain village, how to adjust function transition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ces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Nuodeng village is ancient salt industry village, taking Nuode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growth laws and features of the spatial morpholog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f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related to culture、habitat、ecology and industry,and analyz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adaptability of Nuodeng villages.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which is the cultural heritage creating space atmosphere, the area interaction promoting spatial optimization, more jobs leading space gathering and the upgrade of industry inspiring spatially growing, and then wake up people, activate the development pow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 words:neo-urbanism; traditional villages; functional transition; spatial restructuring; southwest minority region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新型城镇化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