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6-01-05牛宝明
牛宝明
【关键词】 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学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26—01
留守儿童普遍在行为上有一些异常表现,如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强等。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不努力学习,而是由心理问题引起,导致他们平时表现出内心封闭、情绪冷漠,或是懦弱自卑、性格孤僻,或是缺乏爱心及交流的主动性,脾气暴躁易冲动,因小事处理不好而升级为打架斗殴。要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学有所成,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
一、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而引起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以及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教育都不能代替的。
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照料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每个月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使留守学生能够时时沐浴在父母、师生的亲情之中,摆脱孤独、无助的阴影,形成健康、活泼、开朗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构建学校监护网。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有这方面知识、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切实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疑难杂症;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沟通、关爱“留守儿童”,以师爱弥补其父爱和母爱的不足;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让其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
2. 建立教师代管制。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学校要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负责人,义务代管,代管到人。“代管”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3. 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父母的外出使得家庭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烦恼时往往显得胆怯,他们苦于无人倾诉、无人帮助,更不知怎样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倾听是获得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作为老师,想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成功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学会从儿童的角度想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动态,知道他们中间又在流行什么,最近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上述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并且不会错失教育的好时机。在了解留守儿童的过程中,要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走进学生的生活,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学生只有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老师要认清这一顺序,不盲目做功。
只有学会倾听和沟通,才能够深入地了解问题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留守儿童感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怀之后,他们才会选择把自己的想法、烦恼、困惑、愿望告诉老师。这时的沟通才是发自内心的,是他们真实的心理需要,他们渴望人们的尊重和关心,渴望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更加渴望老师的帮助和解释。此时的交流,才是心与心的交流,更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