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创作中题材选择的见解
2016-01-05李玲
李玲
【摘要】艺术创造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艺术创作的题材是生活中典型的一类,画面中选取的人物,事件要具有美学意义的形象;艺术是灵感的再现,创造着现实中所没有的东西,作品把内含寓于形象,而题材和形象作为美的材料,传递着真与善的信息,传递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他的美学观点和艺术追求。艺术反映着人内心生活的全部复杂性、丰富性和能动性。其形式更是无限丰富。艺术中的绘画是人有意识的创造,其中凝结着人的情感与观念,所以,绘画作品是画家心灵的呈现。油画创作的对象该是被提炼的对象,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虽然不能完全脱离对象自身,但它却有一种对象自身所没有的内容。作品不在作品本身,而在人的心灵中。绘画创作是用形象来说话的,有些形象来自自然现实,但是现实也好,抽象也好,那只是手段,一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带到外界来的手段。虽然手也是至美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观念。艺术家应该是沿着心灵的指引去创造具有感动力的作品。
【关键词】艺术;绘画创作;题材
学习绘画、学习舞蹈、学习唱歌,学习这么东西,无非都是希望自己能创作出在这一领域被认同,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但是什么是艺术?大家都说不清。那什么是艺术创作,更加难以言明了。
艺术,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或许比较能接受的是列夫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中的说法。艺术的目的是“美”,而“美”是通过我们从它身上得到的快乐而被认识的,艺术享受是一桩好的、重要的事。换言之,享受之所以好,就因为它是享受。因此,被认为是艺术的定义,其实这并不是艺术的定义,只不过是用来替人们为这想象中的艺术所遭受的牺牲作辩解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替现存艺术中那种自私的享受和不道德的行为作辩解的一种手段。艺术开始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在大文学家眼里,艺术的概念是如此崇高。然而,我是这样认为的:艺术是通过人的最高贵的感应系统才能获得的。这是对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艺术是通过自己认为最好的媒介材料,手段,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情感内容表达出来,传递给其他人,寻找能达到共鸣的人。在我看来,艺术是自私的,也是勇敢的。同时,我也认同“艺术开始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我想这一句话,也是对艺术创作的一种理解吧。每一件艺术品的出现,都是在争议中接受洗礼。每一件艺术品都出自创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个人感受,它的好与坏,高与低都是在呈现在大家面前之后就接受争议。对于艺术创作,我认为它必须以“美”为基础,它所要呈现的,或许是真的发生了,或许是假设发生了。它只是想用最一种自然的方式告诉大家,把作者本身想要呈现的东西用一种“真有此事”的氛围来引起关注,引起共识。仅此而已。
周树桥老先生将他的艺术创作过程分为:证、辨、悟、境、营、树、淘、立。这是老先生的创作思想精华。而他的总结,恰恰为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创作做出指引,让我们在他的基础上不断摸索。证、辨是艺术体验、悟、境、营是艺术构思,而树、淘、立是艺术表现。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这三者,表现为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我的小小创作中,我也有所体会。我记得我创作的一张水彩画《女为悦己者容》,那是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的。那时已是学期中,写生了一些女人体。当画到最后这一张女人体时,我看着模特,心里突然有个念头,每个学习画人体的人都画过不少的模特,可是,在我们的画里面,谁会想过这个模特你曾经画过的模特,他装饰过你的画,也成为你创作其他的人的雏形。她的存在是为了你现在绘画的需要,还是她的希望自己以后成为名画中的一个人。就像一个女子,她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这是为了取悦自己,还是为了取悦别人。刚刚开始就是一个想法,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也挣扎。通过不断的观看所营造的气氛,红色衬布与黑色衬布交织交错,这两者的搭配像是融合在一起,又像是在互相排斥对方。气氛中的矛盾加强了我心中的挣扎。
我遂与我的老师讨论,他赠送我一句他的座右铭:作者的观点越隐晦越好。他告诉我,你对这幅画的想法,你自己能够明确的告诉我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吗?我当时也迷糊啦,我的观点就是:到底是谁在装扮谁?这本身就是一个将根据自己不同经验所得到的结果。我又怎么可以给出一个既定的答案呢。我将心中所想告诉我的老师。他非常的鼓励我,希望我能通过画面自己去表达。通过这次的初尝试,我有了体验,也有了一些小理解:创作作品,需要建立在“美”的基础上,要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艺术体验必须进行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我们才能从中生发出独特的感受激发出强烈的感情,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创造出鲜活的形象,从而真实的放映生活的本质。
我们要进行创作,就要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如果没有生活的原材料,我们是不可能凭空加工,生产出艺术作品的。但这也出现一个新问题,用一句陈丹青先生说的话做引:没有照片我们还会画画吗?看到这句话,我会自己问自己,如果没有照片我还会画画吗?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新问题,因为有了摄影可以让那一刻凝固,所以,积累素材,变成积累图片素材,写生素材好像变得不那么重要。但是在我看来,实际不然,摄影的对象在画面中的存在是靠边,没有空间,没有情绪。而这些才是写生的重点,通过写生自己需要的对象,去感受你创作的预定空间,情绪。还有氛围。如元四家之冠的黄公望在年逾古稀之时,还常云游在外,以山川为师,随身带着纸笔,时时对景写生,长达数年之久,才创作出著名的《富春山居图》。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曾对一个稻草垛不惜花巨大的精力观察与研究,他根据朝、夕、明、晦、春、夏、秋、冬等不同光照时间进行反复地写生,研究不同的光色变化,终于创作了15幅不同色调的《稻草垛》。这一切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没有训练有素的眼力和灵敏的心灵,是无法创作出这微妙变化与差别的作品的,也无法去捕捉美丽的光和色。
生活给了我们许许多多丰富的资源,我们自己必须先是网罗大量的素材,才能在素材中需找自己想要的对象。正如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也”。这些都是饱含创作艰辛的经验之谈。正如周老先生所说的:要在证与辨中去需找素材。我认为在创作之前,要经过长时间的临摹,写生。不断的寻找,不断的加强自己对创作的记忆。创作真正感动人的往往是画面带来的情境,一种特有的情境,一种存在却被忽视的情境。只有把这样的情境展示出来,那才能打动人心。有了基础的积累,创作才能呼之欲出。
当再次面对自己即将绘制的新作品时,我开始有意识的想通过构图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一幅成功的作品不仅仅是画面各种因素复杂地综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它更体现了画者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纵看自己的体会,我觉得艺术创作是作者矛盾的心情的表现,是思想强烈挣扎的画面。是一个复杂又艰辛,充满矛盾的过程。在艺术创作中,挑战的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或许正是这样的过程,艺术创作才成为所有学习绘画的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成为了既无法下定义,又可不断总结出新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汪晓曙, 著. 绘画创作研究[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4.
[2] 高 鸿, 著. 绘画艺术语言[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