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影像在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6-01-05吴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内固定

吴丽

【摘要】 目的 探讨CT影像在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机扫描正常骨盆51例的数据, 进行三维图像重建, 模拟从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从髂后上棘到坐骨大切迹上缘这两个进钉方向时的进钉角度和髂骨钉的解剖参数。结果 两个不同进钉方向在能容纳髂骨钉最大直径、能置入髂骨钉长度方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骨盆所置螺钉均安全、准确达到预定位置。结论 在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中利用CT影像技术进行模拟和测量, 可简单、准确地获取钉道参数并进行术前评估, 对于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 CT影像;骶髋关节脱位;内固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33

对于骶髂关节脱位, 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 但效果不甚满意, 临床实践和生物力学证实,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较好的方法, 能够提供骨盆足够的稳定性, 临床上大多使用C型臂X线机术中反复透视来完成经皮骶髂螺钉置入术[1]。由于骨盆解剖形态特殊复杂, 骶骨侧块个体差异性较大, 加上C型臂X线的局限性, 手术风险较高。为提高手术安全性与准确性,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有必要在术前应用CT技术寻找更为精确的、理想的骶髂螺钉钉道参数, 指导术中置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6月在本院CT室行完整骨盆螺旋CT扫描的51例确诊为骶髋关节脱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排除骨质病变和解剖异常, 扫描部位均包括L5-S2椎体。其中男27例, 女24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38.9±7.5)岁, 共有102个半骨盆数据。

1. 2 方法 患者取卧位, 采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机和CT后处理工作站, 行CT连续扫描, 扫描条件为:电压120 kV, 电流150 mA, 层厚1.25 mm, 矩阵512×512。扫描后, 重建原始数据, 并将其导入CT后处理工作站中, 利用后处理工作站自带软件进行间隔为1.0 mm的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组。模拟置入髂骨螺钉, 本研究主要取骨盆三维模型后位, 模拟术中骶髂关节脱位行经皮骶髂螺钉固定的体位, 主要模拟从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从髂后上棘到坐骨大切迹上缘这两个进钉方向, 两个方向都应保证髂骨钉不穿出髂骨内外板皮质, 不进入关节腔内。

1. 3 髂骨螺钉解剖参数测量 对于髂骨螺钉长度即进钉点与S1椎体对侧前皮质的距离的测量, 直接采用三维长度测量工具从三维图像中获取;对理想螺钉的方向进行定义, 从软件中读取方向的三维坐标, 结合相关公式计算髂骨螺钉与水平面、冠状面、矢状面的夹角;在经过进钉点和出钉点横断面图像中, 采用二维长度测量工具测量出髂骨内外板最狭窄处之间的距离, 这个距离为能容纳螺钉的有效范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进钉:经计算和测量, 进钉点与S1椎体对侧前皮质的距离即能置入的髂骨钉长度为(60.79± 6.98)mm;能容纳螺钉的有效范围即能容纳髂骨钉的最大直径5.4~6.9 mm, 平均直径(5.9±0.8)mm;髂骨钉与水平面、冠状面、矢状面的夹角分别约为15°、57°、31°。从髂后上棘到坐骨大切迹上缘进钉:进钉点与S1椎体对侧前皮质的距离、能容纳螺钉的有效范围、髂骨钉与水平面、冠状面、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107.62±8.68)mm、(7.1±0.6)mm、41°、37°、18°。不同进钉方向, 置入髂骨钉的长度、直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骨盆(102个骶髂关节)所置螺钉均安全、准确达到预定位置。

3 讨论

骶髂关节脱位临床比较常见的骨科严重损伤, 骶骨纵形骨折常伴有骨盆前环的骨折, 导致骨盆在旋转与垂直方向均不稳定。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 但效果不甚满意, 临床实践和生物力学证实,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较好的方法, 能够提供骨盆足够的稳定性。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是以透视和导航技术为基础的, 创伤小, 固定可靠, 但同时,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实施又以闭合复位、术前患侧钉道参数测量、术中影像学监测为应用基础[2],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若术前无法对相应螺钉钉道参数进行测量, 直接影响术中进针点、进针方向, 也不易选择合适的螺钉大小和长度, 术中测量则会延误手术时间, 增加手术风险。

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愈加成熟, 利用该技术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盆骨后环形态、骶骨的变异情况。另一方面, 还能模拟置入髂骨螺钉, 预先直观螺钉的空间位置, 确定螺钉进钉点、角度、长度、大小等, 这对于开展术前评估、提高手术成功率意义重大[3]。当然, 螺钉方向不同, 其作用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 从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进钉与从髂后上棘到坐骨大切迹上缘进钉, 两者能容纳髂骨钉的直径、能置入螺钉的长度明显不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进钉方向时, 髂骨钉与水平面、冠状面、矢状面的夹角也有所不同。以上能更好指导临床上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髋关节脱位。

综上所述, 应从CT三维重建技术对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模拟, 能准确、简便地将钉道参数测量出来, 科学进行术前评估, 为术中置钉提供准确的定位、定向、螺钉长度、螺钉大小等数据, 指导手术方案的合理制订, 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与准确性,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建锋, 李艳菊, 李传杰.槽式植骨可吸收钉固定治疗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10): 953-954.

[2] 杨运平, 陈鸿奋, 王富明, 等.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的CT影像解剖学研究.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4):404-407.

[3] 商浩.三维CT成像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前后的应用.河北医科大学, 2010.

[收稿日期:2015-08-05]

猜你喜欢

内固定
三踝骨折复位内固定顺序的选择比较
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疗效观察
跟骨骨折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可膨胀髓内钉在肱骨干骨折中的疗效分析
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 Ⅲ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比较分析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23例疗效观察
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比较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远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