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技术语》30载纪行

2016-01-05王琪魏星

中国科技术语 2015年6期
关键词:名词委术语刊物

王琪 魏星

中图分类号:N04;G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6-0005-04

收稿日期:2015-11-17修回日期:2015-12-13

作者简介:王琪(1980—),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术语学。通信方式:wangq@cnctst.cn。

引言

《中国科技术语》(原名《科技术语研究》)创刊于1998年,而她的历史已有30载。作为我国唯一一本致力于研究术语学、探讨名词审定、反映名词工作成果、推广规范名词的学术期刊,她深深植根于我国名词规范化事业的沃土里,茁壮成长于我国名词审定工作的广阔天地中。

这份刊物的主办单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于1985年成立,由钱三强院士、卢嘉锡院士、路甬祥院士先后担任主任委员。在六届全国委员会的领导下,全国科技名词委本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以不懈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取得丰硕的成果;以坚定的信念,持续不断地开创名词工作新局面。2015年12月底,全国科技名词委将召开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大环境下,在新一任主任委员白春礼院士的引领下,我国名词规范化事业将适应新形势,继往开来,书写名词工作新的篇章。30年来,《中国科技术语》紧密结合名词审定工作,成为联系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纽带、交流名词审定工作经验的平台、发布规范科技名词的窗口;30年来,《中国科技术语》成为我国名词规范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新的名词审定工作模式,组织热点难点名词讨论,研究适合汉语言特点的术语学理论,推广名词审定工作的成果;30年来,《中国科技术语》记录着名词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亲身见证着我国名词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时光荏苒,回首过去的岁月,既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稳步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科技术语》辛勤耕耘的30年,在全国科技名词委为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历程中,《中国科技术语》也一路书写至今,留下了许多共同的珍贵记忆。

一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成立与《自然科学术语研究》

说起《中国科技术语》,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前身——《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内刊)和《科技术语研究》(季刊)。内刊的创办与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最初十余年名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几乎同步,早在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之前,刊物的创办就被提上议事日程,逐渐成为全国科技名词委筹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筹建工作中,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希望创办一个刊物,作为探讨自然科学名词工作的园地。有鉴于此,当时的“筹建办公室”经过充分的讨论和酝酿,决定尝试创办不定期学术性刊物,并以(84)词办字第二号文件“关于试办《自然科学名词研究》的请示报告”将刊物的性质、目的、内容及读者对象等有关问题一并上报中国科学院。院领导经研究后,以中国科学院(84)科发宣字0356号文件批准了这一请求。后来经进一步研究、斟酌,确定刊名为《自然科学术语研究》。

1985年4月25—26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写道:为了在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推动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的开展,名词委员会创办《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学术刊物。于是,《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内刊)以全国科技名词委主办的学术性不定期刊物的形式,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探讨和研究与自然科学名词有关的问题开辟了一片园地。这片园地,旨在推动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开展,广泛宣传这一工作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和研究自然科学名词命名原则与方法;交流各学科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经验,推动术语学研究,以便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早日实现科技名词规范化。伴随着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自然科学术语研究》也顺利创刊,迈出了崭新的一步。《自然科学术语研究》从1985年4月第一期,至1997年最后一期,共出版了20期。作为我国第一个交流名词工作经验、探讨术语学理论的园地,她为此后《科技术语研究》的创办奠定了深厚的基石。

二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发展与《科技术语研究》

1996年,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和名词委工作总体进展等情况,“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我国名词工作的不断发展,创办公开发行的术语刊物已成大势所趋。名词委在成立后的十多年里,以名词审定工作为核心,兼顾海峡两岸名词对照统一、术语学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等,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为公开刊物的创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办《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内刊的实践中,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大力支持,编委们也积极推动。这些得天独厚的工作基础,为创办公开发行的术语刊物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1998年底《科技术语研究》的创刊,映射了名词工作发展的内在需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名词规范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这些成果亟须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推广;术语学在一些西方国家已形成独立的学科,而当时我国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内部刊物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1998年10月16日,在《科技术语研究》第一次编委会会议上,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向编委会汇报创刊筹备情况时提到,《科技术语研究》的前身是内部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内部刊物社会影响小,在名词统一工作服务社会、影响社会、引导社会、提高社会方面起不到理想作用;刊名也宜与名词委的名称及业务工作范围相一致;从名词工作的发展来看,非常有必要创办公开发行的《科技术语研究》。

为了办好这份珍贵的术语刊物,编委们曾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他们认为,这是一份高层次的、将产生广泛社会效益的刊物;栏目设置宜贴近现实、具备较强的可读性。他们提出,随着名词工作的不断深入,继续开发新的有吸引力的栏目是十分必要的。要紧跟国际术语学研究的步伐,及时反映国际术语学研究动态;要与国内术语学相关工作领域密切联系,客观反映国内术语学工作实践及研究成果;还要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各种报刊、广播、电视宣传本刊。1998年12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术语研究》季刊创刊号面世,路甬祥院士担任主编,卢嘉锡院士担任名誉主编。自此,伴随着我国名词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份刊物也拥有了正式身份,踏上了新的征程。endprint

三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开拓与《中国科技术语》

21世纪以来,全国科技名词委一方面秉承着过去的名词工作优良传统,一方面沿着开拓进取、力求创新的思路,迎来了科技名词工作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工作领域覆盖了基础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科学与技术各个领域,初步建立了现代科技名词体系。全国科技名词委充分认识到,为了满足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期刊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宣传我国的名词工作,有力地促进规范名词的推广应用和术语学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006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申请将《科技术语研究》刊物更名为《中国科技术语》,并将季刊变更为双月刊。为了办好刊物,更好地把握《中国科技术语》的发展方向,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于2006年12月邀请了刊物部分编委和科技界、语言学界有关专家,就刊物的读者群定位、栏目设置、编委会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商讨和研究。与会专家和编委认为,刊物的宗旨是致力于促进我国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经过讨论,大家对刊物的读者对象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刊物的读者主要有三类:一是术语审定者,他们直接参与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刊物要为他们提供交流经验和展示成果的园地;二是术语研究者,他们是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术语学和译名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刊物要为他们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三是术语使用者,他们是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部门,刊物要为这个广泛而重要的群体服务。

2007年,刊物于第一期起正式启用新刊名《中国科技术语》,主编路甬祥院士在新刊致辞中指出,《中国科技术语》是由科学家和语言学家联手培育,融科技与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刊物。其宗旨是促进科技名词的规范和统一,推动术语学理论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改刊后的《中国科技术语》既继承了原有办刊传统,又在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实现了大胆创新,迈出了紧跟时代要求,突出开放创新的坚实步伐。新刊重点建设“术语学研究”“溯源”和“探讨与争鸣”等栏目:“术语学研究”栏目肩负着促进理论研究,推动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的历史重任;“溯源”栏目旨在厘清科技概念或名词的演变,梳理名词审定工作的历史,刨根究底,追根溯源;“探讨与争鸣”栏目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轻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增强名词审定工作的参与性。新刊整合了“规范化园地”“辨析与杂谈”等原栏目,开辟了“规范应用”“术语与翻译”栏目,分别满足规范名词的应用者和术语的翻译者的需要;创办了“新词征集”栏目,刊载科技领域新名词;设置了“名家”栏目,采访名词审定工作知名学者,推广介绍他们多年从事名词工作的成功经验;设立了“热点词难点词”专栏,针对名词审定工作中社会关注度较高、争议较大、涉及交叉学科的重点词,组织专家进行书面讨论,收到深入研究、协调定名的效果。这些重要举措,对于宣传推广规范名词、促进学术研究、推动名词审定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科技名词委开展名词审定工作的形式多样:成立学科分委员会系统开展名词审定,组织专题审定,开展跨学科协调定名等。《中国科技术语》的栏目策划始终围绕名词审定工作来开展,很多选题既是刊物想要讨论的内容,也是名词审定需要开展的工作。组织专栏来讨论名词的定名,实质上就是名词审定工作的一种拓展形式。例如,2013年,期刊编辑部针对备受社会关注的PM2.5一直没有统一的中文名这一问题,策划了PM2.5中文名讨论专栏,并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次相关领域专家研讨会和一次专业委员会名词审定会。专栏共刊出文章十篇,专家们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PM2.5的科学内涵、国际命名概况、我国专业领域和媒体使用的中文名情况、各种命名方案的优缺点,各方意见得以充分讨论。结合专家们的讨论,并综合考虑定名的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等原则,PM2.5的中文名最终被确定为“细颗粒物”,这一规范名通过期刊、微博、各门户网站、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迅速传播开来。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媒体接受并使用了“细颗粒物”。名词研讨会结合书面深入研讨这种审定形式,能够使重要的、交叉学科的名词定名更科学,更严谨,更易于接受。期刊在这一审定过程中起到了调研、组织、集思广益和宣传推广的作用。《中国科技术语》秉承原刊科学严谨、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一如既往地以术语研究、名词审定为核心内容,努力使其成为一本具有鲜明特色的术语学刊物,一个名词审定工作的交流推广平台。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科技名词规范化的成果,从最初出版纸质名词书,逐步扩展到出版名词光碟、开通门户网站和可在线查阅术语;从以往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宣传推广,拓展至通过百度百科、中国知网等网站检索名词,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众多“粉丝”互动;从单一专家人工选词定名发展为辅以数据库、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中国科技术语》也在多方面运用新技术开展工作:创建并不断完善门户网站,及时更新期刊出版的最新目录、摘要和动态信息;采用稿件在线采编系统,实现了作者网上投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远程操作的一体化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国内知名数据库开展合作,提高文章下载率和引用率;为优秀稿件开通绿色通道,开启优先出版渠道;开通官方微博,利用新媒体形式宣传推广;为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微信公众号提供内容服务,以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更多社会关注。刊物在信息时代、在移动互联的时代,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拓展新的技术手段,利用新的媒介形式来开展工作。

四结语

形势不断发展,进步永无止境。回首过去,科技名词规范化这片广袤的科学沃土,孕育了《中国科技术语》;《中国科技术语》的一路发展,见证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将来,全国科技名词委还将更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而《中国科技术语》,也将一路相伴,恪尽职守,开拓创新,为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增光添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词委术语刊物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最喜欢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