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运用口述历史的价值和路径

2016-01-04孙洪亮

关键词:历史课程研究

孙洪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艾伦·内文斯教授于1948年创立了“口述史”,并应用于历史研究。而我国的口述史研究起步于建国初,真正规模化发展却是在21世纪初,在我国尚属于新兴的历史研究方法。口述史这一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更是在近几年才被中学历史老师所注意,对于其价值和路径的探究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口述史学是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是包含着他们口头的故事的记录[1]。也是一个人生平阅历、历史经验和情感世界的记录,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时间的生动记录[2]。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其记录手段不仅限于纸笔或是录音,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中学历史课堂作为新兴的系统传播途径尚属首例。传统的口述史的研究对象以宏大的历史人物为主,如唐德刚先生对李宗仁、顾维钧、胡适的访谈,并以此为基础将口述资料整理成文,其对历史研究与教学的意义是重大的。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更应当注重对于周围人的关注,以体现历史学科人文关怀的特点,在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合作探究、教学相长、民主互动等优势。

一、课程价值:促进历史理解、历史叙述和学习方式的三重改变

赵亚夫在《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历史教育的内容、方法当随时代的变化而进步。对我们而言,突破的难点有两个:以历史学为轴心,整合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使历史教育贴近现实生活,成为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社会活动、选择人生方式、成就自我发展的学科教育;将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观与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调和一致,使其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因此,在大力创导新课改的今天,口述史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能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历史理解的深化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口述史具有“补充历史(特殊性)、佐证历史(一般性)、帮助学生客观地理解和全面地评价历史、提升历史哲学知识(如何看待形式与内容,如何看待特殊性与一般性,触及历史元知识,进一步明确什么叫历史、什么叫历史解释)”等作用。口述史侧重于平民多元的细节系列化研究,它注重访谈观察与调查等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方法,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逐步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例如,学生通过访谈发现,同样关于改革开放,不同的访谈对象却有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使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也有个别人认为改革开放让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不少新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正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契机。因此,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故事中探究个体与社会、局部与整体的互动关系,正确认识大历史对个人的影响,理性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是一个充满矛盾而且艰难曲折的过程,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处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就会经历不同的命运,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体会往往是不同的,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采用口述历史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和理解历史意义。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和宏观背景往往缺乏深刻的理解。然而,当亲历者讲述历史时,就很自然地把宏观历史与个人的微观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真实的经历代替了具象的解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与宏观历史的掌握。口述者来自于学生身边,可能是自己的长辈或亲朋好友,这样的历史讲述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在学习历史也是在记录和创造历史。

例如,在教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前,要求学生采访长辈,通过亲自参与变化的口述史研究,学生交上来的采访文字资料内容涉及吃穿住行等不同方面,根据课堂的教学要求,教师挑选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材料。

甲同学 奶奶说:“改革开放前,家庭中基本没有家用电器。80年代初期,村支书家有了一台电视机,一到晚上,他家里就像开会一样热闹。90年代以后,许多家庭都有了电视机,有些还是国外品牌。”

乙同学 爷爷说:“改革开放前,家门前都是泥路,一到下雨天坑坑洼洼,现在村里都是水泥路了,过去外出基本就是靠两条腿走路或乘船,现在家中有了小轿车。

丙同学 外婆说:“改革开放前,别说吃肉,平时连油都看不到,现在条件好了,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多,偶尔还去餐馆尝尝鲜。”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节课通过谈“变化”来展开教学。生活变——指导学生开展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口述历史研究,学生采访长辈,通过亲自参与变化的调查采访,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探讨改革开放前后为什么我们的吃穿住行各方面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讨论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体制变——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变化的背后是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政策变——通过两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节选揭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均源于党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体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产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这样的口述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虽然没有完全体现口述历史的整个流程,但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口述历史教学的精髓。

(二)历史叙述方式的转变

一是重视历史与现实结合。传统教学中,历史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教师讲授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相差很远,使学生感觉历史和他们的生活情趣、生活经验以及关注点有很大距离。因此,通过口述历史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历史所反映的过去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入认识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口述史研究。学生采访爷爷奶奶一辈的人,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亲自参与变化的调查采访,让学生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这拉近了历史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极大地实现历史课程的价值。endprint

二是重视分析与叙事并重。传统高中历史课一直非常强调对背景、影响等问题的深入分析,再加上一些教师上课不注意方式方法,使得历史课成为了分析背景、过程、影响的单调机械课,影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口述史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感悟真实生活、引导情感体验、激起有效思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口述史教学把生活化、口语化的史料引入课堂教学,丰富了历史课堂的教学资源。口述史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史、家族史、新文化史,其研究的范式遵循着档案文献以及日记等传统史料参阅的路径,通过口述的记录与研究方法,使得那些非文献资料得以保存,为当代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三)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是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融合。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口述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一贯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随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教学环境也随之改变,例如迈出课堂、走向社会,可以随意围坐在讲述者的身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口述历史视频资料,将那些亲身经历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的言语作为鲜活的教材,从而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更加立体直观的感知。

二是文明史与社会史的结合。在教授必修二专题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课时,教师组织拍摄了口述视频。具体设问:农村改革前后,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位被采访的绍兴老农民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他们记忆中的变化:集体化生产到家庭、个体经营;农民从生产积极性低、磨洋工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从日子过得苦到生活越来越好。课堂上通过对两段视频的观看,加深了学生对1978年前后中国社会状况的理解,感悟时代的变化,在课堂活动中生成对于巨变的理解和情感体验。通过感受个人的生活状态变迁,启发学生从深层次(体制)角度理解变化。

三是从接受学习到探究学习的转变。口述史教学通过访谈,指导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意识,加深了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参与度。通过学习、掌握口述记录方法,学生尝试写出形象化的历史,使更真实地再现历史的原貌成为可能,激发了学生参与历史书写的热情,从而也便利了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功能的实现。

广义上讲,凡是利用口述史料写作的历史都可以称为口述历史。借助生命叙事应该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因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无论伟人还是普通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社会变迁也在他们的人生岁月中留下了层次不一的痕迹。正是在对这些看似个别人物的微观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洪流。这里没有直接的说教,更不是板起面孔的论理,而是把人们曾经生活的日子活脱脱地展示给人看,这才是历史本应存在的形态,由此也才能打动人、吸引人、教育人[4]。

以下是《记录即将消失的村落》口述史学习小组学生采访记录到的片段。

在即将被全面拆迁的三江村中,老人占多数,其中的两位耄耋老人更是引人注目,在他们的如银白发间,藏着与三江村密不可分的岁月。于是,研究小组采访了90岁高龄的林锦先爷爷、83岁的何兰英奶奶。

林锦先爷爷一辈子都住在三江村中,三江村中的大小典故都熟知,而当被问起抗日战争、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对于三江村人生活的改变更是侃侃而谈。他回忆道“1941年4月,日军从钱塘江登陆,并在三江闸驻扎。只听到那晚枪声响,没敢跑出来,不久就听闻日本人在村外枪毙了几个人”。

何兰英奶奶则从外地嫁到三江村已经63年了。对于1941年日本兵打进绍兴的事,何兰英奶奶记忆深刻,清晰地说出了月份,并回忆道“是船摆渡进来的,死了几个老百姓”。说起人民公社时期的艰苦生活,何奶奶仍然深有感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新风吹来,分田到户使得她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了。对于旧有的三江村格局,何奶奶历历道来,告诉我们以前有城隍庙、鹅庙、财神庙……桥有吊桥、阳关桥、小桥……但是可惜的是现在有几座庙、几座桥都消失了,旧时四面都有城墙围住三江村,而现在只剩下了村口的一个城门。问及对于三江村拆迁一事的看法,何奶奶表示挺满意,因为政府已经给她家安排好了新住房,“政府还每个月给400元生活费”。

二、运用路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三重改变

(一)口述历史以史料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

口述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口述历史项目辅助其正常的教学计划,以达到对教学计划知识的更深刻了解,甚至可以挖掘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资料。

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内容比较适合口述史研究活动,比如十年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在讲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及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章节时,有很多的口述史资料可供选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信息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一般的文献资料多是些客观陈述史实的文字记录,涉及广大战士亲身感受的口述记录几乎没有,笔者使用原金萧支队老战士丁本洪(90周岁,1944年参加革命)在四明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经历口述史,作为史料的补充,效果明显。凤凰卫视的《口述历史》的许多视频为历史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口述资料,这些视频的使用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口述历史作为研究方法应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与口述历史研究方法较为相似,但选题范围不仅限于历史学科,因此口述历史教学在研究性学习领域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运用。学生选择了适合口述历史的主题,进而开展项目研究。在整体上可配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但不可喧宾夺主。

如《家史解密》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从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出发,以口述历史作为主要研究方法,把极少出现在历史教材里的日常生活、家族经历、成就与失败、思考和感悟呈现出来,真实、原汁原味地还原家族的记忆,揭示时代的变迁。有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学生停下脚步来念念这本“经”。学生记录了家族发展的简史;写出了爷爷奶奶的童年经历;写出爸爸妈妈的恋爱故事……endprint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运用到研究性学习中,推动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提升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通过口述历史研究方法的运用,学生获得了许多收获,得到了不少意料之外的资料和认识。

(三)口述历史作为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

在历史课堂教学之外,校本课程应该成为口述历史教学真正得以推广的舞台。校本课程是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基于校本课程的民主性、互动性和合作性等特点,非常利于口述历史教学的全面开展。

以“身边的历史——口述史探究与实践”口述史校本课程为例,谈口述历史教学在校本课程中的实施。课程性质:“口述历史探究与实践”课程是面向高中生开设的兼有知识拓展和综合实践的选修课程。它是一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指导学生探究身边历史的学术体验性课程。课程理念:历史事实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实证,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博览群书,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史实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才能将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在历史依据下形成思想、观点。采集并运用口述史于历史教学,是历史学习走出课堂、贴近社会的一种尝试。它既可以开掘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学习历史,使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建构历史,从而增强历史学科的亲和力。课程内容:口述历史的研究既不同于新闻采访、社会调查的访谈,也不是简单的对话与聊天。口述历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及研究方法。根据口述历史研究的特殊性,“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设计为理论学习和学生访谈实践(设计访谈、访谈准备)两个阶段[5]。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口述史,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真正实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前自主实施教学准备,主动在教学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创生原生性历史理解模式,在课后与教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反思,并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程下新型教学关系。但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下,口述历史的特点、主要内容与常规教学的要求尚未完全契合,可通过对常规课的校本化改造以及选修课的教学进行弥补。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其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范围有限,也无法彻底突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模式。发挥口述史的教学优势,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看待口述史的合理观念,进而认同口述史对于其个人发展的作用,激发学习口述史的热情。同时也需要相关学科教师的支持,例如采访提纲的编写、前期的采访准备、采访器械的正确使用、后期的资料整理等,涉及历史、中文、信息技术等领域。

口述史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让“静态”的教学变为“动态”的教学,其教学效果明显。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口述历史的特点尚未完全契合,因此口述史应用于历史教学有待于进一步实践与研究。口述史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有其适用范围,要遵循真实性、多视角、辅助性的原则。一要进一步营造口述史研究的学习氛围。口述历史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有很多优势,但是,在真正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发现,准备工作的不充分、研究工作的不对应,这些都会阻碍口述历史教学的开展。学生疲于应付考试科目对这种课程投入的精力不够等问题,这需要学校、家长的大力支持,需要历史学科以外教师的配合。二要进一步指导口述研究方法的学习。如何找到理想的口述者,口述访谈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访谈者还应当学会如何有效地使用口述史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口述史料的失真度,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参考文献:

[1] [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覃方明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5.

[2] 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

[3] 赵亚夫.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3):8-12.

[4] 姚力.试论口述历史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启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4):33-39.

[5] 岳珑,王雁玲.“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设置与历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4):48-51.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