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研模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2016-01-04宁云童乔阔
宁云童+乔阔
教师专业发展长期以来备受教师教育领域关注,有关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以及如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相关研究与探索一直不断。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主题教研活动以其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等特点成为了基于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的一大亮点,也成为目前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指向。主题教研模式是新形势、新背景下,国家对教师的新要求以及教师自我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是一套能够进行模式化、持续性训练的优质教师培养方案。当前,伴随着主题教研模式的不断运用与铺开、思考与完善,其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业已成为中小学为培养优质中小学教师而量身打造的专业平台。
一、背景介绍
教师是一个专门的职业,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过程的,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了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向。就目前而言,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发展途径也较为多样,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相较于教育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距离。
随着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研究的重点逐渐从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转向促进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经过对国内外政府以及教育组织进行的、大量实践案例的深入分析,教育研究者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单单靠政府和相关教育组织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专业意识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且无论教师专业发展以何种范式探索,教师都离不开学校。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具备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优势,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构建基于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就显得尤为必要。此前,我国学者研究实践并总结出了基于学校的几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包括专家协作、愿景规划、提升素质、结果评价、实践反思和科学研究等。[2]这些教师发展模式虽然有效,但限制了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割裂了教师发展的整体性。因此,教育专家以系统理论以及生态理论为理论基础,重新勾勒和构建了主题教研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并纳入影响教师发展的一系列因素,形成了系统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二、概念内涵
主题教研模式,一般是指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加以理论和经验的假定,形成学校或教研组教育教学的主题,教师则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的、一种以主题为驱动、以学校为保障、以发展为根本的教师成长机制和模式。[3][4]主题教研以解决问题为实践核心,以课例研究为基本形式,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基础,诊断教育教学问题并寻求改进策略,关注教师自主教研意识的培养、个人能力的完善、自身理念的提升,促进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有利于教学工作系统化、科学化,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5],为基于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一套能够进行模式化培养、持续性训练的优质教师集训机制。[6]主题教研主要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主题确定、方案准备、组织实施、成果展示。
(一)在主题确定环节,教研主题一般来源于教师共同关注的、聚焦的、真实的、具体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对课标和教材的研习中有所思,是在课堂教学的琢磨中有所想,更是在对课改方向的关注中有所悟,将这些点滴思考进行凝练筛选之后确定教研主题。[7]一般而言,在通过调研、访谈、征集以及上级教研任务下放等途径汇总的各类主题进行教研主题甄选的时候,应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主题研讨与论证,邀请教育专家共同进行商榷,再进一步明确和修正主题方向。与此同时,教研组也应遵循方向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拓展性相结合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符合国家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同时,关注学校自身的建设,在阶段完成的同时具备延伸扩展的空间,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可以广泛推广,这样的教研主题才具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8]
(二)在方案准备环节,教研组在确定教研主题之后需要细化主题教研组织与实施的针对性、可操作的方案,将主题作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与挖掘,自上而下使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子主题,形成系列化的研究网络,并在实施过程中继续修正与完善。[9]在此环节,教研组需制订详细的实施日程表,明确任务,分工合作,人人做事,事事落实,相互交流,资源共享,为主题教研的组织实施环节做好充分的资源准备、教师准备以及学校等其他准备。[10]
(三)在组织实施环节,能否将前一阶段制定的方案落实将成为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因素,其操作步骤可以具化为“文本解读—实践探索—总结反思—拓展研究”的四步循环探索过程。其中,文本解读阶段主要是由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文献研究与讨论、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进行教研主题子主题汇报、集体备课、利用网络平台等途径深化和提升对研究主题的认识,纳入理论指引,提出每位教师的设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有效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11]在实践探索阶段,教师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应用于课堂实践,将主题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现实行为,通过多人同课循环、一人同课多轮等课例行动研究、听评课、微格分析等形式分析问题、寻找根源、解决问题,以便进行学习与提升。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以课题研究指导课堂实践,以课堂实践验证课题预设,这不仅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12]在总结反思阶段,教师通过集体研讨、主题学习等研修活动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哪些方面取得了成效、哪些方面遇到了阻力、哪些方面仍需改进、哪些方面得到提升。总结反思阶段是教师阶段教研行动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是比对前预设—植入修正案—形成新预想的过程,形成反思文本、总结案例文本等材料。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从个人理解出发,摆脱了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权威的束缚,打破了专家理念的桎梏,而是将其作为参考,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发展的实现。[13]在拓展研究阶段,教师通过后续的跟进研究,深度参与,认真总结,在理论上螺旋上升,在实践上精益求精,对于教研主题理解更加深入,对主题的实践也更加持久化、常态化,以达到成为教师自觉行为的结果。[10]endprint
(四)在成果展示环节,主题教研所有参与人员将成果进行评定展示,通过此环节对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教师参与主题教研活动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学习与交流,最终获得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将具有一定价值的主题进行推广,进行再实施、再总结,衍生更多的教研主题,使教师专业化过程不断前行。
综上所述,主题教研模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脉络,且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个主题教研活动的结束却代表着新的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始,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成螺旋式向前进行,其模式图可总结如图1所示。
三、实施保障
主题教研的顺利实施除了需要教研组教师的认真参与以及不断总结反思之外,同样离不开与其相关的保障措施与机制。有效地做好主题教研的保障措施和机制是保证主题教研活动开展得顺利、充实、有效的关键所在。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以及强化院校的合作功能等都能够对主题教研的进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其相关关系如图2 所示。
(一)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保障主题教研顺利进行
主题教研的进行完全依靠教师自主进行,这在教研活动一开始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需要强化学校管理机制,从多方面进行监督引导,使主题教研规范化、常规化,进而能够顺利实施。[14]第一,建立宏观管理与指导制度。在结合学校具体情况以及教师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制定切合主题教研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引领和规范,包括教研的进程、职责的分配、成果的形式等都要记录在案,以备查看与总结。第二,成立质量监督与审核小组。督导小组定期对主题教研效果进行调研和指导,保证主题教研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同时避免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第三,做好主题教研过程中的资源保障工作。主题教研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必然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完善学校的相关管理机制将是主题教研顺利进行的首要保障。
(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主题教研百花齐放
主题教研的评价是为了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保证主题教研活动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学的有效提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教师不断自我挖掘与不断进取。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有助于对主题教研情况进行多维度的考量与测评,一般遵循过程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可推广性原则,即能够把握教研过程的实施程度,能够看到教研成效的不断提高,能够运用教研结论解决具体问题,能够运用教研成果解决普遍问题。在评价中,评价者应将主题教研实施的整个系列过程考虑在内,进行过程评价,同时在展示主题教研成果时,除了考虑到成果以论文、案例等不同形式呈现外,更应该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教师是否在主题教研过程中以及结束后有所提升,有所改进。这才是主题教研活动的真正目的。
(三)强化院校合作功能,推动主题教研深入发展
在主题教研过程中,能得到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解答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教师可以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理论知识,包括课程标准解读、课改趋势预测以及教学方式、教案设计等所遵循的理论基础等,同时可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指导教研论文的书写、教学反思的整理等,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专业水平。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以主题教研为依托,组成教师发展共同体,中小学教师借助高校的有利资源开展科学、规范的教学研究,反思教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明确努力和改进的方向,逐步提升专业水平,使自己不断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四、问题反思
当前,主题教研活动在学校中得到了广泛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甚多,但随着主题教研的开展与深入研究,其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发引起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和重新思考。
主题教研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主题价值虚化、主题问题泛化、主题实施弱化、主题形式僵化等问题。主题价值虚化是指所选定的主题价值不大,大多没有基于课标教材、学校发展、教师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存在空洞务虚的情况;主体问题泛化是指所选定的主题宽泛,随意性较大,集中度不高,没有统一的出发点,难以整合与统领;主题实施弱化是指主题教研的开展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研任务,准备不充分,活动不务实,总结不到位;主题形式僵化是指目前开展的主题教研活动形式有限,教师刚开始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一旦重复便有部分教师懈怠,久而久之,使主题教研活动收效甚微以至于不再开展。虽然基于学校的主题教研模式是对传统教研模式的一次补充和深化,但其暴露出的问题仍然亟待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进行解决。
此外,就目前主题教研实施的保障条件中,也存在着学校领导不重视、评价体系不合理、校外帮助不可得的情况。学校领导不重视主要源于校领导仍旧以升学率为第一指标,即使上级安排任务也敷衍了事,草草结题,甚至不提供相关的物力以及财力支持,而是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统授课考试中,致使主题教研形似而神非,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部分地区的学校主题教研活动仅仅以结题论文为唯一的评定标准,忽略了教师在主题教研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受到的历练,导致主题教研的根本目的发生扭曲,从而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五、未来展望
主题教研模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教师的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为,不仅实现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同时实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研究方式支撑教学研究。主题教研模式以理论搭载实践,以需求内驱教研,以主题引领方向,以反思强化发展,以群力凝聚创新,以积淀成就优秀。尽管主题教研模式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其规范化实施对于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且其不足之处是可以进行弥补和完善的。endprint
任何一个行动方案的成功在于实施,在于保障,在于监管,在于导向,主题教研模式也不例外。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加以结构创新,辅以制度奖惩,配以资源支撑,稳步前进,循环修正,主题教研模式势必成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胡惠闵.走向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思路[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3):51-55.
[2] 刘光余.论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7(2):71-73,77.
[3] 李元昌.主题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1):5-9.
[4] 左思路.学校教研组主题教研内涵与实践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7):30-32.
[5] 吕映.“诊疗式”主题教研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评论,2005(2):115-117 .
[6] 胡晓旭,唐彩云.例谈中学物理主题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开展[J].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08(21):25-26.
[7] 吕绿杨,吕君兰.县市级主题教研有效推进三部曲——以东阳市习作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开展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9):6-8.
[8] 邱爱微.教研组甄选教研主题的误区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5(2):56-58.
[9] 姚秋平.如何实现教研活动课程化——以主题教研活动“教材教法分析方法”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5(13):46-49.
[10] 祖红霞.深度参与式主题教研的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12(4):8-10.
[11] 杨永安.主题教研活动“三步曲”——以蹲踞式跳远课例研修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5(Z1):46-47.
[12] 吴坤虎.如何有效开展主题教研[J].今日教育,2011(6):50-51.
[13] 韩耀强.聚焦真实主题下放话语权力——记海盐县青年物理教师的一次主题教研活动[J].物理教学,2013(1):50-53.
[14] 李满昌.主题教研实施中的“三个三”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1):56-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