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题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探索

2016-01-04伊红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探究

伊红

编者按

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的“2015年浙江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评比”活动,将主题定为“快乐探究·主动学习”,旨在检阅近年来浙江省初中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指导水平。此次评比活动采用“说导”的形式,要求参评选手陈述本人指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过程、方法、途径和成果,总结、探讨和反思自己如何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理念、目标、方法策略。在评比活动中,选手们都有精彩呈现,显示了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队伍正在迅速成长。活动之后,参评选手又撰文从不同角度对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进行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与探索。本期选刊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实践方式的课程,它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知识运用于某个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因此,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于学生的分析、评判、协作、创造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2015年浙江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评比”活动的众多选手中,杭州外国语学校侯晋豫老师的《小组合作创微型公司——基于问题解决的生活微型课题群研究指导》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我们看到,身为班主任和科学教师双重职务的侯老师,在积累多年的探究活动指导的经验基础上,于2013年对任教的初一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引导。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了微课题、微课题群,直至发展到能兴趣盎然地独立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社团。短短两年多时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有了质的飞跃,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学习有了持久的动力。

相对于将陈述重心放在对某个课题的深度指导上,侯晋豫老师的群体探究活动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显得特别具有创新意义,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学习社团的实践方式,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在今天初中学校应试教育严峻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在更大的面上带领初中学生开展各种问题的主动探究?答案或许就是:在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整体面貌有一个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实际作循序渐进的处理,将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分解成启蒙、发展和入门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重心分别是:从“微课题”启蒙起步,吸引更多学生探究未知问题;以共同的兴趣为凝聚载体推进发展成“微课题群”,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小环境、小气候;分化、分层,对特别具有探究、创新能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在自主的社团中开展探究活动。

一、课题研究的小与微

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上升为课题为起始点,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搜集信息、验证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展示等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协作探究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抓手——“小课题”研究

2006年,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总结其教学指导模式,先后组织编写了《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手册》。这两本教学用书将课题研究概括为七个阶段:明确问题—组建团队—制定方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形成成果—成果展示。其中每一个阶段都为学生的能力培养确定了目标。为了推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自2006年以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每年都组织全省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评比。九年来,全省各地共有近两千项送省参评的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这些课题我们也常称为“中学生小课题”。它不强调研究的创造性价值,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合作精神,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入门路径——“微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微”与“小”是相对而言的。顾名思义,相对于“小”,“微”的级别更低,相对于“小课题”,“微课题”在研究对象上更具体,研究内容更简单,研究能力要求更基础,研究时间更短,研究深度要求更浅显。总之,只要有兴趣、有疑问、有探究的愿望,就可以去尝试、去参与,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观察、判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微课题既适合高中学生,也特别适合初中或小学的学生。当学生在完成微课题的过程中,会逐渐熟悉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程序、研究条件等,有利于从低到高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微课题的教学价值在于降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门槛,让学生能在并不复杂的条件下,尝试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去认识事物,以实现转变学生被动学习、单纯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习惯。学生在完成微课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明白一些研究的思想方法,比如作为研究,需要明确研究的意义,需要自己安排时间并尽可能自己创设研究条件,应当能亲自动手搜集信息,最后通过自己的大脑形成结论或通过自己的双手做成实物。这种在探究活动中觉醒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正是开展“大”课题的基础。

(三)微课题研究中的“微”与不微

微课题研究的各种要求虽然没有小课题的来得高,但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会因“微”而不存在,他们的区别只是要求放低但程序不减,过程简单但环节依旧。既然是研究,研究主题(开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成果交流(结题)等环节就应当是明确的,区别只是不一定要有仪式,只要有这个环节即可,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将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大门。

比如让学生探究“高速行驶中的车内烟雾是向窗外飘还是向窗内飘”,这是一个典型的微课题研究问题,研究的对象是高速行驶中的车内烟雾,研究的内容是空气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研究的方法则是观察。当教师提出这个研究的问题时,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很可能想当然地认为烟雾应飘向窗内,因为经验告诉他们风是往车里吹的。一旦通过实际观察发现烟雾飘向窗外,惊异之余,学生们便会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种微课题学习形式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经验不一定正确,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也就在其中了。endprint

二、开展微课题研究的路径

开展微课题研究,与学科中的长作业有所不同。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雏形,微课题研究本质上依然要遵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原则,即问题的发现并非是来自纯学术,而应将学生自身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感受真生活、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一)将课外作业与微课题研究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很注重“当堂掌握”“天天清”的学习要求,这是接受书本知识高效率的体现。然而这种“高效率”并不代表学生能真正有所体验并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要发生深度学习,还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生活,丰富个人的直接体验,并调动已有的经验,将新知识和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如要理解“惯性与摩擦力”,有教师除了课堂演示,还设计了 “提高小陀螺旋转时间的实验与研究”的实验观察作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查找书籍、网络信息来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原理解释。学生们在一周时间里利用课余时间记录了比较完整和准确的实验数据,再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形成了一些科学结论。学生认为这样学以致用的学科作业让自己头脑兴奋,原理理解深刻。其实,这整个实验过程已经包含了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成果,这样的作业就是一个微课题研究。

(二)将班级事务与微课题研究相联系

班级不仅是一种学生管理的组织形式,而且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人际环境,具有人际交往、协作互助的特质。学生之间长时间的相处,既会产生亲情关系,也会遇到矛盾。很多矛盾与问题,不是靠班主任做“裁判”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靠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才能解决。无论是在校园节日活动中的角色分配,还是日常的班级值日生工作,或是同寝室因生活习惯引发的矛盾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微课题研究去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标。如艺术节中班级需要推出一个参加全校会演的节目,有学生对编写好的校园剧剧本有不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裁定剧本上与不上,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研究用自己的研究结论作为理由来取舍。这对节目水平的提升、学生能力的锻炼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

(三)用微课题研究的方式提高社会实践功能

利用军训、春游、参观博物馆、学农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将问题变成课题,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单是体验活动,而是加上了探究学习的内容,其教育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教育效果也会因此而增加。比如学农劳动,传统方式是学生在农场进行种菜、喂鸡、挖掘番薯、清理玉米秆等劳动,经过日晒、流汗、腰酸背痛的经历完成规定的农活,并在付出艰辛的同时享受劳动的成果。但如果在劳动之前,给学生一个学术性问题,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去观察和思考特定的问题,也许在劳累之后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体验,还会有对农业的深层认识。比如有些学校在学农之前,要求学生事先了解循环农业的现象和优势,如葡萄架下养鸡、茭白地里养鱼、番薯藤喂猪、猪栏肥种菜等循环种植、养殖的科学方法。这样,学生在劳动中可以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既能收获劳动的体验、了解生态农业的方式,也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有利于扩大实践教育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开展微课题研究的注意事项

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起步,微课题研究学生感到新鲜,习惯于学科知识传授的教师也有一个摸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教师既要克服学科教学中的一些急于求成的惯性,又要转变传授者的角色。相对于学科教学,有三点要特别注意。

(一)转变传授知识的角色

学生作为亲自参与信息的搜集和分析等实践活动的主体,各种亲身感受可能并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一些实践的结果也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习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权威,教师此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发现,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二)增加实践过程的指导

微课题虽然微,也有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初次接触微课题的学生缺乏探究的方法,一旦领到任务往往忽视规划直奔目标,难以收到实效。如指导学生探究“纸张和飞行距离的关系”时,如果缺乏实验方案制定的指导,学生可能只会关注折纸飞机的形状,而不太会更深层地研究不同材质、不同角度、不同力度、不同风力环境等影响纸飞机飞行距离的因素,等到汇报研究成果时,就会因难以拿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而感到沮丧。所以,指导学生研究方法,明确实验条件和规则,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不可忽视的条件。

(三)注重展示交流

相比于小课题,微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以简单些,一段体会、一组照片、一堂交流课都可以是微课题成果汇报的形式。这些成果的价值不在于知识与经验本身,而在于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实践过程的反思与体会。因此,创设交流平台,给学生以成果展示机会,肯定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潜质,将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当然,学生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微小的研究也可能会失败,制作的物品不一定漂亮,而这些也正是学会探究的成本或代价,很真实也很有必要。

总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而言还是新生事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娴熟地采用这一教学方式绝非易事。从启蒙入手,降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入门难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便于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探索。希望研究性学习活动这种先进的学习方式能从稚嫩走向成熟。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静待花开。

13858002266;496958985@qq.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题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