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完美
2016-01-04笑崇钟
笑崇钟
又是一个四月天,再次捧读林徽因的诗篇《你是人间四月天》。然后,情不自禁地走在林徽因的时光里……
玫瑰红的风,隔着世纪的时光吹拂着她那白色的衣裙,百花也羞愧地飘零。
被胡适誉为一代淑女才女绝唱的林徽因,于1955年4月1日清晨仙逝,时年51岁。其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2007年8月23日,杭州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杭州花港观鱼公园为林徽因建造的纪念碑落成,前往凭吊者川流不息。
林徽因原本是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的大家闺秀。林氏以达观进取、博采创新的风格立家治学,其“但开风气”的先知先行在书香世家中卓然自立。从祖父林孝恂中进士入仕,到“民”字辈的林尹民、林觉民(黄花岗烈士)、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福建大学校长等职,1925年5月,在参加讨伐张作霖的战争中殉难)为革新社会、救民族于水火而不惜为国捐躯,再到芳华绝代的林徽因。真可谓百年家族,三代人杰!
林徽因也许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杰出男性的红颜知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杰出女性的梦想与追求,但她确实上演了一部瑰丽的人生诗剧,营造了一个时代的特别惊喜。作为一种至高的存在,她留给世界的记忆是那么深刻、那么生动鲜活,牵动着今天的人们对着永恒而又神秘的时空久久地凝望。
她隐含的奢华,明净的优雅,静谧的吸引,她的品格、智慧、美貌、能力,再过多少年也是时尚,是美丽,是与未来同等重要的情感欲望在美学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她高贵,无论身份、学识,还是美貌、气质,都是当之无愧的贵族。
她完美,无论是为人师、为人母,还是为人妻、为人友,没有哪一个人生角色不让人倾羡。她不仅有能力自己挣钱买花戴,而且有无数的优秀男人用千万束鲜花簇拥着她。
尽管她已经仙逝了半个多世纪,可始终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远离我们。有关她的研讨会、纪念会的规格不断提高,有关她的不同版本的传记、专著如《林徽因传》《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林徽因寻真》《建筑师林徽因》《梁思成和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中国建筑之魂》《林徽因美文》《林徽因经典作品》《林徽因建筑文萃》等不断再版,以她为女主人公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在多家电视台争相热播……于是,点点滴滴的林徽因不但生动呈现,而且在喧嚣的生活中演变为一种审美,一种符号,一种情结,一种消解情感饥渴的琼浆。
一身诗意千寻瀑
半个世纪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人们在这段时光里会遇到很多的人,经历很多的事。岁月铺陈,人来人往,尽管“遍地英雄下夕烟”,可没有几个女子能像林徽因那样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
这是一个值得探寻的话题。
在人类进入文明史的几千年里,中国女性一般都被深藏在历史的黑洞中。女性的解放,比母权制的丧失——女性世界的失败,要漫长得多。
20世纪初,一场由知识分子领导的以西方现代文明为参照系进行民族自省的思想文化运动,使中国女性的地位开始有了改变。中国女性先觉者采取与新文化运动共体的方式,开始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她们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让人们见识到了一些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
在那群穿着石榴裙的弄潮儿中,不乏惨淡经营、满目疮痍者,而林徽因却是很特别的一个。说她很特别,第一要素当然是她取得了探索的成功,而且找到的道路华丽而完美。在20世纪留给人们的记忆中,她不但是美女淑女的绝唱,而且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旷世才女,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中国,林徽因之前,只有深宫中的后妃和风尘中的名妓才能以女人的身份进入正史或野史被树碑立传,偶有特别,也多半是为了和某位大才子的曲折情事,而林徽因之后的年代,又逢淑女和大家闺秀的荒年,女人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和责任,行止与顾盼间都少了些韵味与从容,芳华绝代的林徽因就显得更为特别了。
她的名字与建筑大师梁思成、天才诗人徐志摩、哲学泰斗金岳霖等顶尖级男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梁思成是她的夫君,对她既呵护体贴,又理解欣赏,一生相濡以沫。徐志摩把她作为诗意的源泉,情感的梦幻,后来为专程赶去听她的演讲而魂归蓝天。金岳霖则为她一生沉醉在柏拉图式的爱情里,一直相伴其邻,终身没有娶妻生子。
而她本人,从文艺界的“第一才女”到“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以其天然的才气、“精致的洞察力”,在诗歌、小说、散文的文学创作领域,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领域以及建筑学领域,均“留下了厚重的印痕”。
从1930年到1945年,她与梁思成一同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寻访荒寺古庙,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保护了不少古城,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不少奥秘,协助梁思成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其间疾病与很多困难那么执著地前来打扰她,都被她用柔弱的身体对付过去了。她这一路的行走,每一个脚印都无比坚实,一直到她生命的终点。
她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撰写了《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城市规划大纲》《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和《中国建筑史图录》(英文稿)等建筑方面的著作,还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十几篇介绍我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她用热血和智慧撰写的那些建筑美文,实际上是她对自己独特生命的一种建筑。
她一直在行走,一直在为自己的灵魂之船拉纤,甚至赌上了整个生命。她不仅和梁思成一起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而且为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改造传统景泰蓝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应多所大学和众多外国驻华使节邀请,作了《建筑与文学》《园林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等精彩演讲,单独设计了福州东街文艺剧场、北平大学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清华大学教师住宅等,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意见,专业造诣不让须眉。有一张照片记录了她和夫君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考察测绘古建筑的情形,所以她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在文学领域,她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激昂》《昼梦》《冥想》,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悼志摩》及译文、书信等,无不闪烁着艺术的神光。其中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悼志摩》,字字珠玉,至今读来仍让人击节叹赏。20世纪30年代,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为培养文学新人、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她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因而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闽籍女作家。
烘云托月铸女神
林徽因的成功,不仅仅是她的美貌与气质、丰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和多方面的才华,更重要更实质的是她受到了中国的男性主流文化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的培育,先天优越而又后天自觉,像黎明抵达,像岛屿浮出海面,以可感可触可视的真实个体和高贵优雅的质感,满足着中国知识阶层的男人们精神追求的无限可能性:林徽因式的女子,是这个男性群体的精神寄托。
如此,又引来众多女子生生不息的注视和乐此不疲的参与。她们纷纷幻想成为又一个林徽因。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东城时,她家的客厅名为“太太客厅”。这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间著名的客厅,众多文章和书籍资料都有过记录。无数知识界名流之所以神往那里,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的女主人貌美、热心,落落大方,比一般女子更人性化,更主要的是因为那里的女主人知识渊博、思想独特、个性特别、谈锋机敏、语言幽默。
而这间客厅之所以特别,不同于权贵、交际花和社交界的客厅,则是因为它不带功利特色和无聊成分,在沙龙聚会中承载了丰富的内涵。它作为一种象征,表述的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这种沙龙形式,把中国知识分子试图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变迁的理想变得通俗而有效。这应该也是为什么在后来的回忆中,凡是去过那个客厅的人无不由衷赞赏的主要原因。
“客厅”的座上客大多是男性,都是当时知识界最优秀的学者、教授,如政治学家张奚若(大学者,新中国成立后任过教育部部长等职,为新中国国名命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哲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以及名满天下的胡适、沈从文、徐志摩、朱光潜、朱自清、梁宗岱、冯至、郑振铎、周作人、卞之琳、何其芳、萧乾等,也有费慰梅、冰心、凌叔华、文洁若等杰出女性。他们的名字灿若星辰,在今天仍然如雷贯耳;而他们的学识、见解,我们今天的文化精英们,也没有多少能望其项背。
这些精英大都在少年时代就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时代又接触到了“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意识,后来又满怀抱负和理想出国留学,在中西文化的共同滋养下形成了自己全新的价值观。后来抗战爆发,这个群体的成员或流落到云南西南联大,或流落到山城重庆,或流落到四川宜宾。他们不为物欲所动,不随波逐流,在困境中坚守心灵的纯净。无论是西装革履,还是长袍马褂,都有金石一般的气质。
让人琢磨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那个优秀的男人群体中,林徽因永远是“太太客厅”里的“主角”。美国著名学者费慰梅女士回忆说:“每个老朋友都会记得徽因是怎样滔滔不绝地垄断了整个谈话。她的健谈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使人叹服的是她也同样擅长写作,她的谈话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她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爱慕者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来的精辟警语而倾倒。”文学大师沈从文永远也忘不了梁氏夫妇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援助,更忘不了林徽因在众多文人雅士中妙语连珠、调笑无双的风姿与神韵。20世纪30年代初,沈从文的名篇《边城》还未问世,林徽因便看出他日后必有非凡成就。有一次,沈从文去京郊香山看望在那里疗养的林徽因,随身带着一本自己的作品,准备题赠给一位女诗人,正在扉页上写下“送给诗人”四个字时,沈从文看出林徽因极想得到这部作品,随即将题词改成“与其送给诗人,不如送给诗一样的人。”著名作家萧乾在《一代才女林徽因》一文中回忆了林徽因对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鼓励和帮助,并对其才华表示了由衷的赞美:“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像18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
众多成熟优秀的男人集体默契,甘愿烘云托月,让一个女子站在他们的塔尖眼波灵转,文思如瀑,妩媚婉约与思想才情交相辉映。这只能说明这位女子不仅特别优秀,是他们的精神对话搭档,而且他们乐意纵容她。
林徽因确实特别优秀,无论是容貌,还是才华、人格魅力,都令人仰慕。
她的容貌宛若天仙,超凡脱俗、摄人心魄,几乎掠尽了人间的美,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没有一丝瑕疵。她那纯净的眼神,让空气里弥漫着青春的阳光味道,留给人们最纯真的感动和最美好的回忆。早在20世纪20年代,她就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惊叹为“人艳如花”。1924年4月23日,拥有巨大世界声誉的印度作家泰戈尔来华访问,徐志摩、林徽因所在的“新月社”成员用英语赶排了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演出结束后,泰戈尔走上舞台慈爱地拥着林徽因的肩膀赞美道:“你的美丽和智慧不是借来的,是爱神早已给你的馈赠,不只是让你拥有一天、一年,而是伴随你终生,你因此而放射出光辉。”她的照片一刊登出来,便洛阳纸贵。当时的社会名流说,林徽因要是当演员,定会成为一代影后。梁思成的续妻林洙永远也忘不了少女时期第一次到梁家见到的林徽因:“我终于见到了这位美人……在我可怜的词汇中找不出可以形容她的字眼,她给人的是一种完整的美感:是她的神,而不全是貌,是她那双凝神的眼睛里深深蕴藏着的美。”
林徽因在建筑和文学艺术领域都能达到别人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水准,这说明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文学家的艺术气质在她的身上糅合得浑然一体。对此,儿子梁从诫(著名历史学家)对母亲的评价是:“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林徽因是一位非常坚韧和刚强的女子,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贫困与艰辛,永远保持着昂扬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精神品格。中年时一贫如洗,美国多次高薪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可她却激动地回绝道:“狗都不嫌家贫,何况人乎?我是炎黄子孙,永远爱着自己的祖国,哪怕她现在还很贫弱!”林徽因身体不好,患肺病长达15年直到去世。肺病在那个年代很难治疗,她因此经常抱病卧床,长期与病魔抗争,但却表现出难以置信的激情和生命力。在抗战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她亲自提着瓶子到镇上的街头打油买醋,为当好贤妻良母而呕心沥血。还抱病阅读《二十四史》,为写作《中国建筑史》做资料准备,后来她写了该书的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并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在被医生断言最多只能再活五年的时候,她躺在病床上写作《现代住宅设计参考》,介绍欧美国家的经验,为低收入者设计住房,可她却“一生没有住过自己设计的房子”。新中国成立后,病魔缠身的林徽因,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祖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6月20日晚,在政协国徽审查组最后一次会议上,敬爱的周总理根据李四光、张奚若、邵力子等绝大多数委员的意见,拍板同意了梁思成和她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当全体政协委员起立鼓掌通过该方案并向他们祝贺时,林徽因已经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为了改造代表中国极高艺术成就的国宝工艺景泰蓝,她带领学生发掘、设计、制作,谁能想到那时的她已是一天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的危重病人呢?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全心投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工作,直到去世。
她同时是一位诗人和作家,具有极其丰富准确的表达力与活跃的思维,她反应敏捷,妙语连珠,语言中的锋芒和闪烁的智慧、学识引发共鸣,感染和影响着他人。如此,她作为“太太客厅”永远的“主角”是不难理解的。她那永不熄灭的激情,是一种足以冲破任何阻碍的力量,是一种灵魂的飞扬。从人性角度来看,真正可以进行心灵交流或精神对话,能够相互袒露内心和感知内心的朋友,大多是在异性之间,即所谓知己。同时,异性之间的互相沟通往往容易达到最大的愉悦体验和幸福状态。
林徽因这样一位才情并茂的女性,以智慧的冷静和无顾忌的热情进入到男性群体,构成了推动他们内心丰富的一种力量,使之变得激情而充满趣味,蕴蓄的热情得到释放,沉默里有了期待和向往。这样的变化通过这么一种美感而进行,就产生了新的模式,或者说达到某种境界。
在一场场的沙龙聚会中,当年到底有多少顶尖级的男人参与其中,我们不得而知。但我想,林徽因其实是那个沙龙聚会中的最大受益者。“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诸君那么多席话,她该有多少想象不到的收获呵!
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在语言的交锋中,那些见多识广的男人们的思想被开掘出来,世界的光怪陆离使她读懂了生活的惆怅与欢欣。她在那个优秀的男人圈子里接纳新东西,思考新问题,走的是一条比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道路更优捷的途径。她走的是直径。
如此,其实是那些优秀男人直接开发了林徽因的天赋和潜质,给了她不断提升自己的视野、经验、方法和信心的源泉。她在这个过程中构筑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既有了全新的思想、判断,又有了兼容性的道德观、价值观。而有了这些,不仅可以自自在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可以从从容容地观察着别人的世界。
旷世奇缘化完美
林徽因身怀旷世奇缘,且不说有多少顶尖级的男人参与打造了她并口口相传,更有那关键的四个男人,对于绝大多数女子而言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首先自然是她的父亲林长民。林长民为一代鸿儒,与梁启超是至交。从一开始,他就把女儿当成女公子来培养,让林徽因从很高的起点上得到了开放的自由的全面发展。
1916年,林徽因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读书。1921年春,随父亲到欧洲出席“国际联盟协会”的会议。在1921年3月至1922年11月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游历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在欧洲的文化名胜、博物馆,还有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家家工厂、报馆里感受人类的文明成果。
这期间,发生了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开明的父亲进行了非常妥善的处理。当时同在伦敦的徐志摩对林徽因产生了爱慕之情并写信倾诉,林徽因把信交给父亲,林长民并没有大惊小怪,也没有责怪女儿,他自己给徐志摩回了封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惊,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
林长民如此处理,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对女儿的呵护,也使尚处在学生阶段的林徽因对爱情、对男人有了初始的健康的颖悟。
林长民曾经不无骄傲地对徐志摩说过:“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从林长民的这些言行举止,我们可以看出,林徽因成长的家庭环境非常开明和宽松。这应该是林徽因后来形成乐观、开朗、坦然等性格要素的基础。这些性格要素对林徽因的社会人角色很有用。张清平曾评价林徽因说:“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由于有这样一位父亲,林徽因在人生的起步年龄就接触到了很多优秀和成熟的人,具备了其他同龄人所难得的视野,为其完美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徐之间的情感故事,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凄婉动人的神话。人们在津津乐道之余,难免有人要谴责一下林徽因,认为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态度模棱两可,害得徐志摩一直单相思,甚至因为她而丢掉了性命。这或许是个误解,林徽因曾经解释说,徐志摩爱的不是她,而是一位浪漫诗人想象中的林徽因,自己受传统教育长大,绝不会叫一个男人离婚再跟她结婚,她连这个念头都没有。可是,她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念头呢?也很难说。徐志摩飞机失事后,他在康桥的英文日记保管在凌叔华处,林徽因托胡适索来后,这两册日记便在人间永远消失了……
徐志摩年长林徽因8岁,他们相识时,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男孩的父亲。据与徐志摩一同在伦敦拜访林长民的张奚若回忆,林徽因当时梳着两条小辫子,差一点把他和徐志摩叫做叔叔。林徽因外表的美丽,蕴于内而体现于一颦一笑的大家闺秀的气质让徐志摩赞叹不已。随着交往的增多,林徽因的聪慧、幽默、追求独立、坚持己见等品质越来越散发出迷人的光辉,让徐志摩深深折服。在林长民忙于公务的日子里,徐志摩陪着林徽因,对她讲自己的理想,讲英国的诗歌,讲他对西方的理解。林徽因常常被徐志摩的学识与激情打动。
在徐志摩的影响下,林徽因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虽然他们的情感是个“无言的结局”,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林徽因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有理智、有分寸的奇女子,对爱情、友情、亲情的理解清晰无误,因而发生在她身上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到很美。她心中有一杆爱的天平,对爱的把握恰到好处,没有在爱的路上迷失方向,因而不会选择结过婚的风流才子为终身伴侣,可两人一直保持着知己的情谊。正如张曼玉所言:“最刻骨的爱情往往是还没有爱够就分离的爱情。”在徐志摩心中,林徽因始终重于世上的任何女子。徐志摩英年早逝,便是因为要赶去听林徽因的演讲。当时他连夜搭乘一架邮政小飞机从济南赶往北平,不幸飞机失事。梁思成和沈从文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在现场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就把那块残骸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去世。捧读林徽因后来为之抒写的文字,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那样深刻的一种懂得,还有那样一种美好得令人落泪的至纯怀念。
林金之间的情感故事,是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个美丽的神话。“中国哲学第一人”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由于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因而生活相当西化,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高的魁梧身材,仪表堂堂,极富绅士气度。
金岳霖在晚年回忆说,他还是通过徐志摩认识林徽因的。为了能够多多地看到林徽因,金岳霖总是跟随梁家安排住所,往往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住前院,金岳霖就住后院。林徽因一家在北京东城总布胡同居住的时候,金岳霖与林家比邻。每到下午四点的喝茶时间,金岳霖就从小门走进“太太客厅”谈笑,而到了星期六,梁思成和林徽因就穿过小门,到金岳霖的“湖南饭馆”(与“太太客厅”同为当时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参加聚会。
据说金岳霖的生活十分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家送去,没事了就到梁家喝茶聊天。这样交往久了,两人就互相有了爱慕之心。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告诉他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当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梁思成后来对他的续妻林洙说,当时他和林徽因都哭了。
后来,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向金岳霖原原本本复述了一遍。金岳霖十分感佩梁思成的大度和信任,终于选择了弃权。他百感交集地对林徽因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心爱你的,不愿你受一点儿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相互间更加信任。梁家的厨子做中菜,金家的厨子做西菜,中午就端在一起吃。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此后终身未娶,用经典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护卫了林徽因一生。
林徽因去世多年以后的一天,金岳霖突然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举座感叹欷歔。
1984年10月19日,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一代逻辑学大师、中国第一批院士金岳霖逝世,享年90岁,标志着梁思成、林徽因以及他们同时代的密友,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奋争之后,全部凋零花落,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是一段关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不可磨灭的宝贵记忆。也许是天意吧,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有一箭之遥。最后去世的金岳霖,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他们三位,在另一个世界里,又毗邻而居了。
可以想象,做林徽因这样优秀女子的丈夫,其压力有多大。即便是梁思成,也不得不承认作为林徽因的丈夫确实有点累。他说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林洙问他关于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的故事。
据林洙回忆,梁思成当时笑了笑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梁思成这样评价过林徽因之后,诙谐地说:“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也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作为夫君的梁思成,在与林徽因一起携手人生的日子里,一直是以这样欣赏和包容的爱,给了林徽因实现自我价值的家庭土壤,使她能够率性地发展和自我创造。
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在他们之间,是共同的事业,也是心灵的诗歌。
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教授回忆说:“在先生那朴素而高雅的书房里,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论据。我在旁静听,极受教益。也常有某一雕饰在敦煌某窟或云冈某窖、某一诗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争论而评比记忆力,等到查出正确结论,都一笑而罢。这些都使我感到多么像李清照和赵明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关肇邺:《忆梁先生对我的教诲》)
没有梁思成的理解,就没有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的职业女性林徽因。而没有梁思成的呵护和体贴,诗意栖居的林徽因自然就不会恣意地幸福,也不会有邂逅美丽人生的各种惊喜。
林徽因是幸运的,因为她一生都沐浴在优秀男人的爱里。这样的爱给她提供了很多次改变和发展自己的机会,她也成功地利用了这些机会丰富和提升了自己。
其实,林徽因的幸运不仅仅是偶然,实质上具有很多必然性。从林徽因一生的经历,可以找出这种必然性的几点关键元素:在她的一生中,周围皆是成熟而优秀的男人,她一直置身在男性世界,并因为性别的差异,得以在他们的热情与沉默中感怀其中蕴含的丰富与智慧、冲动与缺憾,在红尘的繁华与寥落、人性的璨美与无情中,得到了很多次改变和修正自己的机会。
她始终把理想基于现实的人生态度,使她在重大的人生选择上表现出极强的把握能力,比如对婚姻、职业等理智选择,降低了她的人生经营成本。她把个性置入共性,很容易寻找到可以和自己结盟、给自己支持帮助的社会生存伴侣,并获得奔向人生辉煌的力量。其实,她的美貌也绝非倾国倾城,可她却完成了倾国倾城的女子做不到的事。这完全靠她的性格和自内而发的魅力。
她恬静的气质和从容的神情令人心旷神怡。她的诗意张扬使她活力迸发。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人难以拒绝。林徽因人生中的神来之笔,应是她的组合优势。她与男性群体同行,但她的性别元素和性别符号却极其典型。通俗一点说,她是一个女人味很浓的女子:唯美、悲悯、有情趣、有味道等等。另外一个组合优势则是她既是建筑学家又是诗人。她是会写诗的建筑学家,研究建筑学的诗人。
她的才华和一生的传奇经历既为当世仰止,又光照来人。她在建筑领域不及梁思成,在文学领域不及徐志摩,但这两个领域在她身上的组合效应,发掘了她的潜质,开发了她的知识系统以及这个系统中不同学科的碰撞和互为补偿,从而拓展了她的思维视野,使她自成系统。她因为跨专业而与众不同,因而在本专业的领域里不再平凡。如果她不是生不逢时,如果她不是病魔缠身,如果她的诗作文论有人编纂整理,或许今人读到的会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女诗人,会是一个近代建筑史上的泰斗。
一代歌后、影后梅艳芳生前最爱唱那首《女人花》。“女人如花花似梦”,醉倒几多护花人。
人们爱花,因为她是爱与美的象征。在自然界中,花开花落,四季无常,岁月更迭花非花。而花中之花的林徽因,却是人们心中永不凋败的完美之花!
责任编辑 郭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