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学徒制模式下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法研究

2015-12-31陈康

对外经贸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课程设置教学法

陈康

[摘 要]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新型学徒制模式下的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须遵循德育为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围绕培育和健全学生“职业人格”理念和目标,实现课程与技能证书对接,突出课程实践性,并将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和灵活弹性的教学法贯穿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中职国际商务;课程设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F2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1-0138-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型人才。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人口红利逐渐萎缩,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等负面现象突出,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传统落后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大量满足改革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调整和转变原有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推行新型学徒制模式是破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重大举措和必然路径。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制订了工作方案。试点单位将从招工与招生的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运行管理实践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在当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新形势下,2015年8月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学徒制的发展方向,实行以企业为主、以职业学校为辅的“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国家顶层设计的学徒制模式下的职教改革势必引起相关专业教学实施计划的调整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

二、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沿用“三分段”结构模式,教学目标导向不明确

现阶段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结构基本是沿用高校的学科本位制思想,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分段课程架构,未能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技能为导向”适用够用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思路,片面追求学术型高校的以理论研究为根本的课程目标模式。忽视了中职学生教育特点,违背了中职教育发展规律,脱离了社会现实,不符合教学实际,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轻实践、重理论的课程设置思维导向

目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施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体现如下特点: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宽泛且程度较深。如专业骨干课程中的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国际商法、国际经济合作等。二是实践性的课程编排太少,学生缺乏模拟仿真实操,技能掌握较差,偏离了中职教育以“技能为导向”和“以岗位为目标”的职教培养方向。

三、新型学徒制模式下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思路

(一)创新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国际商务专业是以课程设置框架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在整体的课程设置方法上还没有根本变革。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变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思路,构建职业型特征的专业课程设置框架。

(二)应遵循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实施新型学徒制培训制度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的实践操作水平和职业素质。国际商务专业作为涉外型的商贸类专业,培养的是外向型的德能兼备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紧扣技能锻造,也要兼顾道德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培养。职业人格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职业人格由个人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性质所决定。良好的职业人格一经形成,往往能使职业价值观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反映在行动上表现出有自制力、创造力、坚定、果断、自信和守信等优良品质。笔者尝试从道德人格、素养人格以及技术人格视角,遵循职业需求的原则,构建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三位一体”的职业人格课程设置框架,并由此确定课程对接的技能证书,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课程的类型内容与传统的“三分段”设置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思路不同,传统的“三分段”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理论与实践阶段的课程完全割裂、彼此独立,关联度不大。各门课程的教师很少进行教研交流讨论,教学风格迥异,造成教学效果低下。而以“职业人格”划分的课程编排是建立在职业人格理论基础上的各门功课互相依赖,彼此融合承接的科学合理设置模式。该课程设置框架执行“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原则”,即紧紧围绕以培养“职业人格”为中心,坚持以岗位需求和坚持以实践为主体的原则,突出技能课程,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和灵活弹性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技能证书、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四、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法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以打造完善“职业人格”为目标,根据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小组讨论法、竞赛教学法、双语教学法、情景重现仿真教学法等,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活跃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预定的课堂效果。下面重点以进出口贸易核心课程为例分析各教学法的应用。endprint

(一)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中可导入外贸公司真实的业务事项,作为贯穿课堂的任务场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自我学习、实践和自主探究,体验实际业务的处理流程和全景概貌,将教材中的各知识点与业务程序对接,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教学法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手段导入真实案例,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分析、论述,再进行提问,讲解和总结。将知识点融入案例来分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角色扮演法

将进出口贸易实际业务导入教学环节,选定一套完整的进口或出口贸易业务程序方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业务小组,选出各项目组长,各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职能角色,如进出口商、商检、海关、货运公司、银行等。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进入岗位状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四)项目小组讨论法

针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特点,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模式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每组若干人,确定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每个技能目标和模块的任务,然后交叉相互进行项目评估和打分,分析优缺点,总结经验。

(五)竞赛教学法

组织或参与各种与课程紧密相关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增强个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五、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经济实力的竞争取决于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取决于技术人才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的历史使命。国际商务专业作为培养全球化视野的涉外型人才的专业,其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新型学徒制职业改革模式全面推广实施,传统的“三分段”式的设置模式已不能适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职教改革趋势,坚持以德育为先导,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育和健全学生的“职业人格”为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性的课程设置特色将成为主流方向。在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持续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积极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广泛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小组讨论法、竞赛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铸造一批“教练型”的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参考文献]

[1]刘志娟, 陶瑾.中职国际商务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7(4).

[2]杨遐.构建职业型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2(1).

[3]黄敏华.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

[4]施永兵.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和对策[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责任编辑:马 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型学徒制课程设置教学法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阿根廷庇隆时期新型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特点及影响
王钦峰 完善并扩大“新型学徒制”试点
关于构建职业院校“新型学徒制”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