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高中物理的教学差异与对策

2015-12-31陈飞龙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12期
关键词:理解衔接建模

陈飞龙

【摘要】学生刚进入高中,由于课程学习要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能力等存在差异,我们应适当的降低起点,渗透物理思想方法,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顺利通过初高中物理的衔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 教学 实验 理解 建模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50-01

在高中阶段,同学们普遍反映物理很难,连在初中时对物理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也逐渐地失去了积极性。为什么会造成了这种变化?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的学习目标变化

在知识与技能上,初中课程要求“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而高中则要求“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上,初中课程只要求学生“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而高中课程则要求“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很显然,高中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更高的要求。

二、课程的学习内容变化

(1)从标量到矢量。例如:在初中,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而在高中,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物理学中路程是标量,而位移是矢量。明显在高中阶段中体现了速度是矢量,要考虑其大小和方向。

(2)从定性到定量。在初中只要求学生对知识点作简单的定性分析,而进入高中则要进行定量的运算,找出相应的规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懂得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而在高中阶段,不但要明确产生的条件,还要清楚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3)从简单的代数运算到复杂的运算。在初中只要求学生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代数运算,而进入高中以后,则要运用三角函数、微积分、矢量运算等,这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4)从一维到二维、立体的变化。初中只要求学生对于一维问题的解答,高中则出现了平面,甚至立体的问题。如:求力的合成中,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能求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高中则要求能完成互成角度的二力或多力合成。

(5)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初中课程所涉及到的现象与规律,大都贴近生活,学生凭直观感受能容易理解,而高中物理基本以理论抽象思维为主。

三、课程所研究的对象变化

初中课程中所研究的问题或过程往往是简单的,凭直观就能容易理解,如确定一个静止的物体所受力的方向。而高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一个系统,多是复杂的运动,如发生相对运动时各物体所受力的方向等。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合理的推理、定量的计算,才能解决问题。

四、学习方式的变化

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是以“记”为主,如记现象、记公式等,对各物理量所表达的意义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加以认识。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上网查找、动手实验等来理解各物理量的意义,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五、教学方式的变化

大多数初中教师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在教学的这个环节中起主体作用,整节课中都是老师讲学生记,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而高中阶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理解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仅起引导作用。

针对以上存在的差异,要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利用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可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生动,让学生对物理现象或过程有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他们自己去获得成功的喜悦,其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3)编顺口溜来帮助记忆。高中物理规律、方法都相对初中复杂,我们可以通过编顺口溜来形象记忆。如在利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时,有这样的顺口溜:“一原、二变、三感、四螺旋”、“增反减同”等。

(4)利用物理学史。通过科学家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激励学生要获得成功须从细节入手,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相对要深、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课前预习并标注疑、难点,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注意力来重点关注,而且课后要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教师在每一章节完成后,指导学生进行这一章节知识的归纳整理,理清这一章节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平时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三)学习高中物理知识,关键在于理解

高中物理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对物理概念、规律和记忆上,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和运用。很多同学反映有些物理问题“经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没理解清楚题意及各个物理量的意义,死记硬背。如有这么一道题目:以初速度V0=20m/s行驶的汽车,遇到障碍物而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5m/s,则该车经6s后通过的位移为多少?

很多同学这样解:S= vt +at2

=20m/s×6s-×5m/s2×(6s)2

=30m

很显然这样的解答是错的,同学们没有考虑到汽车经4s后就已经停止了运动,生搬硬套公式。

(四)重视“建模法”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应用

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建模法”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抓住主要因素,而摒弃次要因素的一种基本方法。如在质点、点电荷等概念的定义中,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而主要研究其运动的状态变化;在抛体运动中,忽略空气的阻力等。我们所建立的物理模型能反映所研究物体或过程的基本特征,便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试题的难度,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变化,渗透“建模法”、“类比法”等物理思想方法,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顺利通过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黄翔:《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学位论文2011年

[2]顾卫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初探》教学园地2011.5:74

[3]宋嗣林:《初高中物理学习差异对比》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37(4):12-13

[4]蔡丽珍,戴和平:《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8.37(5):12-13

[5]徐君:《解读“模型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物理教师2008.29:6-8

[6]王中元:《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改革模式》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3期

猜你喜欢

理解衔接建模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三元组辐射场的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