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内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2015-12-31简洁
简洁
【摘要】研究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构和特点,目的在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问卷调查、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等方法,验证了高职学生具有外显价值观和内隐价值观双重结构、内隐价值观具有“不认同而从事”、“自我弱而非我强”等特点。因此,教育者应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结构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以人为本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SC-IAT) 信息传播
【基金项目】威海职业学院2014年度校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67-02
一、引言
许多心理学研究[1]及价值观教育实例[2]都证明:真正决定个体行为的不是个体口头宣称的价值观,而是个体内隐的真实价值观。内隐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或存在状态,属于内隐社会认知范畴,是个体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对某种价值观形成的一种无意识认同,个体在意识水平上无法觉知,但其情感取向、认识和行为又受到潜在影响,且这种价值观认同是自动激活的,个体不能控制自己的反应。
为填补高职学生内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证研究的空白,有的放矢的开展价值观教育,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SC-IAT)进行研究,以期研究在内隐认知中,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及特点。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
采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对5188名学生(男生2865名、女生2323名)进行调查,之后选取95名参与实验。采用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SC-IAT)进行实验:①以“认同”和“不认同”为判断维度,测查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程度;②以“从事”和“不从事”为判断维度,测查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倾向程度;③以“自我”和“非我”为判断维度,测查高职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我和与非我的联接紧密性。
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高职学生的外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明确积极,在内隐层面上并未完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果见表1。
表1 高职学生内隐社会主义价值观SC-IAT效应的差异检验
注:**p<0.01。
三、分析与讨论
1.正视价值观双重结构,循序渐进教育培养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显认同度的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是认同的、肯定的,但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内隐认同度实验进一步表明,部分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一致,都是明确认同、积极践行的,但另有部分学生存在“虚假接受”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能否“知晓”、能否“接受”、能否“知行合一”的不同层次。
人对价值观的认同不是简单的外部输入和自发的内在选择,而是主体与客体互动的结果。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生成机制的变化来看,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通常要历经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在实验中,部分高职学生在内隐认知中显著的“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不显著的“认同”;部分高职学生在外显调查中处于高分段,而在内隐认知中表现出不认同;低分段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认同”、“不从事”;超过50%的学生由于个人认知与实验任务的冲突,反应错误率过高而导致数据无效。服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初始阶段,是在强力的外部压力下的被迫接受,是一种虚假的接受。因此,对尚处于服从阶段的学生,高校还需要加大教育力度,针对学生不同的内在需要、认知水平、个性差异等,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2.遵循信息传播规律,以人为本教育培育
在内隐认知实验中,50%以上的高职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非我”联接的比与“自我”联接的更紧密,说明其并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价值观。该结果提示,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避免形式化、口号化,应从高职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结合信息传播规律将价值观教育实践化、生活化。
培育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在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然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信息的传播规律,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辛志勇.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刘连梅.试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几个问题[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