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12-31李正民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12期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学

李正民

【摘要】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奇葩,以其独特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引用对联,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辨别汉字音义的能力,而且能增加学习兴趣,得到美的享受,培养爱国情感。

【关键词】对联 语文教学 感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58-01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奇葩,以其独特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对联在古代语言艺术传承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引用对联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受益匪浅。

恰当的运用对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朗读是重要方式,对联艺术充分体现了汉语韵律高低变化,轻重急缓规律,平仄相应,节奏自然读来上口,语调变化富有情感和音乐美。利于学生掌握停顿、语速、句调等朗读技巧。对联:文质兼美,艺术性强。朗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受到美的熏陶。例:“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弓量地面,地长弓短短量长”。字词公整贴切,妙趣无穷,一副对联就是生动的画卷绝妙的诗词,精美的散文,既开阔了学生知识面,又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所选文章,渗透着一些语法修辞知识,选用对联结合知识,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具体优美。这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都具有辅助做用。例:“春风大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玫瑰,雪落板桥,鸡犬行去,踏成竹叶梅花”。运用易懂的对联传授修辞知识,参照性强,学习兴趣浓,效果好。

引用对联,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汉字音义的能力。理解字义,正确运用汉字,准确表达内涵的关键。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汉字的音义会发生变化,这是学生难掌握的难点。许多对联在这方面具有启示性,利于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提高变音识别能力。例:“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上,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开关早,关关迟,让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这类对联,切情切景,字的音义变化明了,特别是词性变化,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学习,学生易于掌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音字多是汉字一大特点,也是学生常常错用字词的重点,原因多是对字的音义不分。同音字对联,帮助学生对汉字音同义异有深刻意识,改正错用同音字的错误,提高用字组词的正确率,使语义表达准确。例:“鸡饥觅米童打筒,鼠暑凉梁咳惊客,点灯登阁各读书,移椅依桐同赏月”。对联利于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字的音义与语言表达关系,领会音、形、义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步提高用义用字能力。

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是用字的重要一环,利用汉字偏旁结构规律,恰当运用拆字对联,既能增添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识字用字能力。例:“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真妙”。“大夫半截人体,先生两个牛头”这样的对联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结构规范,使识字学习妙趣横生,学习兴趣高,趣味浓。

结合语文内容,引用风景对联,使学生了解中华名胜特色,看江山如此多娇,知民俗风情,获得美的熏陶。各地名胜物景,无一不与对联结下不解之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世上独有。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引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应用力,培养情感。这方面的对联,数不胜数。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内容运用对联,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恰当运用对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文人典故,开阔了知识面,有效的锻炼学生思维敏捷性,语言精炼性,联想丰富性。增加学习兴趣,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思想情操,培养爱国情感,产生积极影响。

对联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语言艺术,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特殊方式,源远流长。对联在中高年级的应用,还没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的问题,这有待于教育同仁进行探索。大题目小文章,旨在抛砖引玉,谈学文,论道理还须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谷向阳;中国对联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刘育新;漫谈长联[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99年02期

猜你喜欢

对联语文教学
小议对联
巧对对联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