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推着人民币走出国门
2015-12-31
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
发自韩国、意大利、西班牙
“塞塞,再塞塞。”“上面再塞可能就掉下来了,您放脚下吧。”“脚下也放不下了啊!”
这段对话发生在2015年12月22日,韩国首尔飞向深圳的航班上。飞机上到处都是中国游客的大包小包。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孩,带了两个箱子来,三个箱子走,行李已经没手拿了,却还在后悔买少了。
这样的人并不少。成群的中国人,拎着成堆的购物袋,一边匆匆在首尔街头寻觅店铺,一边用微信语音问朋友们还要什么。
国人的“买买买”在境外并不稀奇,欧洲主要城市的大卖场基本都配备了中文导购。但在今年的韩国,柜台边最新的变化是,扫货时连钱都不用带了。
在韩国,银联支付已非常普及,可以购物,可以吃炸鸡,也可以买瓶水。唯一用得到现金的地方似乎就是交通了,但如果你买张地铁交通卡,也完全不用现金。
除了银联以外,今年又来了些中国的新角色:蓝色的支付宝和绿色的微信支付。
在免税店的货柜上,每个柜台都摆着支付宝的推广广告:用支付宝付款,可以享受“满××美元,减××韩币”的优惠。看到这个,很多围在旁边等待付款的人们,又把银行卡装回兜里,拿了手机出来扫码。
除了支付,还可以用它退税。在首尔的机场,退税单上从前的选项是现金或银行卡,现在新加了“支付宝”选项,可以由这个路径退钱到手机上。
同样,走在韩国首尔最热闹的购物区——明洞街头,可以看到印着企鹅的大幅广告:“请用微信支付!”
不过,在距中国更远的欧洲国家,人民币的使用并不似亚洲那样方便,连能刷银联卡的地方都不算太多。
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到,有银联标志的ATM机基本集中于高端商圈,在居民区难以得见。同样地,有银联标志的刷卡服务,在高档商圈处处有,出了这一区域基本不可以。
但比起以前来,银联卡已经好用很多了。在此前南方周末所做的跨境游报道中,多位受访者说到相似感受:“银联网点有限,取款不方便,刷卡老通不过。国际化,口号很响,但还远着呢。”更早的前些年,人民币在海外的认知度则更为有限,银联卡也几乎没用,出国旅游必须得携带兑换好的美元或者当地现金。
2015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全球发行银联卡超过50亿张,覆盖境外40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卡数量上早已远超Visa、Master等国际卡组织;交易总额也已成为全球第一。
但和Visa、Master等国际卡组织相比,银联在国际业务上差距依然明显,2015年1月,中国银联董事长葛华勇在接受专访时坦言,Visa的3900万家受理商户,其中3200万家在美国以外,而银联境外发卡量为4700万张,和逾50亿的总发卡量相比,占比不足1%。
同样地,目前在欧洲,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也尚未普及,即便在购物场所也难以见到。
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首席研究员孙彤在11月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说,目前支付宝最为普及的地区是港澳台、新加坡、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也正在推进当中。“亚洲地区对整个支付宝的认知度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她说。
欧美方面他们迄今为止推了三年,从2014年开始把支付宝接入,做海外直购的“物流+支付”解决方案。但就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实体店的线下支付仍未展开。
现在看来,银联支付是中国人跨境游的主要选择,且在亚洲比欧洲更好用。以支付宝为主的线下移动支付,像涟漪一样,目前开始覆盖中国周边的主要地区,尚未扩散至欧美国家。
不过,中国买家正在全球显示出威力。国家旅游局直属专业研究机构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规模第一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这一年花在境外的钱,就高达1648亿美元,超过1万亿人民币。
可资佐证的是,在首尔、罗马、马德里的地铁里,时常能听到东北话、四川话和上海话。不难想象,人民币的支付范围,也正随着中国人的脚步而正在向世界各地蔓延。
1亿人的境外游,带火了旅游市场、境外奢侈品市场,也成就了人民币和中国支付方式弯道超车的绝佳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