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程共同体中的“性别失衡”*

2015-12-31易显飞黄芳萍陈万求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工程师共同体领域

易显飞,黄芳萍,陈万求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工程与性别”问题逐渐成为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工程与性别”研究有利于消除工程领域的性别偏见,充分发展与发挥女性工程师的智力资源,推动工程研究与实践的发展。[1]P79因此,从性别视角考察工程共同体中的性别问题,对于促进工程发展与进步、工程领域的性别平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共同体中“性别失衡”的主要表现

工程领域是性别差异体现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一直以来,在工程共同体中,男性都是充当“主体”的角色,女性大多扮演辅助性角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程共同体中性别结构分层现象较严重。工程活动中的性别问题与科技活动类似,也存在性别结构分层现象。科技界的性别结构分层主要是指男女科技人员在比例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在科学共同体中所处位置和层次比例的变化,[2]P37工程活动中的性别结构分层与此类似。从世界范围看,工程技术的主导力量始终是男性,知名的女性工程技术专家屈指可数。据中国工程院官网统计,2013 年中国全体院士797 人,其中女性为39 人,仅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人数的4.89%,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从工程院女院士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比例较低,七个学部没有超过5%,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女院士甚至不到1%,只有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还有医药卫生学部两个学部女院士超过10%。这些都显示,女性难以进入工程技术核心领域,突显了工程领域中女性的“高位缺席”。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2013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布情况[3]

其次,从数量上看,工程共同体中女性比例偏低。在有关技术的各行各业中,工程领域的女性比例最低,男性在物理科学和数学科学中工作的比例几乎是女性的两倍,在工程学中工作的可能性高达女性的七倍。这一状况在高校学生性别比例中较为明显,在以教育、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校,女生比例很高,但是在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则相反。

再次,由女性工程师为主体完成的代表性工程案例少之又少。在工程史和工程哲学的众多案例研究中,几乎很难找到以女性为主体完成设计与施工的工程案例。笔者通过文献梳理,也只是罕见地找到了一个以女性为主体完成的工程——惠女水库。惠女水库是全国星罗棋布的8 万多座大小水库中一座,该水利工程的建设主体主要由女性组成,参与建设的共41000 多人,其中女性35000 多人,达85%以上,是战斗的主力军。[4]尽管如此,有学者指出,该工程从表面上看颠覆了“男性优势”的理念,为两性平等构建了空间,践行了“女性解放”的理想,但其实质却是女性“阳刚化”与“男性化”,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以男性的评判为标准,是男性优势的另一种表现。[5]不可否认的是,从性别视角对惠女水库工程进行批判与反思,开启了重构“工程与性别”以及“工程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可能。[6]

二、工程共同体中“性别失衡”成因探究

女性主义科学技术研究者大多主张应该让更多的女性投入科学技术领域,同时科学技术领域要重视女性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这同样适用于工程领域。在女性主义学者看来,现代技术领域是由“男性气质”主导的领域,技术设计者和生产者大都是男性,女性更多地只是技术使用者。[7]这一现象在工程领域是如出一辙,女性很少参与工程过程的设计与生产,更多地是“使用者”角色。综合来看,造成工程共同体“性别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性别文化来看,传统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不利于女性进入工程共同体。在社会性别理论看来,社会中的男性、女性不是由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社会历史文化建构的结果。一直以来,男性被视为具有坚强、理性、冷静、更擅长科学思维等特质;女性则被视为脆弱、感性、易动感情、更擅长感性思维等特质。甚至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也歧视过女性的智力尤其是其理性思维能力,如尼采认为,因为女性太过于“个性化”而不实事求是,所以她们思想领域里的逻辑经常互相矛盾但相安无事。很多人,尤其是女人从来没有学会“像样地”工作。[8]P219-225在已有的工程技术文化中,“改造”、“速度”、“巨型”、“控制”等理念往往与“男性气质”深度吻合,渐渐形成了一种“男性=工程”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女性不适合工程”这一性别偏见。可以说,文化上“定位了的工程”与“定位了的性别”相互藕合,循环建构,是造成女性远离工程的重要文化原因。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并不是女性的大脑思维与智力不适合从事工程研究和工程活动,而是一些文化上的“性别偏见”阻碍了女性的进入与发展。[9]P355

其次,从教育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系统工程类学科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女大学生比例基本上与男大学生持平。如在芬兰的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中,53%的学生是女性;2000年,芬兰有6714 名女性获得硕士学位,占该学位授予总数的58%;而1156 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有45%是女性。[10]P126-127再如2013 年北京大学校本部共录取本科生2761 人,其中男生1577 人,占57.12%,女生1184 人,占42.88%。[11]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却发现真正进入工程类专业就读的女大学生并不多。在很多大学,文科专业基本上是“女儿国”,比如英语、传媒、经管等专业基本都是“公主班”;而像地质、测绘、工程、机械等工科类专业“和尚班”比比皆是。如以工科为主的清华大学2014 年共计录取新生3562 名,男女生比例为2:1。[12]女性在成为工程师之前,就已在工程教育领域被男性占据了先机,这从源头上导致了女性在工程共同体中比例偏低这一现实。

三、解决工程共同体性别失衡问题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首先是差异化原则。这主要是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女性工程师而言。女性对工科类学科的选择大多受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的认可和鼓励、有关数学和理科方面的早期训练、配套的教育环境等。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应将“因材施教”与“因性施教”相结合,注重女性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女性对“工程”的情感与兴趣。国家应为女性进入工程教育专业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逐步建立女性参与工程教育的激励制度,为更多女性进入工程教育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13]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早期就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鼓励年轻女性将工程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比如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种推广计划、指导计划、信息交流会等。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为对科学、数学和工程感兴趣的女孩提供的名为“Science is for Girls”夏令营计划;加拿大女王大学邀请一个了名为“Science Quest”的非盈利学生组织,在夏令营活动中向即将踏入高中校园的学生介绍科学和工程,还有加拿大范肖学院面向女生进行的“Girls Exploring Technology”周计划等。[14]P11-63这些为吸引更多女性加入工程领域的长期推广计划值得学习和借鉴。

其次是平等性原则。女性工程师自身要更新观念、自我完善,要能认真地认识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长为复合型工程人才。政府应将生育成本社会化,完善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工程共同体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及主管人员应接受关于性别文化与性别平等方面的培训或教育,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实践中应当为女工程师提供与男工程师相同的沟通、管理、技术培训,应当给予男性工程师和女性工程师在工作或任务类型上同样的机会,避免对女工程师不信任、偏见甚至歧视。[15]为促进工程领域的性别平等,应积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女性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

[1]章梅芳.工程共同体中的女工程师——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探讨[A].杜澄,李伯聪.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3 卷)[C].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数据来源: 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184/2013-12/18/20131218172355664280112_1.html

[4] 梁旭辉.“惠女精神”与惠女水库[J]. 中国水利,2009,(16).

[5]杨齐福,汪炜伟.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建设运动中的女性——以福建省惠安县惠女水库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1,(3).

[6]段学敏.惠女水库工程的女性主义批判[D].内蒙古大学,2013,(6).

[7]Robin Williams,David Edge.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J].Research Police,1996,( 6) .

[8][德]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M].杨恒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李伯聪.工程社会学导论—工程共同体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0]李丽华.世界各国和地区女性职业与技术教育[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0.

[11]数据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http://pkunews.pku.edu.cn/xxfz/2013-08/01/content_277953.htm

[12]数据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10/2014/20140923153236937 888885_.html

[13]王昕红,张晓明,赵荣荣.我国女性选择工程教育的意愿和路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4]孟楼君.女性工程人才培养中性别分层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

[15]汪力斌,宫君.关注女工程师的生产力——女工程师职场歧视状况的案例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2).

猜你喜欢

工程师共同体领域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爱的共同体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青年工程师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