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2015-12-30乔熙何乐陈润楚
乔熙 何乐 陈润楚
【摘要】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党的十八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和职责。本文从高校学生工作实践经验出发,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贯穿大学生四年过程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年过程教育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四年过程管理相结合
(一)大学一年级适应性教育
针对一年级是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转变并逐步确立新的人生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的特点,结合入学教育,积极开展包括专业介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校纪校规学习讨论、入党意识教育、高低年级学习经验交流、安全知识和军事理论学习、主题班会、大学生涯规划等活动以“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为主题的日常教育管理活动,重点帮助引导学生完成适应大学环境、做好大学生活规划、了解校规校纪、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了解党的基本知识、爱国爱校等教育内容。
(二)大学二年级提升素质
二年级学生基本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巩固基础、拓展能力素质的关键阶段的特点,开展以“深化理论学习,增强自律意识,拓展能力素质”为主题的日常教育管理,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廉洁文化教育等,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构筑当代青年学生精神支柱。如围绕五四青年节、建党、国庆、元旦等重大节庆开展红旗团支部风采展示和创建活动、红色诗歌朗诵比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及主题团日活动,充分调动党、团、学生会的积极性,抓住各种契机,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广大团员青年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丰富阅历。
同时,从二年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学生干部的培训角度入手,通过学习党的重要文件精神、党课培训,教育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学生骨干队伍。
(三)大学三年级分类关注
以关注学生特殊群体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对学生中学习困难(成绩差特别是补考或重修多)的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心理有明显障碍的学生、违纪或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学生、其他方面有特殊问题的学生,按照分类指导和个别辅导帮助的原则实施关爱行动,针对不同的关爱对象,采取相应的关爱措施。定期了解关爱措施进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教育管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组合,使学生在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中受到教育、感化和激励。
(四)大学四年级就业、创业指导
立足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积极开展全程就业服务、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就业是大学生活中最受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做好这项工作的潜在教育效益特别显著。扎实推进“多维一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形成培训、专题讲座、职前教育、创业设计大赛、网上职业测评、咨询服务等丰富多样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在各年级的教育内容既分层次,又有联系、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才要求,在扎实推进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得到增强。
二、充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作用,与思政课程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加大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课本内容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一)内容转换上创新
首先是重点突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其精髓,将核心内容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入学生心中:其次是内容具有时代性,要敢于突破教材,以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为例,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去:最后是内容上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与之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分析,找到适合其自己的道路,使广大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
(二)在教学方法上得创新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观看最新事例的视频,尤其是优秀事例的视频,如“感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等,增加学生的认同感。
三、结合现代大学生特点,与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相结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很好发挥大学生思想活跃和综合素质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竞赛,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使无形的价值理念得以具体化、直观化,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具体为:一是重视学校历史传统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等媒体加强宣传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历史传统,使其受到教育。二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制定严格的校规校纪,规范制约学生的行为,如有违反者,严格按规定处理,绝不留情。这就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使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加有效。
四、充分发挥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高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只有选择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自身特点的价值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实现社会化,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升道德境界,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社区服务、“红色旅游”、生产实践等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促使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日形成。
五、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要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丰富志愿服务内涵,充实志愿服务内容,创新志愿服务载体,把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人民一直孜孜追寻的最佳社会状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和谐稳定的良好格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良好意愿。志愿服务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筑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关系与过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定的制度保障,日益发展壮大的志愿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动力。开展志愿服务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遵循核心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层面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要求。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必要条件,自私自利之辈必然缺乏帮助他人的爱心。因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也是当好志愿者,做好志愿服务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