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一:忠定明决的清朝名臣
2015-12-30文|潇湘
文 | 潇 湘
刘坤一:忠定明决的清朝名臣
文 | 潇 湘
刘坤一,1830年出生,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宿将。刘坤一为家中长子,16岁应府试,入县学,19岁考取廪生。早年参加湘军,累擢直隶州知州。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成为急速冒升的汉族封疆大吏之一,曾国藩、左宗棠等去世后,刘坤一和张之洞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主导者,并在其后的甲午战争、百日维新、清末新政等晚清历史事件上均担当重要角色,可谓晚清朝臣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刘坤一出生在晚清衰弱的时代。此时的晚清,内有一波又一波的反清运动,外有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刘坤一擢江西巡抚;同治五年,将匪众聚歼于广东嘉应州,因功加头品顶戴。局势安稳后,他开始注重治政理民,整顿赋税。光绪元年(1875年),任两广总督。广东虽号称富庶,但府库空虚,收支不能相抵。有认以为应加税收。刘坤一认为不妥,只是严缉私贩,筹款收购余盐;又统一药税标准。虽没有强行加税,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增加财税收入上万两。
光绪六年(1880年),俄罗斯因交还伊犁,寻衅要挟。朝廷让众大臣筹划防务。刘坤一上疏指出:东三省当以劲旅驻扎,东南不应再生事端,日本、硫球之事应早日结束,不能日俄勾结图谋大清。英德与俄国有矛盾,当加以利用。光绪九年,法越冲突,刘坤一上疏,请求选派方面大员领劲旅驻守谅山,并招用越南境内的太原、宣光之黑旗军。云南方面,则应据险设奇,与广西互为犄角。他的这些建议,多为朝廷所采用。
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刘坤一支持对日作战,并任湘军统帅指挥湘军出关与日军交战。但清军的节节败退,使刘坤一重整军队、以图反攻的设想化为乌有。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刘坤一得知和议将成,坚决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他说:“既经赔款,又须割地,且割完富未扰之地,无此办法。辽、台并失,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如畏倭攻京城,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则关、津、畿辅均宿重兵,讵不可一战?”刘坤一还认为“宜战不宜和”。他分析了“倭奴远道来寇,主客之形,彼劳我逸”的形势,指出“在我止须坚忍苦战,否则高垒深沟,严为守御,倭寇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尽势穷,彼将自为转?……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
列强的坚船利炮破门而入,使古老的中华帝国遭到了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局。刘坤一作为晚清重要的封疆大吏。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推行新政,近半个世纪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无不与刘坤一有着重大关系。晚清社会多变的特点也深刻反映在他身上,使刘坤一由一个抵制任何近代化措施的顽固派,逐渐变为开始热衷洋务的洋务派,再又转变成了积极倡导近代化运动的新政领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练兵强武。刘坤一致力于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对晚清军制进行改革,这是他第三次出任两江总督之后所做的首要之事。上任伊始,他就南洋所属的军队进行了整顿,大批裁减冗员、撤换将弁、更新装备,参仿西法接手创办江南水师学堂,添设水师练勇学堂,使得南洋军队的战斗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甲午战起,他奉命率师东征,见湘淮军已腐败不堪,遂决心改革军制。甲午战后,刘坤一重归南洋之任,此时署理江督张之洞正开始筹办“自强军”。自强军练成之后,又从自强军中抽调大批连排长,派到江南防军中去教练洋操。刘坤一还着手改革军制,改造旧军。他将辖内的军队按常备军、续备军及巡警营进行编制,一律练习洋操,改习枪炮,所有旧兵器弓、矛、土枪一概停止。他又制订江南三省制兵章程。原马战守兵全部改为巡警,按现存之额裁去二三成,使新其耳目,作其志气、化无用为有用。
二是兴才办学。刘坤一虽算不上一个教育家,但他却和近代教育有分不开的关系。刘坤一调授两江总督后,于光绪七年筹款重建江宁钟山书院。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感促使刘坤一的中西文化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强调,值此民族危亡之际,中学必须兼习西学。
刘坤一以较大的热情投入了兴办近代教育的实践,如积极支持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支持经元善在上海创办了女学公塾,在原储才学堂基础上创设江南高等学堂,创办江宁农务学堂,将沪局的广方言馆和炮教练营扩展为工艺学堂,在江南陆师学堂内添设了铁路矿务学堂。
戊戌政变后,守旧派群起攻击西学,厉言要尽撤各地学堂会馆,维新人士、帝党臣僚大都敢怒不敢言。唯刘坤一挺身而出,以疆臣上疏,疾呼西学不能尽废,学堂不得停办,农工商等会馆名不在禁例更不能尽撤。在各省纷纷停办学堂的逆流之下,刘坤一还在江宁创设了金陵工艺大学堂。他特设立了练将学堂,延用洋员教习,教以枪炮、工程、辎重、测量等学。
光绪二十六年之后,刘坤一邀请了张謇、罗振玉等江南名士,共议变法新政大计。他们拟订的教育改革规划,集中地反映在 “江楚三折”中。一折提出了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励游学等,二、三折中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广派游历、广译东西各类书籍、破格起用人才、多办实业工艺学堂等。这三折成为了清末实行近代化教育改革的总纲,自此而始的清末新政使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得到了恢复,并从真正意义上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帷幕。
三是求富图强。刘坤一重任两江总督后,把练钢、筑路、采矿、铸钱以及举办其它近代企业等措施摆上了首要位置。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之洞在鄂省开办汉阳铁厂,准备自练钢轨以建卢汉铁路,有人参劾他辜恩负职。刘坤一经考察后上奏,力倡此“实为时务所急须”,并称赞张之洞“系怀时局,力任其难,将以练钢开生财之源。”此折上达,坚定了清廷的决心,澄清了浮言,为汉阳铁厂的续办定下了格调。同时他还调拨巨款以济缓急,使张之洞渡过了难关。
刘坤一还热衷于修建铁路。甲午间,刘在军务百忙之中,还数次与张翼深谈铁路大计,规划京津、卢汉等铁路的筹建。他上《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以呼吁,“究之富强之本,求其收效速、取利宏、一举而数善备,则莫急于铁路。”此折上达,清政府终于决定修建卢汉铁路。
中国民族机器纺织工业,主要起步于19世纪90年代,即是刘坤一第三次出任江督之后。甲午前后,苏沪地区共兴办有14家机器纺织企业,其中著名的南通大生、无锡业勤、苏州苏纶纱厂都是建于此时。到庚子之前,苏沪地区的棉纱锭数占了全国的63.3%,这和刘坤一之重视和提倡发展民族工商业不无关系。张謇、陆润痒、黄宗宪、杨宗瀚等所办的企业更是得到了刘坤一的直接支持与资助。为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刘坤一在上海设立了商务总局,并在各地举办商学、商报、商会。
为便利商务,同时也欲用“均势外交”以保利权,他奏请获准自开吴淞、天生二港。自此之后,各地援例开放了许多口岸。自鸦片战争以来被迫开埠的局面开始改变,也说明对外开放的观念已渐被人们接受。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被打开。刘坤一通过与西洋各国的接触以及对时局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外交主张:(一)坚待开放,反对闭关,力求主动,讲究实效。刘坤一认为“中外交涉之件,应办便办,不可推辞;可行即行,不宜迟误,最忌躲闪游移,含糊了事,一以诿之朝延。”(二)恪守和约,以和约为凭,注重维护国家主权。(三)借夷制夷,合众夷之力以制夷。所以他主张“不但邻国宜结,即使敌国可结亦结。能结邻国,即多一助我之邻;能结敌国,即少一图我之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刘坤一病逝。张之洞说他“居官廉静宽厚,不求赫赫功名,而身际艰危,维持大局,毅然担当,从不推诿,其忠定明决,能断大事,有古名臣风”。《清史稿》评曰:“刘坤一起家军旅,谋国独见其大,晚年勋望,几轶同侪,房、杜谋断之功,不与褒、鄂并论矣。”说他文武兼擅,文可比太宗大臣房玄龄、杜如晦,武可比唐开国名将尉迟敬德(鄂国公)、段志玄(褒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