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能力及急救意识调查

2015-12-30杨娟,王健,欧书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17期
关键词:高危人群急救脑卒中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能力及急救意识调查

杨娟王健欧书1王妮1邓芬1张杰1曹莹莹1刁泽园1高攀1杨娜1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成都610017)

摘要〔〕目的调查重庆市渝中区社区中老年高危人群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认知水平及急救意识。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渝中区3个街道抽取1 200例住户,每户确定1位居民,年龄在45岁及以上,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询问调查。结果共完成918份调查问卷。社区居民对单个脑卒中警示症状识别的比例为30.8%~75.4%;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者、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既往脑卒中者能认识全部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的比例分别为14.5%、16.1%、13.0%,对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能识别并拨打120的比例分别为9.7%、9.6%、9.3%;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既往脑卒中者与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者比较,对单个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全部认识及确定有人发生脑卒中后拨打120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社区中老年人群包括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及既往脑卒中者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能力及急救意识均较差。

关键词〔〕脑卒中;高危人群;警示症状;急救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

通讯作者:王健(1972-),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研究。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第一作者:杨娟(1986-),女,硕士,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研究。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50万,死亡者超过150万〔2〕,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分析认为,我国的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率上升〔3〕。尽管各国已采取各种健康宣教措施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识,以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但社区居民对脑卒中警示症状及急救体系的认识水平普遍偏低〔4,5〕。脑卒中高危人群是社区脑卒中防治的重点人群,研究显示,有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者吸烟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对脑卒中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高于普通人群〔6~8〕,但也有研究显示脑卒中高危人群对脑卒中症状的识别能力差〔9〕。最近一项研究发现,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对脑卒中早期警示症状的识别能力及急救意识尽管高于普通人群,但认知水平仍明显偏低〔10〕。国内尚缺乏类似的研究报道。本研究调查社区居民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能力和急救意识。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重庆市渝中区三个街道(解放碑、大溪沟、朝天门)抽中样本单位(住户)的常住居民,年龄≥45岁,户籍在本地,并在本地居住2年以上。

1.2调查方法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推荐的计数指标的最小样本量计算公式估算该研究所需样本含量约为1 200例。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首先按整群抽样,从以上三个街道中分别抽取五个社区,然后采用系统抽样,按门牌号排序,从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00户居民,对每户符合要求的居民进行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在每户确定一位居民参与填写调查问卷,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询问调查。3个街道共完成调查问卷918份,均符合填表要求,应答率为76.5% (918/1 200)。年龄45~91岁,平均(63.2±10.1)岁。其中,33.8%(310/918)无脑卒中危险因素,60.3%(554/918)有脑卒中危险因素,5.9%(54/918)既往发生过脑卒中。三组人群除在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上无明显差别外,在性别、年龄、民族及医保方面均有差异(P<0.05)。见表1。

1.3调查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医保等;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n(%)〕

(2)通过提问“您是否吸烟?;您是否被医生诊断过患有以下几种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脑卒中病史)”,了解调查对象自身存在的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其中,吸烟标准为吸烟者指每日一般吸烟≥1支,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戒烟未持续6个月;不吸烟者指不吸或偶吸但不够以上标准,或曾经吸烟但现已戒烟并持续6个月以上;心脏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房纤颤、风湿性心脏病等;脑卒中病史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并根据研究目的,将调查对象分为3个脑卒中危险因素类别——无脑卒中危险因素,有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吸烟),既往脑卒中;(3)通过提问“请判断以下5个突发症状是不是脑卒中症状?”①突发说话困难、口齿不清或理解困难,②突发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③突发无已知原因的剧烈头痛,④突发头晕、平衡失调或动作不协调,⑤突发一侧面部、肢体麻木或无力,调查对象分别对每个症状回答“是”,“否”或者“不知道/不确定”,了解其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水平;(4)通过提问“当确定有人发生脑卒中后,您该如何处理(只能选择一个)”,①立即自行送往医院,②打电话咨询医生,③立即拨打120,④打电话通知家属,⑤服药或等待、观察。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及拨打120的比例对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的知晓率为30.8%~75.4%。其中,识别水平最高的是突发一侧面部、肢体麻木或无力,而对突发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的识别能力最低。仅有15.4%(141/918)的调查对象能识别全部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除突发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外,既往脑卒中者对其他4个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能力均高于其他两组人群,但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突发无已知原因的剧烈头痛外,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对其他4个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认识水平均低于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57.2%(525/918)的调查对象在确定脑卒中后选择拨打120。其中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选择拨打120的比例最高(58.7%),而既往脑卒中者最低(50%),但三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92)。三组人群对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能识别并拨打120的比例均低于10%,且三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三组人群中能认识脑卒中警示症状及急救体系的情况〔%( n)〕

2.2三组人群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及急救意识的差异调整了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医保等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与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者相比,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对突发无已知原因的剧烈头痛及一侧面部、肢体麻木或无力的认识能力稍高,而对其他3个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认识水平偏低。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在确定有人发生脑卒中后选择拨打120及对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识别的能力稍高于无危险因素者,但对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识别并拨打120的认识水平低于无危险因素者;两组人群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及拨打120比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与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者相比,既往脑卒中者识别突发说话困难、口齿不清或理解困难,突发无已知原因的剧烈头痛,突发头晕、平衡失调或动作不协调,以及突发一侧面部、肢体麻木或无力4个症状的能力更高,对突发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的识别能力偏低。在确定有人发生脑卒中后选择拨打120及对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识别的能力低于无危险因素者,对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识别并拨打120的认识水平稍高于无危险因素者;两组人群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及拨打120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三组人群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及急救意识的差异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社区中老年人群对突发肢体无力、语言障碍及平衡失调等单个脑卒中常见症状的知晓率相对较高,而对于突发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30.8%)和无已知原因的剧烈头痛(35.9%)两个不常见症状的知晓率偏低,结果与文献报道类似〔4,5,10~12〕。Falavigna等〔11〕研究发现调查对象对脑卒中警示症状识别水平最高的是眩晕(79%)、说话困难(77.8%)和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77.6%),而对视物模糊的知晓率仅有60.8%。Ellis等〔10〕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突发视物模糊、无已知原因的剧烈头痛的识别能力相对较低。孙海欣等〔5〕的研究亦发现社区居民对突发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及剧烈头痛的识别水平低于其他3个脑卒中警示症状。此外,还发现,尽管调查对象对单个警示症状的识别程度相对较高,但对5个警示症状均能识别的比例明显降低,仅为15.4%。不到1/10的调查对象对5个卒中警示症状均能识别并拨打120,结果与国外的研究类似〔10〕。

以往调查研究大多对社区人群进行总体分析〔13〕,少有对不同脑卒中危险因素类别的人群进行比较分析〔10〕。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及既往脑卒中者属于脑卒中高危人群,脑卒中风险明显高于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者。推测脑卒中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脑卒中者,其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认知水平更高,脑卒中急救意识更强。但结果提示,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认知及脑卒中急救意识并不高于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者。研究显示,与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者相比较,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和既往脑卒中者对单个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能识别及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能识别且选择拨打急救电话的比例均明显增加,但即使比例最高的既往脑卒中者,其对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能识别的比例仍较低,仅为30.8%,对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能识别且选择拨打急救电话的比例仅为26.1%〔10〕。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存在一定差异,推测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本研究中脑卒中高危人群未接受有关脑卒中相关健康教育,因此认识水平较差,另一方面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偏小有关。

随着人群疾病谱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很多国家已将脑卒中防治的重点转向社区中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目前,早期溶栓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14〕。研究显示,缺乏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能力是脑卒中发生后治疗延迟的主要原因〔15〕,而治疗延迟则与脑卒中后严重后果包括更高的死亡率和严重的残疾密切相关〔16〕。因此,提高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识别能力及急救意识有助于减少治疗延迟并改善脑卒中预后。本研究显示,包括既往脑卒中者在内的社区中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认知水平和急救意识均亟待提高。今后的脑卒中健康教育,应以社区中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为重点对象,提高其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早期识别能力,并强调面对突发脑卒中症状选择拨打急救电话的重要性,以减少脑卒中发病后的治疗延迟。

4参考文献

1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5-6.

2王忠诚,程学铭,李世绰,等.中国六城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1(1):2-8.

3杨金升. WHO MONICA研究卒中发病的趋势〔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5(5):307.

4Reeves MJ,Rafferty AP,Aranha AA,etal.Changes in knowledge of stroke risk factors and warning signs among Michigan adults〔J〕.Cerebrovasc Dis,2008;25(5):385-91.

5孙海欣,王文志,陈胜云,等.北京市丰台区社区居民卒中相关知识水平调查〔J〕.中国卒中杂志,2010;5(8):630-4.

6Schneider AT,Pancioli AM,Khoury JC,etal.Trends in community knowledge of the warning signs and risk factors for stroke〔J〕.JAMA,2003;289(3):343-6.

7Reeves MJ,Hogan JG,Rafferty AP. Knowledge of stroke risk factors and warning signs among Michigan adults〔J〕.Neurology,2002;59(10):1547-52.

8Blades LL,Oser CS,Dietrich DW,etal.Rural community knowledge of stroke warning signs and risk factors〔J〕.Prev Chronic Dis,2005;2(2):A14.

9Pandian JD,Kalra G,Jaison A,etal.Knowledge of stroke among stroke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 in Northwest India〔J〕.Neurol India,2006;54(2):152-6.

10Ellis C,Egede LE. Stroke recognition among individuals with stroke risk factors〔J〕.Am J Med Sci,2009;337(1):5-10.

11Falavigna A,Teles AR,Vedana VM,etal.Awareness of stroke risk factors and warning signs in southern Brazil〔J〕.Arq Neuropsiquiatr,2009;67(4):1076-81.

12Yoon SS,Heller RF,Levi C,etal.Knowledge of stroke risk factors,warning symptoms,and treatment among an Australian urban population〔J〕.Stroke,2001;32(8):1926-30.

13Lundelin K,Graciani A,García-Puig J,etal.Knowledge of stroke warning symptoms and intended action in response to stroke in spain: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J〕.Cerebrovasc Dis,2012;34(2):161-8.

14Shobha N,Buchan AM,Hill MD.Canadian Alteplase for Stroke Effectiveness Study (CASES):thrombolysis at 3-4.5 hours after acute stroke onset-evidence from the Canadian Alteplase for Stroke Effectiveness Study (CASES) registry〔J〕.Cerebrovasc Dis,2011;31(3):223-8.

15Williams JE,Rosamond WD,Morris DL. Stroke symptom attribution and time to emergency department arrival:the delay in accessing stroke healthcare study〔J〕.Acad Emerg Med,2000;7(1):93-6.

16Moser DK,Kimble LP,Alberts MJ,etal.Reducing delay in seeking treatment by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strok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and stroke council〔J〕.J Cardiovasc Nurs,2007;22(4):326-43.

〔2013-12-09修回〕

(编辑安冉冉/曹梦园)

猜你喜欢

高危人群急救脑卒中
家庭医生干预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影响
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急诊科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体验式学习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知信行的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筛查依从性影响因素
上海远郊奉贤东部地区大肠癌筛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