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及其转变
2015-12-30魏书君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石家庄050000
■ 魏书君(河北省艺术研究所 石家庄 050000)
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概述
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方向发展,需要增加物资与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才能有效提高商贸流通的效率与效益,真正促进流通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指的是流通产业实现发展的手段与方法或模式,这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任保平,2012):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不仅包含了流通产业的增长模式,而且也包含了流通功能与流通观念,流通政策与手段、产业结构、流通产业发展的效益与效率以及内外贸流通一体化等内容;促进并转变流通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物质资源、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与素质,创新管理体制等方式实现;衡量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标准不仅包含流通产业于物质数量方面的提高,而且还包含受益群体、社会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
表1 浙江省2010-2013年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当前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问题
2012年8月,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到,当前我国流通产业仍偏向于粗放型管理阶段,全国网络布局、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均存在不合理、不均衡的现象,集中度不高,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也急需提升,导致效率低下,成本难以控制。而对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问题则尤为突出。
(一)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化程度偏低
流通企业连锁化程度不高,产业集中度偏低且竞争力较弱,根据2011年的调查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国内零售百强企业的零售规模较低,仅为1.66万亿元,该数值占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比重不足10.7%,而美国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60%。2010年我国零售百强的企业当中,仅有百联集团、国美以及苏宁这三家企业的销售额超出千亿美元;而国外的零售企业,例如沃尔玛的销售额早在2009年就突破了4082.14亿美元,这一数值到了2010年变成了4210亿美元。
(二)商贸流通网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当前不论我国的县乡流通组织或者是供销合作社的网络体系,都未形成较为合理、完善的流通体系,国内有关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对于水产品、肉类以及果蔬等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耗损率分别为:15%、12%以及2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中肉禽以及果蔬冷链的有效流通率达到98%与95%,由于我国的流通网络体系未完善,导致我国流通产业与国外的差距出现较大差距。
(三)缺乏高素质的流通管理人才
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贸流通业人才在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也愈发迫切。长期以来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受到轻流通、重生产观念的影响,导致流通产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加上物流业的起步与发展缓慢,导致商贸流通企业缺乏熟悉计算机、物流管理以及通讯与网络技术知识的人才(黄国雄,2010)。其次商贸物流的信息化运作,从而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流通企业未重视各种经营管理或培训工作,造成精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难以满足商贸流通业的长久顺利发展。近年来,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专业和课程,不少学生在毕业后却未从事本专业工作,导致了部分人才流失,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大多还比较年轻,需要在实际岗位上进行磨练。
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以浙江与甘肃为例
当前,随着生产方式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上劳动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都对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探讨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问题,并以浙江省与甘肃省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发现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的现存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对进一步推动国内商贸流通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
浙江省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作为经济发展的大省,其商品出口依存度比较高,属于高度外向型的制造业经济。该省进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建立外销产品的特色街区模式。浙江商贸流通企业建立外销产品的特色街区,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外地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根据城市的业态布局、特色定位确定招商引店,确保企业外销产品以供应内销需求的特色模式。政府重点引导与政策优惠扶持;形成企业、消费者各方积极参与互动的“三网”监督局面,规范市场的流通秩序。
建设外销产品连锁专卖店确保产品品牌。通过专卖店形式可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改进并提高企业的工作质量与服务水平,让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信任与忠诚度,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尽可能将不同业态的竞争优势、互补性与联系性充分发挥出来。将不同类的零售业态进行集中,相互推动各业态的共生和谐发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重视提升商贸企业的流通管理水平。浙江商贸流通业通过由外销转至内销,在进行业态的优化升级的同时,还需对其升级的措施、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更好地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还将信息网络与数字化运用到流通环节中,充分实现消费者、供应商与商贸流通企业三者之间的电子转账、订货等票证处理流程,全面推动商贸流通业的顺利发展。在此基础上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不仅满足该省的消费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流通渠道提高产品的周转速度;而且还加大货物量、减少库存量与中间环节的流通。进行流通业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为此应积极构建具体、有效的模型以确保商贸流通业态的合理发展。
根据2011-2014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0-2013年的浙江省人均GDP及居民消费水平如表1 所示。可以看出浙江省自2010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水平保持较高增速,让浙江省的商贸流通业在良好的经济大背景之下更加顺利发展。此外人均GDP不断增加,表明浙江省的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居民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形成充足的购买力,反之能够推动以批发零售为主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浙江经济的发展为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各企业在“外转内”市场背景下应当对商贸流通业态的结构进行改造升级,满足顾客对新型业态的需求,从而较快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
(二)甘肃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
我国甘肃地区从1978年全省的经济总量由64.74亿元人民币提高到2012年的5650.22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4%;商贸流通产业同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20.7亿元人民币提高到2012年的1906.52亿元人民币,同期共增加了92倍,而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4%以上。
另外甘肃省的住宿餐饮业、仓储邮电业、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行业的增加值由9.1亿(1978年)元提高到938.72亿元(2012年),平均年增长约14.62%。由此可见,甘肃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该省的经济总量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商贸流通业也逐渐改善商贸的产业结构,对协调甘肃省的社会劳动力、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增加社会岗位的就业、加快农业与工业产品的周转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浙江省与甘肃省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对商贸流通业的贡献度(%)对比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知,浙江省与甘肃省的商贸流通业均取得不断增长,主要是两地区都将不同的要素投入商贸流通业并促进其的不断发展,其中浙江省的商贸流通业中,投入的劳动与资本以及技术方面的要素较多,从而使得该省的商贸流通业逐年获得不断发展。而对于甘肃省的商贸流通业而言,其的服务水平有所弱化,而且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强;同时商贸流通业对于消费的积极促进作用与第三产业促进消费作用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由此可知,甘肃省商贸流通业的开放度仍然偏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以内向型为主。
浙江省与甘肃省商贸流通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而且从1994-2003年到2003-2012年这阶段,浙江省与甘肃省商贸流通业的增长的幅度分别平均高于36.82%与15%的速度。其次从各个要素投入的涨幅而言,技术进步、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均体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浙江省的劳动贡献与资本贡献以及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由此该省的商贸流通业增长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转型特征;而甘肃省的则表现出发展缓慢、技术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缓慢的发展特点,这与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商贸流通业的对内、对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两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中,浙江省以集约型的发展方式为主,而劳动贡献、资本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等促进因素加快了该省的商贸业发展;而甘肃省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因素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其的商贸流通发展方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对于劳动贡献、资本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商贸业的发展方面的贡献不明显。浙江省由于靠近沿海地区,使得该省的资本与技术投入、人才引进、以及受到较为先进技术等因素的不断影响,从而获得外商的投资较多,促进了该省商贸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而甘肃省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地理位置、人力获得等方面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了该省的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对于浙江省而言,其的商贸流通企业与人才不断涌入,加上新的企业不断设立,加快了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提高了商贸流通业的新机遇与高潮。而甘肃省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利用互联网或现代的技术方面受到地域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导致了甘肃省的劳动贡献与资本贡献、技术的进步等方面呈现出较为缓慢的发展趋势,最终导致了甘肃省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增长阶段。
综上分析,对于甘肃省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而言,技术与资本的驱动对于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十分必要,为此应积极采用新技术、加大流通资本的投入力度,加快该省流通业的流通效率,在提高商贸流转能力与集群化的同时,促进该省商贸流通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策略
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就是要将粗放型的商贸发展模式变成集约型,将原来的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高污染的增长方式,逐渐向低投入、高效益、少排放与低耗能的良性增长方式转变。为此应进一步提高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观念与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效发挥市场资源的调配作用;一方面不断完善欠发达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的软件与硬件环境,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还应提高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较快地形成区域的交通以及信息网络,提高商贸流转能力。
(一)进一步扩大流通资本的投入以有效提高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扩大流通资本的投入力度,同时有效提高信息化的水平与商贸流通业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按照当前商贸流通业于产业层面的驱动特点,可通过推动商贸流通业的技术装备、资本运营或组织形态等创新。一方面积极培育大型商贸集团,以便较快提高商贸流通的管理与组织能力,采用“改组”或“收购”、“兼并”等形式有效促进商贸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功能,不断扩大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真正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壮大,加快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表2 浙江省与甘肃省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对商贸流通业的贡献度(%)对比
(二)提升各流通企业的流通效率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中,不断加强国内流通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与资金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流通商贸企业的流通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制定有关商贸流通业的信息技术标准语规范,大力推广商贸流通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化并各类信息网络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企业也应有效借助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进行各种电子商务中介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由此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化水平,增强商贸企业的服务功能,真正促进商贸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加大人力与物质资本的投入力度
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急需要加大对人力与物质资本的投入,促进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根据市场调节规律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商贸企业也应完善当前流通业的科技创新、激励管理等制度建设工作;充分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当前的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流程进行合理改造,以便有效提高商贸流通业服务与管理水平。通过资本与人力的投入,完善有关商贸交易的物流配送体系;全面加快建设生产资料加工、城乡生活配送等服务体系;积极鼓励物流配送企业广泛使用配送自动化或装卸机械化系统,积极与第三方物流开展商贸合作,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商贸流通业的高效发展(明杰等,2013)。
(四)提高物流配送中心效率以促进商贸流通业的集群化水平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而言,积极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效率,有效促进商贸流通业的集群化水平,能有效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物流配送中心效率,使得商贸流通业的集群化水平得到一定提升。通过提高当前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与功能化及现代化水平,不断重视对商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运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对商贸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等进行管理(龚晓菊,2011)。降低商贸企业的物流成本以便提高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水平;通过推动欠发达地区的连锁经营由传统的商贸业逐渐向现代化的服务业方向拓展,进一步提高商贸企业的连锁率,在依靠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推进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
(五)推进商贸流通业改革并提高商贸流转能力
充分利用经济方式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加快商贸企业资产的优化或重组,促进商贸流通产业的规模化与组织化的顺利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加快对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流通业态的不断发展;加快商贸流通业由销售终端向流通环节的转变,进一步延伸商贸流通业的产业链(齐春莹等,2014)。
同时促进国内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中生产性服务转为消费性服务的方向转化,通过增加商贸流通业的技术人员并对其进行培训,进而提升商贸信息化的管理与效益水平。积极建立较为开放性的流通产业制度体系,有效扩大商贸流通的辐射范围,较快形成流通互动以及流通先导的商贸流通生产发展模式。重视商贸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加大对商贸流通业在信息流通标准化、商品销售、选配以及流通自动化的利用水平,较快地实现商贸流通领域发展方式的积极转变(任保平,2011)。
综上所述,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促进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与转变问题,就应该积极转变商贸流通企业的观念、推广并运用先进的商贸流通管理技术,切实推动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顺利较快转型。通过不断丰富商贸流通的形式与渠道,完善商贸流通业的基础建设工作,更好地保障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向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
1.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
2.黄国雄.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芮明杰,刘明宇,陈扬.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问题原因与战略思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
4.龚晓菊.贸易强国视角下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J].社会科学研究,2011(4)
5.齐春莹,齐君伶.城乡一体化视域下我国商贸流通建设环境分析[J].商业时代,2014(12)
6.任保平.建立城乡双向流通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