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2015-12-30郑兴无教授中国民航大学天津3003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生产总值协整比重

■ 郑兴无 教授 田 圆(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 30030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62.92亿元到2013年的32155.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13年增加到34174元。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渐凸显。而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与乡村收入有着很大的联系,间接地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所以研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现有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较为丰富,但结论差异较大。王德文(200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分两个阶段:1978-1989年的经济增长有利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1990-2003年则不同。王少平、欧阳志刚(2008)认为1978-1991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利于经济增长;1992-1999年这种作用由正向负转移。有关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任元明、王小华(2013)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苏雪串(2002)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在短期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降低,但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要求使然,且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研究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相对较少,郭志富、宋博等(2012)研究发现河南省从改革开放至2012年城乡收入差距演进趋势呈现“W”曲线;河南东、西、南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安乾、吕可文等(2012)认为1978年以来河南省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呈现“M”和“V”复合状变化,且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

有关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以及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研究者采用的指标、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但有关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关系的研究很少涉及,以河南省为例的实证研究则更少。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以河南省为例建立多元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变量选取、数据与统计分析

(一)变量选取

考虑到国内生产总值(GDP)没有考虑人口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可直接反映经济的真实增长水平,所以本文以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PGDP)衡量经济增长。以河南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与河南省生产总值的比值(IS)衡量产业结构,理论上而言,比值下降若是因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比较落后或是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将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些研究显示:河南第一产业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许多问题及不足。所以有理由认为目前河南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由于泰尔指数对两端收入的变动比较敏感,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主要体现两端的变化,且泰尔指数还考虑了对应的城乡人口的变化,因此选择泰尔指数(TL)度量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该值越大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计算公式:

图1 河南实际人均生产总值与第一产业比重

图2 泰尔指数

图3 城乡收入差距脉冲响应函数合成图

表1 各变量序列的ADF检验

表2 Trace统计量检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

表3 LnTL、LnPGDP、LnIS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表4 城乡收入差距的方差分解表

Y1、Y2、Y分别表示河南乡村总收入、城镇总收入和总收入,P1、P2、P分别表示河南乡村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和总人口。在不改变原始变量关系的基础上,对变量取自然对数(ln)以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可能引起的偏差并消除异方差现象。最终采用的变量为lnPGDP、lnIS和lnTL。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来源。河南省PGDP、第一产业比重、乡村、城镇总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乡村居民纯收入等数据均来自《河南统计年鉴》,其中乡村总收入是根据历年的乡村居民纯收入乘以乡村总人口得出,城镇总收入算法相同,总收入为城镇、乡村总收入之和。泰尔指数(TL)根据公式计算得出。

数据处理。人均生产总值(PGDP)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消减,因为只需反应当年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所以对城镇总收入、农村总收入分别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消减而不采用定基消减。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如图1所示,河南省实际人均生产总值逐渐增加,从1980年的279元到2012年29390元。整体上讲,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从1978年的39.8%到2012年12.73%,通过和国内第一产业比重对比发现,河南省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国内第一产业比重,这与河南是农业大省有密切关系。

如图2所示,河南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迅速下降,主要因为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短期内迅速增加了农民收入,而城市改革又滞后于农村改革,所以使得城乡收入差距降低。从1984年到1993年整体上城乡收入差距逐渐上升,一方面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效应逐渐消失,最主要因为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在2003年达到样本年份中的最高点,之后虽小幅度下降,但城乡收入差距依旧很大。此外通过对比发现河南城乡收入差距低于国内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因为河南省一直以来是农业大省,第一产业的收入相对较高,而此项收入几乎全归乡村居民拥有,另一方面,河南相较其他省份农村人口众多且河南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国内城镇化水平(2012年河南城镇化率42.4%,国内为52.6%),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河南城镇提高了城镇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

实证分析

(一)序列平稳性检验

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首先应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若不稳定某些结果将不是有效的。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之前首先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根据AIC、SC、LR等信息标准,选择使AIC、SC等最小时的滞后阶数,结果显示最优滞后阶数应选择1。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LnPGDP、LnIS、LnTL在5%显著性水平下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在1%显著性水平下均是平稳的,所以1%显著性水平下三个变量是一阶单整,记为I(1)。

(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多变量协整关系检验一般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它要求变量非平稳且同阶单整,根据平稳性检验结果,LnPGDP、LnIS、LnTL符合协整检验的要求,最优滞后阶数1。基于各时间序列生成过程的特征,选择无确定性趋势和无截距的协整方程。表2显示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结果一致,在1%显著性水平下存在1个协整方程。变量LnPGDP、LnIS、LnTL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关系如下:

LnTL=1.222517LnPGDP-0.594019 LnIS

协整方程显示,长期内人均生产总值(PGDP)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正相关,第一产业比重(IS)与城乡收入差距间呈负相关。弹性系数显示,人均生产总值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增加1.22%,第一产业比重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降低0.59%,很明显,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与之前的假设相符。人均生产总值的增加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表明河南的经济发展处于库茨涅茨倒U型曲线的左端,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在城市,农村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获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上述检验可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运用VAR模型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表3所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收入差距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一产业比重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单项格兰杰原因,人均生产总值与第一产业比重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均对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也有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这与现有研究的一些结论一致,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本文选取的指标具有合理性。

(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在VAR模型中系数只能反映局部关系,而脉冲响应函数却能全面地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分析的前提是VAR模型必须是稳定。利用AR特征多项式逆根图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单位根都在单位圆内,所以LnPGDP、LnIS、LnTL组成的VAR系统是稳定的,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如图3所示,城乡收入差距对自身一个标准差信息立即做出了0.24(最大值)的正向响应,从第一期到第二期下降平缓,从第二期开始下降非常明显,到第七期下降到0.009175,之后平稳下降,这种响应虽呈现最终趋于0的趋势但一直大于0。城乡收入差距对来自人均生产总值的扰动没有立即作出响应,即在第一期对PGDP扰动的响应为零,之后这种响应逐渐增加,在第四期上升到最大0.066298。之后逐渐下降,最后在0.024左右稳定。城乡收入差距对第一产业比重的一个标准差冲击也并无立即响应,到第二期达到负向响应最大,为-0.02292。在第二和第三期期间响应降低为零,之后正的响应逐渐增加,第五期达到最大0.056118,到第八期和第九期之间下降为0,其后负的响应略微增加,最后在-0.02左右稳定。

脉冲响应函数表明,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对来自自身和人均生产总值的标准差冲击一直产生正的响应,对第一产业比重的扰动先产生负的响应,之后产生正的响应最后稳定在较小负水平上的响应,表明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正的影响,第一产业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初期产生负的影响之后产生正的影响,从第九期开始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负的影响,这与协整检验结果一致。

方差分解。利用方差分解分析,可以进一步评价经济增长扰动、第一产业比重扰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贡献度。

如表4所示,城乡收入差距的信息对其自身的影响非常显著,在初期占自身预测误差的78.26%左右,之后其自身残差冲击对其解释力度虽然减弱,但依然维持较高的贡献度,在第四十期维持在64.79%左右,之后缓慢降低。人均生产总值的残差冲击对城乡收入差距方差的贡献度从第一期的3.86%下降到第二期的2.16%,之后平缓上升到第四十期的贡献度为12.40%左右,到80期接近于19%,说明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第一产业比重的残差冲击对城乡收入差距方差的贡献度初期为17.88%,到第二期上升到22.17%,之后逐渐下降,到第九期下降到最低点为16.20%,到第四十期这种贡献度增加到22.80%,到80期接近于31.7%,即第一产业比重冲击对城乡收入差距方差的影响逐渐上升,且明显大于经济增长冲击对城乡收入差距方差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受自身的冲击较大,同时也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冲击。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扰动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方差产生影响,第一产业比重的冲击对城乡收入差距方差的贡献度逐渐上升且高于经济增长扰动的贡献度,也说明了第一产业发展落后、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更大。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原始数据分析发现:河南近年的PGDP的增长速度大于国内,表明河南经济增长趋势滞后于国内经济增长走向“新常态”趋势,河南的经济发展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河南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但在每个时期均高于国内第一产业比重,不是因为河南的现代农业相比其他地区发展快速,主要因为河南耕种的农业面积大于其他一些地区,也说明河南产业结构还较为落后。河南的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开始到目前所呈现的曲线大致为右上方倾斜的W型和向左倾斜的倒U型的复合曲线。虽然河南的城乡收入差距目前较高,但低于国内整体的城乡收入差距。

实证部分主要分析了河南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短期关系,结果显示:长期来看,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促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反映了河南经济改革重点主要放在城市,地方政府过度关注GDP,进一步使得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导致乡村发展落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但随着国家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视,农村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虽然河南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但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的下降也显示了农村的逐渐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过高的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抑制经济增长,可能主要表现为:河南农村人口比例较高,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福利(医疗、养老等)不能有效保障,抑制了农村居民需求,偌大的农村市场较为低迷。另一方面一定水平的城乡收入差距会促进经济增长。而短期来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有可能将城乡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限度内,而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从长期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协整关系,且二者间为负相关,产业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因为河南的第一产业发展比较落后,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但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缓慢降低也说明在国家倡导城乡统筹发展下,河南的农村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从短期来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同协整结果相一致,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度高于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度。

所以一方面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金融、保险等改革,使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应通过科学的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精细化和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道路;从而真正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1.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能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吗?[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4)

2.王少平,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2008(2)

3.任元明,王小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推进与城乡收入差距论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4(2)

4.苏雪串.产业结构升级与居民收入分配[J].商业研究,2002(11)

5.郭志富,宋博,张竟竟.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6.安乾,吕可文,李小建.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演变及空间格局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7.杨建.积极推进河南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J].学习论坛,2005(10)

猜你喜欢

生产总值协整比重
2020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2019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什么将取代国内生产总值?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本地生产总值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
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
中国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协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