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商业集聚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2015-12-30副教授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长沙410004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洞口县商业建设

■ 范 征 副教授(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长沙 410004)

商业集聚是一种伴随着城市的产生而出现的普遍经济现象。国外对商业集聚的研究己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中国外学者对商业集聚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多年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成果。但是,总的看来,国内外对于商业集聚的研究局限于理念性及描述性,实证性的研究也都集中在对城市商业街、购物中心等商业集聚的研究,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商业集聚研究,无论从理论和实证都很少。因此,对某一区域的商业集聚的研究具有较高价值。

商业集聚理论

(一)商业集聚定义

目前国内外对商业集聚的概念并没有统一而明确的提法。日本学者对商业集聚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多年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成果。其中,国松久弥(1970)认为,零售商业的集聚是指独立的零售经营者在一定地域的集中,木地节郎(1975)认为,商业集聚简单的说就是指一定地域中店铺的集中。在一定地域中集中数量众多的店铺,而且不同业态的店铺集中度很高。铃木安昭(1982)认为,商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区域零售功能的集中,并从周边汇集消费者购物的场所。石原武政(2000)认为,商业集聚是指若干商业者集中于某个区域的状况,是那些以顾客相关购买商品为中心,而经营品种又稍有扩展的专业店的集合,商业街和购物中心就是商业集聚的代表。这是商业集聚在国际上是比较权威的概念界定。

在欧美国家,Ingene(1984)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区别于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商业集聚是一系列零售店铺在地理上的集中,也叫零售集聚。

在国内,对商业集聚概念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唐建民(2005)认为,商业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利益密切关联的多种商业经济主体、多种功能商业活动以及多种商业经济关系的集聚,简单的说,它是一个基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链分工的利益相关者聚集体,它们是一种贴近竞争者的竞合关系,其存在形态包括常见的商业街、购物中心等;蒋三庚(2005)认为,所谓的商业集聚是指大量相互关联密切的商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一定区域内商业网点密度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商业经营场所;王艳红、方淑芬(2007)认为商业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大量独立自主又利益相关的商业企业(组织)在空间上的有序集聚,多种商业企业(组织)、多种功能商业活动以及多种商业经济关系的集合。

(二)商业集聚的表现形式

按照商业集聚的覆盖范围,由大至小可以分为城市商业集聚、区域商业集聚和社区商业集聚。其中,城市商业集群,也称城市商务中心区(CBD)的商业集聚,是综合性的商业企业集聚地;区域性商业集聚指在城市某个行政区中形成的,以本辖区内居民为主要目标客户,满足其购物、休闲需要的商业集聚;社区商业集聚是以某个社区居民为主要目标客户,存在于某个社区中的商业集聚。

按照商业集聚内商业企业经营类型可分为批发业商业集聚和零售业商业集聚。按照集聚区成因又可分为内生型商业集聚和外生型商业集聚,其中,内生型商业集聚指在古代商业街、商业中心等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商业集聚形式;外生型商业集聚是指以政府规划为主导形成的商业集聚形式。本文研究的对象即为区域性的外生商业集聚。

(三)商业集聚的竞争

内部竞争。当前对于商业集聚竞争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集聚内部的竞争。商业集聚的内部竞争是影响商业集聚所表现出的外部竞争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商业集聚竞争问题的核心。要提升商业集聚的竞争力,必须从商业集聚内部竞争入手,极力发挥其正向促进作用。商业集聚内部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商业集聚内部的同类型企业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达到产品和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的提升,甚至整个业态的优化升级。第二,商业集聚能够降低其信息获取成本,促进信息协调与沟通机制的建立。第三,商业集聚能够激励集聚区内软环境的建设,解决准公共物品“搭便车”现象。第四,商业集聚在通过区域内部协作共享而获得巨大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外部经济性现象。

表1 经济发展影响子系统表

表2 人口因素影响子系统表

外部竞争。商业集聚外部竞争也称为空间竞争,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商业集聚能够提升整体商业区位品牌效应,以吸引广域的消费者前来消费。第二,由于商业集聚能够整合不同的业种和业态,因此不仅能够吸引广域的顾客资源,而且降低顾客购物成本。第三,商业集聚能够提高对优秀商业企业和专业管理人才的吸引力。第四,商业集聚能够促使政府提供更大的相关政策倾向性和扶持力度。

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 30 多年,湖南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经济总量突破2.2万亿,财政总收入达 3000多亿,人均 GDP达3.3万元,城镇化率达到46.65%,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三量齐升”。从工业来看,2012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9140亿元,形成了机械制造、食品、石化、轻工、有色、建材、冶金、电子信息8 大千亿产业,工程机械、电工电器2个千亿子产业。全省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为20.2%。从交通运输来看,京广高铁已经建成通车,连接湖南东部发达地区四个市州,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基本完成,具备开启动车组的条件,衡茶吉铁路即将通车,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湖南的铁路运输体系。从多层次城市群发展来看,逐渐形成了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主,邵阳东部城市群、郴州大十字城镇群、衡阳西南云大经济圈、怀化鹤中洪芷经济圈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市群共同发展的格局。

但是从总体来看,湖南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表现在:新型城镇化滞后于新型工业化,经济学界通常用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来衡量两者是否协调,这一比值的合理区间是1.4-2.5。经过测算,2003-2012年,湖南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分别是1.05、1.10、1.10、1.09、1.10、1.09、1.16、1.10、1.09、1.12,近十年总体上在1.1左右,尚未达到合理区间的下限。2012年,全省 14个市州中城镇化率超过平均水平的只有长沙、湘潭、株洲、岳阳、衡阳5个市,其他9个市州城镇化率都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邵阳市和湘西州城镇化率分别只有36.06%和 37.60%,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

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全省绝大部分县城没有燃气管道,能源压力始终不减,众多小城镇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城镇人居环境不理想,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城市拥堵现象频发,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存在困难、受歧视、不公平,城市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突出,外来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不健全,众多外来人口没有实现真正城镇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半城镇化”。

表3 地域文化影响子系统表

表4 交通状况影响子系统表

表5 环境影响子系统表

湖南商业集聚现状

商业集聚现象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现象,从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它是在世界各国产业专业化分工的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商业集聚是指若干商业者集中于某一区域的现象。湖南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泛珠三角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商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基础。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剔除物价影响,实际增长21.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2896.73亿元,增长19.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2017.02亿元,增长19.3%。从总体上看,湖南省商业发展有着非常强劲的势头,但湖南省商业发展也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态势,以长株潭城市群和“3+5”城市群为代表的湘东商业发展比较繁荣,而湘西的商业发展则相对滞后。

湖南省商业集聚的空间布局呈现出湘东-湘中-湘西的错层分布态势,湘东以长株潭和“3+5”城市群为代表的商业集聚开始加剧,商业活动向中心城市、中心城区聚集,湘中地区的商业活动空间集聚不明显,互相商业联系缺乏,而湘西地区商业活动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的发展陷阱,商业始终在一种较低的水平上发展。

对于长株潭和“3+5”城市群而言,这些地区正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商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也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多是湖南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关键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发展商业基础深厚,商业的发展在区域崛起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对于大湘西地区来说,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商业发展水平本身也相对较弱,根据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规模与结构决定交换规模与结构的原理,这些地区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的商品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表6 政府政策影响子系统表

表7 洞口县2010-2012年经济发展指标表

对于湘中和湘南地区而言,这些地区本身的商业发展相互独立,湘中地区主要是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而湘南地区则更多来自于“3+5”城市群和广东经济区的共同影响,并不说明商业的发展完全独立。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商业集聚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运用熵值法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商业集聚发展指标体系,分为“目标体系-子系统-类别指标层-具体指标层”四个层面,目标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商业集聚发展指标体系,子系统体系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度、人口因素影响度、地域文化影响度、交通状况影响度、环境影响、政府政策影响这六个子系统指标层以及具体指标的正、逆向指标设计,如表1-表6所示。

洞口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商业整体现状

洞口县属于湖南邵阳市,地处东径110。8`-111。57`,北纬26。51`-27。22`,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全县面积2199.38平方公里,管辖22个乡、镇,洞口地广物丰,资源富饶,矿产、水能、矿产、森林资源尤为突出,2008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819435人,以汉族为主,有瑶、苗、回等15个少数民族,全年GDP达到59.77亿元。洞口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44.0∶20.5∶35.5调整到2010年的39.5∶30.8∶29.7,2011年的40.7∶32.5∶26.8,2012年的39∶33.3∶27.7。全县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坚持“工业强县,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动摇,按照“立足优势、依托资源、搭建平台、承接产业”的工业发展思路,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不断壮大。五年完成工业投资11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1倍;新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5个。基本形成了食品加工、矿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竹木加工、电子加工六大工业主导产业。特别在服务行业,洞口县超市、连锁店发展迅速,商贸网络不断健全,传统服务业档次明显提升。雪峰建材城二期、新时代商业广场、裕峰国际大酒店等一批龙头项目开始建设。在经开区、洞口大道东段、新行政中心等区域新建3个集贸市场。同时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巩固扩大“万村千乡”建设成果,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繁荣农村市场。大力发展乡镇、村两级连锁超市,建立农资连锁加盟网点50家。通过日用消费品、农资配送、农产品流通及废旧物资回收,带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

洞口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商业集聚分析

(一)经济发展影响

洞口县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6.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0.76亿元,是“十五”末的1.96倍,年均增长14.45%(按现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838元增加到2010年的9500元,是“十五”末的1.96倍,年均增长14.45%;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1.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37亿元,是“十五”末的2.23倍,年均增长17.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20.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7.14亿元,是“十五”末的3.3倍,年均增长27.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0.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56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8.2%,如表7所示。

2012年洞口县纳入市重点项目13个,年度计划投资13.4亿元,完成投资14.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共66个,年度计划总投资28.6亿元。已在建项目64个,占项目总数的97%;完成投资28.2亿元,为年计划的98.6%。洞口县的经济发展对洞口县的商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

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整个县重点建设建材、果品、小商品和日用品加工及交易市场、汽车配件和维修市场、装饰装潢材料市场。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继续发展连锁、物流、电子商务、信息、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体系。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年内启动洞口休闲度假旅游区、蔡锷故里宗祠文化旅游区、雪峰抗战文化旅游区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期工作,加强与周边旅游区的合作,融入“张家界-山-桂林”的旅游圈,打造以“一塔双洲”为主体的古典园林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线;以蔡锷公馆为主体的名人文化旅游线;以曾八支祠建筑为主体的宗祠文化旅游线等旅游线路。重点抓好回龙洲森林公园、雪峰山抗战遗址纪念园、伏龙洲民俗风情园、观音阁、龙眼洞、高沙文史博物馆等旅游项目的配套设施完善。

(二)人口因素影响

商业的发展需要商业人才来支撑,在洞口县,全县拥有普通中学55所,其中县镇28所,农村27所,2014年普通高中招生5117人,初中招生10186人,高中在校学生13675人,中等职业学校7所,招生2695人,在校学生7445人,培训学生3525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完成行政配电网改造工程18个村,总投资1240万元;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6所,总投资980万元;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3所,总投资620万元;所有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100%完成目标任务;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1个;新建农村沼气池1290口,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建设农家书屋173家;新增通电话自然村4个。这为洞口县商业集聚提供了人力和财力保障。

(三)地域文化影响

洞口县城以打造山水园林洲城为目标,重点推进洞口大道二期工程,完成青年桥至工业园沿江风光带工程,洞口镇政府机关整体搬迁,开工建设水厂至洞口二桥防洪堤及沿江风光带,加快推进行政中心整体搬迁工程,开工建设县老干活动中心,启动伏龙洲民俗风情园开发,启动火车站站前广场和三桥、四桥建设、洞口大道西段路网工程等项目,同时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完成高沙镇商业步行街和古商城修复改造、山门镇蔡锷东路沿线开发、石江镇中山路、竹市镇和平路、黄桥镇尧王影视城、毓兰镇桥头小区、溪瑶族乡民族风情街、花园镇黄金小区等一批小城镇开发项目。全县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完善垃圾桶、垃圾中转站、停车场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对乱贴、乱扔、乱摆等“三乱”行为的治理整顿力度,加强出租车营运管理。突出抓好小街小巷、机关院落、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的环境治理。

(四)交通状况影响

洞新高速即将竣工,江万公路、洞高公路改造即将完工,成功争取怀邵衡铁路过境并设站。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853.9万元,改建农村公路76.4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290口,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2014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县民用车辆拥有量为14865辆,其中民用汽车拥有量7586辆。全县2012年各种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5078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5%;旅客周转量133806万人公里,增长30 %;客货换算周转量64066万吨公里,增长29.7%。固定资产投资增势继续强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2012年完成全部固定资产投资87.03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其中城镇投资70.67亿元,增长25%;农村投资3.1亿元,增长51.3%,极大的推动了洞口县,商业集聚的发展。

(五)环境影响

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均需要我们在发展进程中注意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并改善环境。县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年造林面积4.4千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8.73 %。已新批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面积24690公顷。全县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县城及建制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5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超过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努力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为洞口县的产业集聚提供优良的生活条件。

(六)政府政策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洞口县政府治理方面仍然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在传统体制的影响下,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影响了政治、社会和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造成政府的高度集权、机构膨胀和人员臃肿。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逐步补充和完善城区内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文化服务设施、教育科研设施、商贸物流设施和集中公园绿地等。建设依法行政、风清气正的政府。认真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程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坚持在县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贯彻落实县委各项部署和决定。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县委县政府督查室配合,定期督促检查各相关部门政策执行情况,充分确保政府治理效果,为洞口县商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结论及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集聚有助于集聚区内商家集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降低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搜索成本,使消费者实现购物成本最小化,当今城市化建设日益加剧,商业集聚能推动小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能更好地满足城镇消费者出行购物时多目标的要求,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集聚区内的商品也容易形成品牌效应,使集聚区内的商家能够集中广告宣传,减少单个商家的广告费用,有利于实现商家利润最大化。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利用商业集聚理论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商业街、商务中心等的建设,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将是十分迫切的任务。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崛起的地区,对商业集聚的需求变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针对湖南区域商业发展的特点提出如下建议:

做好政策和保障工作,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定配套措施,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商贸物流作为经济基础和先导性作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机制、完善市场监管公共服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等措施规范市场流通秩序,营造和维护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在减免税收、规范行政管理和降低商贸物流企业成本等方而做够、做足功课,为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根据各地方的经济规模、产业特色、以企业、商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商贸物流业发展,带动餐饮业、旅店业、房地产业、车市场、文教卫生事业和城市建设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速度。

扩大资金投入渠道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调动地方企业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采取多渠道资金对服务业的发展,有重点的解决县域物流、商贸、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总量偏小、竞争力弱、体制改革滞后等问题,引导多渠道资金对服务业的投入,为商业集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立足优势,面向市场,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配套建设,对影响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应重点建设。

加快推进商业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信息是交易、物流、配送、供应链、结算、交易环境、再生资源回收的重要载体,通过商业网络化建设,不断扩大商业连锁经营网点覆盖面,提高统一配送率和城镇物流效率,不断提升城镇连锁店经营管理水平,合理布局,方便城镇群众生产生活。

做好人才保障工作,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因此,应该切实做好商贸流通业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一是人才引进。通过切实解决农村的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引进和留住专业人才。特别是那些从本地考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有浓浓的家乡情结,也有建设家乡的热情,如果解决了后顾之忧,并且有合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能够让他们回到家乡建功立业的;二是要与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发挥各自领域优势,培养一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专门人才;三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人才队伍。

1.王瑛,汪凯茜.我国商贸物流业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4)

2.尹德洪.商业集聚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11(2)

3.武亮.商业集聚吸引力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广东商学院硕士论文,2012

4.王先庆,武亮.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模式与结构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1(11)

5.王小双.湖南新型城镇化SW 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湘论坛,2014(1)

6.谢昭毅.长沙市两型小城镇建设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猜你喜欢

洞口县商业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艺术天地yishutiandi
商业前沿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What Will Robots be able to do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