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进程、地缘优势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异质性
2015-12-30宋泽楠博士广西财经学院南宁530003
■ 宋泽楠 博士(广西财经学院 南宁 530003)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性快速发展,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大致形成了以下四方面的文献:通过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来识别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立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实力来识别企业国际化运营的优势体系;立足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来识别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从国家整体层面分析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国内因素。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有文献在研究视角的选取和研究内容的覆盖上并未呈现出均衡发展和全面推进的平衡态势:一是过分关注并长期停留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分析和投资动机识别,而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影响机制缺乏应有的细致研究与本土化解释;二是在为数不多的母国影响因素研究中,主要停留在国家层面,很少从省级区域经济体这一维度来细致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异质性。
鉴于此,本文试图利用省级区域经济体所提供的研究样本和有效信息,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异质性,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推演主要围绕各省的市场化进程、对外经济合作的区域潜质和对外贸易三方面展开。。
理论分析与假设推演
(一)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是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对资源配置作用持续增大,经济对市场机制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和增强,市场机制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陈宗胜,199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走上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然而由于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法治化水平上并不平衡,市场化进程差异明显存在,明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徐虹,2012)。就对外直接投资而言,市场化进程的作用主要有:
首先,企业创新和进步的力量,来自市场中各类产业间的激烈竞争。本地企业的活跃竞争还会对其他关键要素形成正面效应,从而使它们逐渐磨炼出对外界市场的渗透力(波特,2012)。市场化程度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企业运营外部游戏规则的差异,即市场竞争法则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发挥作为企业筛选机制的作用(Peng,2002)。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企业往往不得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和能力累积,始终将如何积累竞争性资源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Tan and Meyer,2010),企业生存与成长的基本方式是在相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以公平的方式参与并赢得竞争(Peng et al.,2008)。这显然有助于企业不断累积和培育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内核的特定优势。与此相反,在市场化进程缓慢的区域,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以市场为主导的企业竞争手段并不是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性途径,社会经济发展还提供了某些获取资源和培育能力的特殊途径(宋泽楠,2015),不少企业也会选择性地培育一些非市场化的资源与能力,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运营效率不高,整体竞争实力薄弱。
其次,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也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增进外生技术外溢效率。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企业在以ODI的形式进行主动国际化之前,往往会经历一个被动的国际化过程,即由于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大量流入和大批外资企业在境内投资设厂,国内企业不得不参与国内环境下的“全球竞争”。对国内企业而言,这一过程提供了获取技术外溢的绝佳机会。然而,FDI的技术溢出存在相应的门槛条件,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东道国须具备基本的市场制度(申朴、刘康兵,2012)。既有研究表明,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制度不完善对FDI的溢出机制存在严重钳制(蒋殿春、张宇,2008),而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国内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改进能够有效地促进FDI技术溢出的效率。由此得出第一个假设: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则该省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越大。
表1 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N=201)
表2 回归结果
(二)对外经济合作的区位条件
空间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是微观层次上的市场接近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微观经济主体追逐市场接近性优势的自发行为产生了经济活动和生产行为的聚集力(安虎森、蒋涛,2006)。较小的空间距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是接近性优势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较小空间距离所形成的地缘优势实质上就是一种接近性优势,能够对经济活动和生产行为的聚集产生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
中国疆域辽阔,比邻多个国家,沿边沿海的省级区域经济体较多,具备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天然优势。目前,较为成熟的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有两岸四地组成的大中国经济区、亚太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较为成熟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有三个:一是西南地区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次区域经济合作;二是上海合作组织;三是东北地区的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于立新、王佳佳,2003)。这些区域经济合作较为显著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区域内贸易与投资。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在程度上不断加深,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规模不断加大,那些毗邻周边国家或者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沿边沿海省级区域经济体在开展对外区域经济合作上具有了越来越明显的优势。以云南和广西为例,它们毗邻多个东盟国家,同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山水相连,是自贸区的地理中心和核心区域。而且,由于地理区位相似,它们同东盟国家构建、传承文化的自然、社会内驱动力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彼此的文化距离也相对较小。较小的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形成叠加效应,使得云桂两地的企业在投资东盟各国时具备了地缘优势,这对于国际化初始阶段的企业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由此得出第二个假设:具有对外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能够显著促进该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三)对外贸易规模
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包括投资方式和投资距离两个向度的循序渐进。在投资距离上,企业往往遵循由近及远的渐进原则;在投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也会遵循资源投入强度和控制力度由弱到强,即由间接出口,委托海外独家代理,直接出口,最后到直接投资的演化过程。
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对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内在的时序关联和内生的逻辑关联。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和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由于企业垄断着新产品的生成技术,企业倾向于在国内生产,然后在以对外贸易的方式出口到境外市场;在产品成熟阶段,由于技术的扩散和竞争者的加入,成本因素变得重要,对外直接投资比产品出口更为有利,因而企业倾向于到境外需求类型相似的地区投资设厂;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技术因素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竞争的基础变成了价格竞争,因而企业开始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转向低收入、低成本国家,并通过贸易将产品返销到母国或其他境外市场。
从社会关系网络理论来看,国际产业市场是企业间相互联系的关系网络,企业国际化就是一国企业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发展企业网络关系的过程(Johanson &Vahlne,1990)。这一网络关系涉及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企业与政府以及企业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等多种关联。通过这些网络关系,企业不仅易于获取国际化信息、资源、经验知识学习与机会,而且也能降低国际化的风险与成本(龙云安,2013)。应该说,一个企业对外贸易的规模越大,则其通过供应商或者客户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机会也越多,积累的境外企业网络关系也越多,同境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程度也越高,从而也就更容易国际化。由此得出第三个假设:省级区域经济体对外贸易规模越大,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也越大。
样本、变量与实证模型
(一)样本说明
考虑到西藏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非常小并存在较为严重的数据缺失,香港、澳门、台湾同内陆其他省份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本文剔除了这4个省级区域经济体,并将新疆建设兵团的对外直接投资合并至新疆。由于目前能够查询到的各省对外直接投资的最早数据是2003年,研究样本始于2003年,止于2009年,共计7年,由此形成一个包括30个截面个体和7个年份的短面板。
(二)变量选择
市场化进程:市场化进程的测度选用樊纲、王小鲁等构建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从指标体系设计和指数合成方法上看,该指标体系是目前国内同类研究中最完善的(康继军等,2009)。
对外经济合作的区位条件:对外经济合作的区位条件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比邻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港澳台地区)的省级区域经济体,在开展对外经济活动中由于同投资目的地间的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均较小所具备的天然优势,二是指沿海地区的省级区域经济体在开展对外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优势。该变量为虚拟变量,所有比邻他国或者沿海的省级区域经济体取值为1,其他省份取值为0。
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规模的测度直接选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单位为亿美元。
此外,本文将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关键控制变量,并选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值。在具体的实证分析过程中,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使时间序列趋势线性化,从而有助于消除异方差现象,对上述变量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对外贸易规模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三)模型设定
本文模型的基本结构如下:
OFDIit为第t年第i个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α为常数项,Varit为解释变量向量,包括第i个省级区域经济体在第t年的市场化进程、是否具有发展区域性对外经济合作和自发推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区域潜质以及对外贸易规模等。Conit为控制变量向量,主要包括第i个省级区域经济体在第t年国民生产总值。εit为扰动项。
实证分析与讨论
(一)实证过程与方法
在面板模型建立的具体过程中,经过检验,所有三个模型都选择混合回归模型,均使用“OLS+聚类稳健标准差”的估计方法,各变量以及模型整体的VIF值均远小于10,所有三个变量的变量均通过了Wooldridge检验,表明并不存在截面自相关。鉴于样本的时间跨度较小,因此序列自相关的问题在三个模型中应该不是非常严重。此外,持续性较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近几年才出现,各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还不可能成为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所有三个模型应该都不具有非常严重的内生性问题。
(二)实证结果与讨论
从表1来看,除极个别变量外,大多数变量间均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初步判断,市场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外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同预期符号一致,对外贸易规模同预期符号不一致。
表2为模型回归的具体结果。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同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正相关,即在全国范围内,一个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则该省当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度流量也越多。东部地区子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正相关,即在我国东部地区,一个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则该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度流量也越多。中西部地区子样本回归结果与之相同,假设1在三个模型都得到验证。
关于对外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同各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正相关,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对外经济合作地缘优势能够显著促进该省的对外直接投资。中西部地区子样本回归结果与之相同。东部地区子样本回归表明,对外经济合作地缘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其未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关于对外贸易的影响,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同各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负相关,即在全国范围内,一个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对外贸易规模越大,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度流量就越小,这一结果同假设3正好相反。东部地区子样本回归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其未能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中西部地区子样本回归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各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负相关,即在中国中西部地区,一个省级区域经济体的对外贸易规模越大,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度流量就越小,这一结果同假设3也正好相反。假设3不仅无法得到验证,并且在全样本和中西部地区子样本中还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表明在样本年份内,中国各省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并未呈现出拉动的发展态势。
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出了三个结论:市场化进程是影响各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对外合作经济合作区位优势能够显著促进省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从整体层面来看,省域经济体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还未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内生演进关系。这三方面的结论也形成了相应的启示:
首先,政府需要在渐进性的改革程式中处理好干预市场和自由竞争平衡关系,继续推进本地市场化改革,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为企业筛选机制的作用,逐渐减少直接为部分企业提供某些获取资源和培育能力的特殊途径,强化引导这些企业立足自身能力框架对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要素禀赋和其它类型的国家特定优势进行内部化和利用,整合形成企业特定优势,从而不仅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企业始终恪守累积和培育竞争性资源的发展路径和公平竞争的生存之道,而且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其次,企业需要恪守积累竞争性资源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式,在国内市场不断培育竞争优势,逐步减少企业国际化运营所遭遇的“战略缺口”,并基于自身的能力体系和全球市场形势对国家的“走出去”战略做出恰当微观反应,对自身的国际化方式进行准确抉择,避免过于盲从地“走出去”和过于突兀地打破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所应有的自然时序和内生关联,从而使“走出去”战略越来越成为基于企业资源结构、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微观利益的内驱行为和自然响应。
最后,政府在广泛的空间内进行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空间决策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现实必要性。一方面,以构建跨境自由贸易区的对外开放形式既推动国内改革开放,也更为系统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增强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凝聚力和市场接近效应,从而促使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享有更为庞大的区域性内部资源市场,逐步实现区域生产一体化;另一方面,以对外直接投资引领区域经济合作,维系区域性和平与稳定,服务于中央新近提出的“周边外交”战略和“一路一带”蓝图,满足内生于国家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利益边疆拓展,并为中国和平崛起奠定最为扎实的区域稳定基础。
1.安虎森,蒋涛.块状世界的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点评[J].南开经济研究,2006(10)
2.陈宗胜,陈胜.中国农业市场化程度测度[J].经济学家,1999(3)
3.蒋殿春,张宇.经济转型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8(7)
4.康继军,王卫,傅蕴英.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09(5)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中信出版社,2012
6.申朴,刘康兵.FDI流入、市场化进程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J].亚太经济,2012(3)
7.宋泽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母国影响机制研究[J].商业及国际研究,2015(3)
8.龙云安.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非市场因素影响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3(7)
9.徐虹.市场化进程、产权配置与上市公司资产剥离业绩— 基于同属管辖交易视角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3)
10.于立新,王佳佳.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模式选择[J].财贸经济,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