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职不能异化为身份标识
2015-12-30岳乾
岳乾
近年来,主持人、明星等名人跳槽去高校任教的现象已不鲜见,中国传媒大学更是成为李咏、崔永元等央视名嘴们离职后的首选。从主持人转换成教师,他们的新工作干得怎么样?调查发现,两人在校也未开设固定课程。名人高校任职被指成花瓶。(1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这一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主持人、明星转职教师者,也不仅仅存在于其他行业从业者转职教师者,即便是原本身为教师者,不上课、不教学的情况也不鲜见。可以说,现实中教师有逐渐异化为身份标识的趋势。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被人视为老师,无疑是一件很显身份的事。即便近年来由于某些原因,教师一职遭遇了道德滑坡,面临着信任危机,但教师一职所带来的身份感实际上并没有遭遇太大的冲击。几天前,一份职业幸福度调查报告显示,教师一职的从业幸福指数在几年来一直位居前列,这既反映出教师本身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也反映出社会对于教师一职的尊重程度。
但教师担负的使命无疑是相当深刻而重要的,传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虽在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但其核心价值与精神始终如一,其基本方式也没有太大的改变。作为教师,仍然必须以文明与价值的传递延续为其使命,必须为学生传授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课与教学仍然应该是身为教师的本职要务。这是教师一职的职业伦理。若教师不教学、不上课,显然有悖此职业伦理。
名人转职教师本来可以成为好事,名人往往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在他们自己的行业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资源,对本职工作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对实际业务的熟悉程度更是书斋里的专家学者所不能比拟的,他们本来可以将其转化为教学中的优势与课堂上的特点。而且,名人从教或许因其没有经过专业教学活动的训练,反而具有更多元与开放的形式,可以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现实与新奇的教学体验。但是,如果名人由从教沦为花瓶,教师职业异化为身份标识,上述优势与特点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名人从教不教学,资深教授不上课既有其现实原因,也有其制度成因,相比上课、教学活动,其他的事务或许更能带来丰厚的收益,更能实现职级的晋升。尤其对于名人而言,利用其知名度校外捞金相当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占着教师的身份,干着其他的业务,何乐而不为。同时,校方之所以吸纳名人从教,往往也是看中了名人的知名度能提升学校的名气,至于他们上不上课,校方恐怕并不是很在意。
所以,让名人教师上课、资深教授回归课堂,让教师一职回归其本质,不仅要通过彰显教师职业伦理使上课成为一种荣耀与伦理需要,也要通过制度的调整与约束,使上课、教学有利可图,成为制度管理下的必然。如此,名人从教的积极意义方有可能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