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之我见

2015-12-29马学智

群文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族文化

马学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民族地区必须深入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加快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下面,就以青海省为例,就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谈几点认识。

一、民族地区及文化体制改革现状

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山区和牧区,多居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辽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这里人烟稀疏、地理条件恶劣、经济落后、文化产业滞后。主要包括青海、新疆、内蒙、宁夏、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独特的地域特色、丰厚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也是民族地区在全国文化产业版图中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基础。青海省发展文化产业正式起步于2003年,起步虽晚,但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花儿”演唱、藏戏、昆仑玉、热贡艺术、藏族织毯、民族服饰、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等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近十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发展青海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新方法、新模式,因地制宜,大胆实践,狠抓民族文化品牌的塑造、文化旅游精品剧目的生产、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培训和文化“走出去”工程,初步形成了工艺美术、文化旅游重点推进,艺术品业、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等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青海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8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4个、示范户9个,青海省三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4人,二级以上民间工艺师87人。2007年省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来,先后投入扶持资金近5000万元,对青海文化产业大厦改造、《秘境青海》、《雪白的鸽子》文化旅游剧目创作演出以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重点扶持,对全省热贡艺术、堆绣、石雕、剪纸、石艺等示范性强、市场潜力大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从源头上有力地支持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加快了该省文化产业多业态、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步伐。

二、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

现阶段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体现了以下几个特殊性:一是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整体规模偏小,GDP贡献率整体偏低。青海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1.1%。二是市场机制初步形成,但总体上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三是文化资源有所开发,但深度开发仍然不够,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四是文化市场有所发展,但整体上仍然发育不足,表现在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在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方面,不仅规模小,而且比较分散。随着改革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的文化市场主体的涌现,文化市场建设滞后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整体上处于起步、培育和探索的初级阶段。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从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实际出发,正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才能科学把握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合理地找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路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三、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民族地区相对滞后的文化体制改革越来越成为束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这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特别是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压抑,文化人才大量流失,文化原创能力降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受到削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制约着文化发展的障碍随处可见。概括说来,制约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弊端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缓慢 受经济总量偏小的影响,民族地区目前的人均收入刚超过1000美元,处于全国的中下等水平。广大的群众还未实现小康的生活水平,他们的收入主要用在了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上,因此很少有钱来进行文化产品的消费。物质条件的落后决定了精神消费的水平,这是制约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和阻力。

(二)文化管理体制滞后 政府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实行国家统包统管为主的文化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抑制了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文化事业发展缺乏活力。在管理上,政府没有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做区分,文化事业单位没有转为企业,而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模式和机制办事,政企不分,缺乏效率,只讲投入,不讲效益,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政府对文化事业实行统包统筹,集政、事、企为一体,造成政事、政企不分、管办不分,使得一些文化主管部门成为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这些文化单位的领导者既是政府的公务员,享受公务员的待遇,又具有国有事业性质,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还是企业的主管,享受着企业的工资、奖金、福利,这些既得利益使得他们缺乏改革的动力。

(三)文化市场发育滞后 在观念上,人们还没有把文化生产力看作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营性的文化产业认识模糊,特别是对文化市场存在顾虑。群众对盈利性的文化产品不愿去消费,造成文化市场不能充分发展。加上文化商品的内容老化,流通渠道不畅,限制了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政府领导在机制上缺乏市场意识,没有建立起包括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实践中没有充分开发把经济效益当作文化产业的重要目标,结果造成了文化市场发育的不健全,文化产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四)缺乏完善的文化管理法规 目前我们还未从立法上落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造成文化管理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十分突出。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行政审批和行政命令的手段来管理文化工作,文化管理部门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法制意识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一些重大的产业及活动可能因为领导一时的失误而造成重大的浪费和损失。政府换届或新的领导上来很可能会改变文化政策而影响了文化建设的连贯性。

(五)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比较困难,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欠佳,加上政府缺乏前瞻性的文化体制改革,未形成健全的文化企业。加上投融资渠道单一,主要由政府投资,民间和社会资本被排斥在外,限制了文化企业的繁荣发展。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偏小,特别是对于社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不足,结果使得公益性的文化设施长年陈旧,在全省范围内缺少一些标志性和综合性的文化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

(六)文化人才流失严重 民族地区过去在文化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得大奖,但有不少是聘用了省外的文艺人才和专家。由于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的影响,文化事业单位的工资待遇偏低,加上整个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实行,文化事业单位的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当,使一些优秀的文艺人才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步被内陆、沿海先进省市所吸引和挖掘,结果造成了民族地区文艺人才不同程度的流失,给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循环性的困难。

四、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

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培育市场主体、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完善市场体系。

(一)在培育市场主体上求突破 培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城区,要积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形成更多有活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成为推动各门类产业发展、活跃文化市场的生力军。同时要通过降低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鼓励社会资本以各种灵活的形式进入文化产业,形成各类文化企业多方投入、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在农村牧区,扶持和引导各民族的民间文化传人创立文化产业示范户,以他们独有的技艺绝活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引导和支持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乡镇作为各类文化产品生产的“专业村镇”走向市场,带动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

(二)在推进产业集聚上求突破 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使分散的资源集约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整合文化资源,一是以资产或产权为纽带,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壁垒和行业垄断,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形成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使之成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这几年,青海省积极整合文化资源,按照“一企一制、成熟一个、改制一个”的原则,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了公司制改造,着力在新闻出版、演艺等行业培育一批大型产业集团。青海省文化艺术服务公司改为公司制民营企业;青海工艺美术厂、青海人民剧院、青海省文化厅招待所改为国有控股、职工参股的有限公司;青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省文物商店改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省杂技团合并,组建了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青海省京剧团、省话剧团、省平弦实验剧团合并,组建了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在调整布局结构的同时,不断完善演艺院团内部运行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了全员聘任制,拉开了分配档次,促进了艺术生产,增加了演出收入。与改革前相比,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演出收入增长了45%。随着改革的深入,还会继续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形成更多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或较大型文化企业,带动青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根据区域文化资源的禀赋特点和产业链相关效应,以中心城市为重点,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集约化程度较高、产业链较长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三是着力打造混生性文化产业项目,尤其要把文化旅游与民族演艺结合起来,集合市场、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打造有市场前景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不断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三)在打造文化品牌上求突破 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是提升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首先要梳理本地文化资源,花大力气摸清文化家底,为打造文化产业项目和民族文化品牌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强对文化品牌的策划。要把目标瞄准市场,不断寻找资源与市场的“结合点”。三是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品牌建设的投入,重点扶持那些民族个性鲜明、地域特色突出、社会需求广阔、能形成较长产业链的文化品牌,使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青海依托高原文化资源,打造了环湖赛、河湟民俗文化节、黄河文化节、郁金香文化节、热贡文化和唐卡艺术节等一系列知名节庆品牌,建设了藏文化、黄河奇石、昆仑玉、排灯、皮影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推出了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京剧《天马歌》、藏戏《纳桑贡玛的悲歌》、民族歌舞《高天厚土》、秦腔《湟水情》及《六月六》《彩虹飞落的地方》《姜国王子》《青海·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等各类文艺佳作,扩大了青海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在培育文化市场上求突破 由于受人口居住分散、消费水平低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引导和培育文化市场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一是积极引导文化消费。深入研究本地区文化消费的特点,找出制约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通过多种方式拓展群众文化消费的途径,引导文化消费朝正确的轨道发展。二是积极打造文化市场平台,既要大力发展书报刊、音像制品、文艺演出、工艺产品、推动市场上规模上档次;又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文化要素市场,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活跃文化市场。四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培育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文化投资者到民族地区创业。

(五)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求突破 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保障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切实把各项政策用好、用足、用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投入的同时,抓紧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要加快文化产业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发布相关信息,为文化产业融资提供必要条件和优质服务。要加快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与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文化产业人才创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化馆)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