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稳根的创业之路

2015-12-29王伟

现代阅读 2015年8期

1956年,梁稳根出生在湖南省娄底地区涟源市茅塘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梁稳根一直都很让父母放心,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1980年,梁稳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考上了他的第一志愿——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1983年,梁稳根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在别人无比羡慕的目光中,被分配到原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在去洪源机械厂报到前,梁稳根的父亲像此前无数次那样告诫他,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人,稳稳当当做事。事实上,到了洪源机械厂后,梁稳根做人的确很踏实,做事也很稳当。但他的内心却极不安分——他的内心始终藏着一个在大多数人看来不切实际的理想——改变国有企业的出路,走实业报国的道路。

因此,在洪源机械厂,梁稳根经常在抬石头、搬运机器设备、挖掘土方、爬上高空设置高压电缆的闲暇,和几个同事一起探讨国有企业的出路以及如何实现实业报国等。梁稳根的这几个同事就是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他们和梁稳根一样,有着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的理想。由于志同道合,大家很快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1985年年初,在洪源机械厂已经晋升为计划处副处长、体改委副主任的梁稳根,毅然带领唐修国等人辞去了国有企业安稳的工作,决定下海创业。但梁稳根没敢把这件事情告诉自己年迈的父亲。紧接着,梁稳根从多方面打听到一则消息:市场上的羊很好卖,一头羊可以赚20多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于是,梁稳根决定做羊的生意,以此积累一些资金。几个人说干就干,并由梁稳根坐镇指挥,袁金华负责羊的来源,毛中吾和唐修国负责交货,这样一个“羊贩子小组”很快就形成了。在湘西、常德、贵州铜仁这些产羊较多的地方,都留下了袁金华寻找羊的辛苦足迹。一时间,曾经的机械工人成了羊贩子的事情,成为当时的爆炸性新闻,更在洪源机械厂炸开了锅。

四人团队的“出头”也受到了诸多的非议。许多人都责骂他们,认为国家花了那么多的钱把他们培养出来,他们却不为国家出力,老想着自己赚钱,满身的铜臭味。梁稳根的父亲更是怒不可遏,拿起扁担硬是追着梁稳根要把他赶回洪源机械厂。梁稳根的父亲由于气愤、伤心过度,还为此生了一场大病。在他看来,他辛辛苦苦把儿子培养成了一名国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并企盼着儿子将来能够成为令人羡慕的国家干部,混出个人样儿,儿子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尽管如此,这些事情并没能阻挡梁稳根理想的脚步。然而,由于梁稳根没有对贩羊信息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或许也是由于第一次做生意经验不足,等他们买回了一大批羊之后,才得知羊价看涨行情是由于外贸部门与日本签订了一个短期合同,而这个合同过了元旦就失效了。也就是说,看涨的羊价过了元旦就会大跌。得到这个消息的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三人待在新晃火车站的一个小旅馆中,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在当时那个通讯闭塞的年代里,由于一时间无法同梁稳根联系上,几个人只得度日如年,焦灼不安地等待梁稳根的消息。

之后,他们好不容易等来了梁稳根发来的电报,然而,电报上却是五个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字:“羊低卖,毛留。”唐修国等人捧着电报,百思不得其解。而这五个字被电报局的人当成了特务的暗号,将他们三人带到了当地派出所。好在派出所对他们进行了准确的调查后才没有闹出大的误会。不过,这五个字却让他们闹出了一则啼笑皆非的笑话。

他们对电报中“羊低卖”的理解是,把所有买回来的羊全部以低价卖给羊肉贩子,这样就不至于把全部的本钱都赔进去。但是,他们却不明白“毛留”是什么意思,最后毛中吾理解为:梁稳根是想将羊的毛留下。虽然不知道梁稳根为什么要留下羊毛,但他们还是照做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梁稳根就是大哥,就是军师,一切都应该听他的。

当他们把羊毛辛辛苦苦地带回去后,毛中吾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大错特错了。原来,梁稳根当时为了节约电报费,将“羊低价卖给羊贩子,毛中吾暂时留下”一句话省略成五个字。四个人你看我,我看你,哭笑不得。其实,梁稳根让毛中吾暂时留下,是想等下一次羊价上涨的确切信息和机会,但毛中吾却因理解错了而一道返了回来,考虑到往返的辛劳和费用,以及有误信息所导致的失败,梁稳根决定放弃羊贩子买卖,重新琢磨别的机会。

这是梁稳根第一次失败的经商经历。然而,失败并不能阻挡梁稳根等人创业梦想的脚步。紧接着,他们又做起了酒生意,但仍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他们虽败不馁,又做起了玻璃纤维的生意,不过最后同样以失败告终。在经历了几次失败之后,梁稳根总结出了一条精湛而又无比实在的经验教训,那就是无论决定做什么事,都要沉稳。

1989年年初,梁稳根和他的四人团队走出了闭塞的茅塘乡,来到了已经撤县建市的涟源市,寻找下一个可靠、可行的商机。不过这一次,梁稳根做得相当沉稳,他经过多方渠道探听得到了一条信息——当时的焊接材料在市场上正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趋势。为了确认这条信息的绝对可靠性,梁稳根天天不知疲惫地在焊料市场视察和收集资料,最后终于肯定了这条信息的可靠性。这让梁稳根、唐修国等四人惊喜不已,因为这正是他们的特长所在。在他们四人当中,有三人都是学材料专业的。一方面,梁稳根想起一个大企业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选择创业的行业时,首先这个行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必须是自己所擅长或了解的,需要做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且尽量回避那些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另一方面,梁稳根在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就读时的恩师翟登科教授,在焊接材料知识和技能方面颇有建树,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请教恩师。因此,他们在一起整整探讨和商议了一天一夜,最后一致决定选择特种焊接材料作为创业的突破口。

他们四人分别从各自的亲戚朋友那里凑齐了总共6万元钱,带着满腔热情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经过仔细、深入地分析,他们决定开发出当时市场上一种很稀缺的有色金属焊料。由于筹集的资金有限,再除去一部分流动资金,所剩的资金已然不多。因此,他们就在一个简陋、潮湿且狭窄的地下室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为国有企业找到更好的出路、实现实业报国”之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梁稳根等四人不分昼夜地工作和努力下,最终在通过一百多次的调整配方、几十次的改变工艺之后,制造出了属于他们的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梁稳根等人满心欢喜地将他们的第一个产品寄给了辽宁的一家工厂,但很快他们便收到了对方要求退货的消息——105铜基焊料的质量不过关。这个消息在梁稳根、唐修国等人听来,丝毫不亚于在冬天的早晨被人泼了一盆冷水。

为了保住并改进这来之不易的创业成果,梁稳根决定回到母校——中南大学,请求他的恩师翟登科教授前来进行实地跟踪指导。梁稳根想出了一个极富创意的接法,那就是在小四轮拖拉机上绑了一个大藤椅,四周是挡风效果超强的屏障。就这样,四个年轻的小伙子,开着富有创意的“专车”将恩师接到了涟源市。而这也是当时梁稳根能够想到的,而且能够做到的对恩师最尊敬的“接驾”方式了。可以说,梁稳根这番良苦用心是值得的。在翟登科教授的倾心指导下,105铜基焊料的各项指标抽样检查最终达到了国家质量检验的要求,并且还填补了当时省内的一项空白。当他们把达到国家质量检验标准的105铜基焊料再次寄给辽宁那家工厂时,他们也终于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收到了对方汇来的8000元货款,这是他们收到的第一笔货款。为此,梁稳根等人欣喜若狂,激动得热泪盈眶,而梁稳根更是紧紧拥抱着恩师,喜极而泣。

初战成功告捷,梁稳根信心百倍。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开始思索着如何走出去,走得更远。当时,他注意到国家巨大的基础建设的投入带来了无限商机,这使他看到了重工制造领域中巨大的市场潜力。于是,一个全新的想法出现在了梁稳根的脑海里——虽然我们不懂基础建设,但基础建设行业的设备我们还是懂的。梁稳根毅然决定冲入这个向来风险巨大也只有国有企业才敢涉足的领域——重工制造领域。在之后的两年中,梁稳根带领着他的团队,凭借着不怕挫折、不抛弃、不放弃、永不言败、永不止步的思想和精神,使他们创建的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的收入突破了1000万元。到了1991年,梁稳根和他的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在当地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企业。也正是在这一年,梁稳根和唐修国等三人商议后,决定将企业的名称改为“三一”,并将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唐修国问梁稳根为何想到要改工厂的名字,因为曾经有一位老先生将他们四个人的姓氏连起来读——梁、袁、毛、唐的谐音正好是“涟”、“源”、“茅”、“塘”,并说这个工厂的名字取得好,将来肯定能有大出路,而他们四人天生就是大富大贵之人。对此,梁稳根一笑置之。在他看来,富贵和出路历来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的,而不是上天赐予的。至于为何要将工厂改名为三一,梁稳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他要“创建一流的企业,造就一流的人才,做出一流的贡献”。听了梁稳根的解释,唐修国等人连连拍手叫好,认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名字了。于是,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摘自电子工业出版社《梁稳根和他的三一重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