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价格暴涨是均衡教育之耻
2015-12-29邓海建
最近,上海市学区房交易持续高涨。5月,徐汇区学区房交易成交量环比增长20%,房价上涨3%~5%,尤其是对口重点汇师小学的学区房出现多人抢房的场面,学区房成交单价最高飙升至9万元/平方米。今年学区房需求量明显上升,究其原因与徐汇区入学政策调整有关。
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共识:只要地方上的教育均衡是“加特效”的,那么,迟早要在学区房上现了原形。
上海学区房疯涨,还算不上癫狂。今年4月3日的《人民日报》称,只要是被划进名校学区,一些老旧的楼房、没有卫生间的平房也能卖上大价钱。北京东城区培新小学周边近30年的六层老楼价格已经被炒到每平方米6.5万元以上,比毗邻而没有划进片区的新楼房,每平方米均价高出2万元。再检索新闻看看,各地基本是理固宜然。
老版本的择校当然是过街老鼠,批条子、找关系,拼的是权力。现在的就近入学,把“拼关系”改成了“拼房子”。有人说,名校周边也有穷人家,实际上也是公平的。但这样的说法忽略了一个现实,聪明的名校是可以随时“三迁”的。去年,安徽黄山等地都似曾上演过疑似“为救楼市迁百年名校”的大戏。虚实之间,真假莫辨。如果救市属实,那么,就近入学,是给谁“就近”的呢?
所谓推进教育均衡,若只在“就近”上下功夫,怎么也不是“治本之计”。因为只要学校是有差距的,那么家长肯定希望孩子上好学校,这个时候,靠房子来“就近”,无非是逼着家长“更多房子、更多选择”。可在眼下,学区房是高贵的稀缺品,而好学校随时可以搬来搬去、“择邻而居”。最坏的结果,还是富人可以选择好学校,而穷人只能“就近”在没有选择的位置上。
学区房是个妖怪,也只有真正的教育均衡能降服它。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喊了这么多年,如果最有能力均衡的城市都均衡不了,农村岂不是境况更糟?在一座城市,好校长、好教师为什么不能先均衡起来?与其让家长在学区房上纠结,不如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真正分好分匀。总之,学校不均衡,靠“就近入学”来实现教育公平,太本末倒置了。
(摘自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