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有人借牛市从实体经济抽血
2015-12-29刘戈
只要具有常识和理性的人就都清楚,充满投机氛围的股市对中国经济并不完全是好事。
回顾2006年到2007年的那轮“疯牛”,教训可谓深刻。从2005年末开始,中国股市在22个月里从1080点升至6124点,涨了4.67倍。股市暴涨暴跌并未增加社会财富,反使财富分配进一步分化。那些资金充裕、经验丰富、拥有内部信息的个人和机构在高位时逃顶,赚得盆满钵满。大多数用工资和退休金炒股的百姓在高点入场,损失惨重。
统计数据显示,在股市大涨的2006年和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分别增加15.7%和18.3%,好像很高。但再看股市低迷的2010年和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上涨18.3%和17.1%。也就是说,牛市并不总会产生促进消费市场的效应。
本轮牛市和上轮牛市的最大不同,就是因融资融劵业务的开通,股市的杠杆率大大增加。这不仅增加了股市波动的幅度,还有可能导致股市从实体经济中抽血。
现在场外配资来源是多元的,来自银行、小额信贷和P2P平台的大量资金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这一领域。目前整体投资低迷,但民间借贷利息依然较高,从事正常生产和服务的企业借不起也不敢借,因此其唯一可能流向就是股市。还有些银行的低息贷款,也以各种途径进入股市。也就是说,国家本欲通过信贷方式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升级转型,但这些资金中相当一部分却进入了二级市场炒作。
更有甚者,一些本来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干脆炒掉员工关门歇业,老板则专心炒股。笔者就有一些企业界朋友,最近半年完全或基本放下公司主营业务,转用大量时间炒股。甚至有些央企和上市公司,也加入博弈二级市场的行列。
从长期看,牛市确有将社会资金引入投资并间接刺激经济增长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实现有其条件,即这个市场应是机构投资者占主体、投资相对专业、市场规则明晰而且惩罚严厉。中国证券市场虽在为此努力,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被严格监管、法纪严明的牛市才是真牛市,才能为实体经济输血。而一个投机气氛较重、非理性成分过高的牛市,只会从实体经济中抽血,对此我们应当警惕。
(摘自《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