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遗体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2015-12-29陆南泉等

现代阅读 2015年8期

列宁遗体保存之谜

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对身后的遗体如何处理本来是不会成为问题的。马克思逝世后和普通人一样下葬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恩格斯逝世后遵照遗嘱火化,然后把骨灰盒沉入伊斯特博恩海边离岸5英里的海底。这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做法。怎么马克思主义者列宁的遗体成为争论不休的问题了呢?

关于遗体如何处理,未见列宁留下的遗嘱。保存遗体,修造专门的陵墓安放供人们瞻仰,这可能是列宁本人从来没有想到的。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是反对保存遗体的。据曾任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的邦契·布鲁耶维奇回忆,克鲁普斯卡娅在同他私下谈话中表示反对把列宁木乃伊化。列宁逝世后不久,她在一封信中请求不要把列宁当作圣像膜拜。她本人很少去看望列宁的遗体。

官方是怎样准备列宁后事的,没有留下专门文件,似乎列宁病危期间没有对出现万一情况事先做出过正式安排。

不过,任何社会都会留下一些传说或叫“小道消息”,弥补官方消息之空缺。关于如何处理列宁的遗体问题,一个名叫尼·瓦连廷诺夫(沃尔斯基)的人就记载了一个当年在莫斯科流传的“小道消息”。瓦连廷诺夫时任《工商报》副主编,因为是搞新闻的,能接近上层人士,是个消息灵通人士,20世纪50年代他写了一本回忆录《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死后的党内危机》,记录了他在20年代的所见所闻,其中就有关于列宁卧病和逝世的一些情况,给我们留下可供参考的宝贵资料。由他记载的说法加上近年来公布的解密档案,我们可以大致理出保存列宁遗体始作俑的概况。

列宁去世前高层的非正式讨论

1921年下半年起列宁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不得不去休养。1922年5月25日第一次中风,右手和右腿活动不灵便,说话有点不清。此后,列宁在哥尔克处于半休养半工作状态。10月初返回莫斯科,开始工作。针对列宁的健康状况,12月2日医生告诉列宁,每两个月必须1次甚至2次外出休息几天。12月7日晚,列宁再次赴哥尔克休养。12月12日返回莫斯科,这一天是列宁在自己办公室工作的最后一天。12月13日列宁发病,医生嘱咐离城全休,但列宁没有走,继续处理各项事务。12月15日深夜至16日凌晨,病情突然恶化。这是第二次中风。22日深夜至23日凌晨进一步恶化,右臂右腿瘫痪。此后,列宁开始口授他的“政治遗嘱”,同时指示自己的秘书班子调查斯大林等人打击压制格鲁吉亚领导人事件的真相。

1923年3月初,列宁口授三封短信:一封是给托洛茨基的信,请他出面在中央全会上代为格鲁吉亚事件辩护;第二封是给斯大林的信,要求他为粗暴谩骂克鲁普斯卡娅道歉,否则就与他断绝关系;最后一封是给格鲁吉亚领导人姆季瓦尼和马哈拉泽的信,对斯大林等人在格鲁吉亚问题上的粗暴和纵容行为表示愤慨,对格鲁吉亚领导人表示支持。7日凌晨列宁健康急剧恶化,到10日已经不能说话。5月15日列宁转移到哥尔克疗养。此后,健康状况有所好转。10月18至19日,列宁曾返回莫斯科,回到克里姆林官的办公室,没有找到需要的文件,极为不快,19日晚回哥尔克。这次莫斯科之行对他刺激颇大,病情加重。1924年1月俄共召开第十三次代表会议,围攻托洛茨基。列宁对此极为关注,情绪激动。1月21日,列宁a3cf2b877c28cba09abc63e3ffccc333因病情急剧恶化逝世。

列宁的健康状况自然引起高层人士关切。斯大林是特别关注列宁健康状况的一个,一是因为他是书记处的总书记,二是因为这时候他正因主张放松对外贸易垄断、按照“自治化”方案建立苏联、对不同意其方案的格鲁吉亚领导人粗暴施加压力等做法,而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列宁直接建议撤销他的总书记职务,列宁的生死直接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早在1922年斯大林已经宣布,列宁的病是无法治疗的,第一次中风之后接着还会发作,列宁“完蛋了”。列宁的姐姐听到“列宁完蛋”的说法,非常气愤。斯大林的话给列宁带来的也不仅仅是不快的印象。列宁愤慨地说:“我还没有死,而他们,以斯大林为首的,已经把我埋葬了。”

大约在1923年10月底,6名政治局委员——托洛茨基、布哈林、加米涅夫、加里宁、斯大林和李可夫曾非正式聚会。斯大林说,据他得到的消息,列宁的健康突然恶化,有死亡的危险。

加里宁接着斯大林的话说,列宁的临近死亡给党提出了他的安葬这一极端重要的问题。“如果要安葬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葬仪之盛大应当是世上空前的。”

斯大林完全支持加里宁。他说:“据我所知,这一问题也使我们的某些外省同志极为焦虑不安。他们说,列宁是俄罗斯人,应当以与之相应的方式安葬。例如他们坚决反对火葬,把列宁遗体火化。照他们的看法,焚化遗体不符合俄罗斯人对先人的敬爱之情。这种做法甚至会是对他的纪念的一种侮辱。在俄罗斯人的观念中,焚化、消灭和抛洒骨灰,总是被看做是对被处死者的最后最高裁判。某些同志认为,现代科学有可能借助于防腐剂长期保存先人的遗体,至少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使得我们的意识能适应列宁毕竟不在我们中间了这一思想。”从这段话看出,斯大林是首先提出保存遗体这种想法的领导人。

斯大林的发言引起托洛茨基极端的愤怒,他针对斯大林说:“我倒很想知道,这些外省同志都是些谁,据斯大林说,他们建议借助现代科学给列宁遗体涂上防腐剂,把它制成干尸;我想对他们说,他们同马克思主义科学毫无共同之处。”

布哈林完全赞同托洛茨基意见。照他的看法,把列宁的遗体变成涂上防腐剂的木乃伊,这是对他的纪念的严重侮辱,同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世界观极端矛盾而不相容,这种做法提都不应该提。

加米涅夫也以同样的精神反驳斯大林。

不过,托洛茨基、布哈林和加米涅夫的抗议没有对斯大林和加里宁起什么作用,斯大林拒绝说出建议把列宁遗体做防腐处理的“外省同志”的姓名。看来,所谓“外省同志”云云无非是一种托辞而已。

这不是正式的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和托姆斯基没有出席,会议既没有正式记录,也没有作出任何决定,仅仅是交换看法。不过,可以看出,某些领导人已经在谋划保存列宁遗体了。

列宁遗体保存经过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次日,俄共召开中央全会,决定由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追悼大会,列宁遗体由200人运往莫斯科。安葬地点为红场,遗体告别地点为工会大厦。同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成立了治丧委员会。政治局决定建议把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但这时候还没有长期保存遗体的迹象,仅仅由阿布里科索夫做一般的保存6~7天的常规防腐处理,以保证遗体告别活动的正常进行。

1月24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根据政治局的指示作出决定:“为满足无数代表团和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请求信上所表述的愿望,为使在安葬日赶不到莫斯科的人们有可能同敬爱的领袖告别,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定:(1)把有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遗体的灵柩陈放在陵墓内以供瞻仰。(2)陵墓建在克里姆林宫宫墙旁十月革命战士公墓中间。”

这一决定给人的感觉是其语义相当含糊。一方面说,保存列宁遗体具有临时的性质,为的是让外省来的代表团得以同敬爱的领袖“告别”;另一方面,兴建的“陵墓”并不是临时性的,而是供长期瞻仰的永久性建筑。决定之所以采用语义含糊的表述,显然是因为政治局内存在不同意见,斯大林和加里宁等人不顾其他政治局委员的反对而执意要求保存列宁遗体,所以以含糊其词作缓兵之计。

托洛茨基当时在赴苏呼米休养途中,没有来得及赶回来参加葬礼,但他的立场是清楚的。他后来在《我的生平》中写道:“本应当把列宁看做革命领袖,但却把他当做宗教领袖看待。不顾我的抗议,在红场建造了不成体统的和有辱于革命意识的陵墓。”

葬礼后,1月30日,克鲁普斯卡娅针对“为伊里奇树立纪念碑”而建立基金库一事,在报上发表短信说:“我对你们有一个很大的请求,不要把自己的悲痛变成对他个人的表面崇敬。不要为他树立纪念碑,不要建造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宫殿,不要举办豪华的隆重纪念仪式,等等,这一切他在生前认为没有什么意义,感到是一种累赘……”

值得一提的是,匆忙修建的陵墓在列宁遗体移入后立即关闭了。官方的理由是陵墓内部装修未完,实际上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列宁的遗体开始腐烂了,需要重新处理。

政治局和捷尔任斯基、克拉辛开始寻求保存遗体的办法。此后不久,党的领导赞同哈尔科夫市的沃罗比约夫的保存案。经过4个月的处理,得出可以长期保存的结论。

1929年,用木头仓促建筑的陵墓改建成大理石建筑。从此,列宁陵墓成为红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重大集会的观礼台。

列宁遗体的保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开了一个先例,此后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领袖的遗体也做了防腐处理,长期保存,如保加利亚的季米特洛夫,越南的胡志明,朝鲜的金日成,中国的毛泽东。

(摘自新华出版社《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