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一代
2015-12-29严彬等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作者潘鸣啸,法国汉学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进行有关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
“上山下乡”主要为了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别
潘鸣啸:非常感谢今天有这么多人来听我们的讲座。我写这本书(《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1968—1980》)的时候,没想到会有中文版,更没想到会有很多中国人对这本书感兴趣,而事实却让我非常感动。知青上山下乡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甚至还可以算作社会心理现象。中国城市青年下放到农村,是1955年开始的;到了1962年,它已经变成了政府的日常工作,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这个工作,当然此时涉及的人数还不是太多。从1955年到1961年,按照当时报纸提供的数字,我估算不超过二十万;从1962年到1966年,大概有一百三十万;而从1968年到1980年,大概有一千七八百万。如果把“文革”前和“文革”后的知青加起来,大概有一千八百万。相对1981年一亿三四千万的城市人口,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人口迁移。当然,这一千七八百万不是同时下乡,特别是从1970年以后,开始有一些知青回城,到了1981年,大部分知青都回城了。我估算过,在非农业城市人口之中,大概13%的人是当过知青的,而且这个运动波及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影响的人群是非常广泛的。
如果想了解这个运动的中长期后果,那就要先知道为什么会发动这个运动。
我第一部分就谈到这个问题。我把它分成两个不同的动机。一、改造城市青年的“再教育”。那个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口号就是“培养革命接班人”,还有所谓的“消灭三大差别”,就是消灭社会差别,比如说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城市、农村,农民和工人的差别。二、最典型的政治动机是,1968年,当时红卫兵闹得很厉害,毛泽东用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解散到全国的农村。当时毛泽东说了句“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很有必要”,几千万人的命运就从此改变了。三、经济的和社会层面的,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个运动有助于发展农村和边疆地区,但关于所谓解决城市就业和人口过剩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从1950年代到1980年下乡政策的演变,我认为应该分清两个不同的思维目的,一个是那些所谓务实派的,另一个就是提供意识形态的,在不同的时期,这两个派别的行动不一样。
“文革”前,特别是“大跃进”引发经济灾难以后,就业问题是主要的动机,可是1968年后,最主要的动机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假如减少城市劳动力和城市人口是主要动机,那怎么解释从1968年到1977年,当知青大规模下乡的时候,大概同样数字的农民却在城市里得到了永久性的雇佣?
从1960年开始,毛泽东认为中国可能要变成苏联那样的修正主义国家,特别担心中国的青年一代可能忘记老一辈坚持的无产阶级革命观,认为学校教育是危险的,年轻知识分子不要学太多,而年轻人要挽救自己、改造自己,就要跟工农兵结合,用社会主义教育新一代人和培养革命接班人是这时期的主要目标。所以,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和对毛泽东的正确理解是有密切联系的。我认为不应当用西方的和目前中国的经济性思维来理解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当然,当时毛泽东也需要务实派领导,也需要一般的干部来执行下乡政策,他们双方是互相需要的。1973年,在一次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上,为了给下乡运动增添新的活力,双方妥协了。
1978年底,务实派在新的知青工作会议上表示将来有可能会取消下乡政策,但为了避免给城市带来问题,这个政策可能还要持续若干年。可那时的现实情况是,很多知青已经无法回城了,特别是在农场的知青,他们不再被称为“知青”,改称“职工”了,而职工是没有权利回城的。再比如,那些在农村跟农民结婚的或知青之间结婚的,也不允许回城;还有那些在接收地找到工作的,也不允许回城。
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是,这些知青对发展农村有什么作用?农民根本不需要劳动力,而这些知青对农民来说,基本上是个负担。在很多地方,森林都被砍掉了,墓地变成了农地,后来证明,这些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是不利的。虽然知青当时很辛苦,花了很多工夫,但是他们的劳动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好处。只有在那些很缺乏教育和文化的地方,知青可以说做出了一些贡献,比如,他们去当小学老师、赤脚医生之类的。可是实际上,得到这种工作的知青,也不算多,大概在20%。这是上山下乡运动在经济层面上的影响。
我认为毛泽东的真正目的是缩小“三大差别”,特别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当时户口制度把城市和农村隔离得很厉害,大部分的农民没有机会到城市,城市人也不是很了解农村,那么这个运动在这方面起到的作用就是,农民可以从知青那里了解城市,而知青在农村生活中也可以深入地了解农民。但双方交流后,达成的共识却是城市比农村好,农村没有文化活动,没有粮食补给,没有社会保障,所以在这方面,我认为不是城市向农村学习,而是农村要向城市迈进,而且把城市的年轻人输往农村还增加了农村发展的人口负担。因此,总的来说,从1967年到1978年,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反而增加了,而不是像预期的那样减少了。
关于就业问题,如果你看了当时的数字就会发现,在送走几百万知青的同时,差不多九百万的农民在城市得到了固定工作,还不是临时工作。所以在就业方面,这个运动也没有明显的好处,反而在知青大批回城的时候,农民也没有走,因为他们是固定工,而且当时也有一个规则,他们退休的时候可以从农村找一个孩子来顶替,所以实际的结果是什么?就是知青的数字和农民进城的数字是加起来的,结果还是增加了城市的人口,所以在就业方面,我觉得也没有解决问题。
“失落的一代”没有贬义
现在,我再谈一下意识形态方面的后果。在政治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成绩,就是把红卫兵运动完全解决了。1968年底,红卫兵已经受到了政府的一些控制,后来把他们全部解散在农村,当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这个问题完全是人造的社会问题,不具有发生的必然性。而且,那些知青在农村并没有变成所谓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没有变成大公无私的雷锋,反而在农村学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因为他们去的是非常艰苦的地方,他们要为自己吃饭而奋斗,要不停地挣工分,更要想办法回城,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而这些办法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气氛有很坏的影响。
事实上,在70年代,开始有一些腐败的现象,为什么?因为不光那些知青要想办法,他们的父母也要想办法让孩子回城,比方说贿赂一些干部,或者一些医生,让他们病退……这些知青不仅没有变成社会主义新农民,没有变成雷锋,而且他们还对这个经历存有很深的烙印,所以到现在,他们还有很多活动,比如组织一些联谊会,建立网站,做期刊等等,那种属于特殊一代的感觉非常强烈。其实这也是这个运动的结果。我的书名叫“失落的一代”,但这个名字没有贬义。我是法国人,这个名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开始流行的,当时有一个美国兵,1917年参加“一战”,后来流落到法国,可能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海明威。然后他认识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就跟他说:“你们这些当过兵的人都是失落的一代。”以后他写小说,虽然主要是用英文写的,但“失落的一代”是用法文写的,因为他自己承认是“失落的一代”。“失落的一代”是什么意思?就是那些青少年的理想,那些幻想,那些很天真的信仰都毁灭了,他们看到的事情跟他们所学的东西反差太大,所以他说自己是“失落的一代”。我觉得中国的知青也是这样的,他们原来也有很多很美好的理想,可是他们看到中国的现实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现实把他们的那些信仰完全毁灭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对整个国家来说是最重大的损失。因为这一代人没有好好念书,大部分回城以后,只能当工人(1977年和1978年考大学的,只是极少数)。有一个学者做了研究,研究那个时候损失了多少大学生和中专生,总之很多很多,所以整个教育水平就降低了。而这些当了工人的知青,在后来的企业整顿中,又有很多人下岗了。所以,有一个中国学者在美国写了篇文章,叫“从下乡到下岗”。
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虽然他们的很多幻想都失去了,可是他们也知道了中国的现实是怎么回事,所以也可以说他们是“思考的一代”。他们不会很容易地就被一些很美妙的口号骗倒,比较踏实,比较实事求是。可以看到,这一代人之中的一些作家、艺术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很出色,因为他们的经历赋予了他们一种创造性。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临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