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书”不等于“育人”

2015-12-29乔晞华等

现代阅读 2015年8期

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上街。前面走着一对夫妇,领着一个小孩子。从外表上看,他们一家人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突然,小孩子打了个喷嚏。我低声对朋友说,他们是回国探亲的华人。朋友知道我对国外的生活比较了解,可是他看不出,前面这一家人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可以让我下此结论。他礼貌地去问那对夫妇。结果我是对的。朋友忙问我猜测的根据是什么。我告诉他,就凭小孩子打喷嚏。美国的小朋友打喷嚏用胳膊肘遮住鼻子,就这么简单!朋友不免有点疑惑不解,美国人在学校里还教怎样打喷嚏?就这么一个喷嚏,引起了我对比两国教育的兴趣。我作了些调查,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教育方面的问题。

首先,孔子追求的“有教无类”的理想在美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美国实行小学到高中的义务免费教育制度,不仅学费全免,连书费都免。教科书是向学校借用的,用完以后还给学校,一分钱也不用花。在美国没有正式居住人口和非正式居住人口之分,只要你住在某地区,你的孩子就有权上该地区里的学校。对于低收入家庭,为了使穷孩子能上学,两美元不到的午餐费还可以申请补助。

这是美国人的精明之处。缩小贫富差别,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上升的机会,是维持社会稳定极为重要的措施。美国大学的学费是昂贵的,甚至使得中产阶级也不堪重负。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许多大学设有众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专门提供给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少高中生在即将毕业的那一年,为申请奖学金开始联系各个学校。有些大学会根据中学提供的信息,主动以奖学金作为诱饵招揽优秀学生。在美国,上大学是学习知识而不是消费,名牌大学更不是只有富人才能供得起的高档消费。在名牌大学里,穷人家的孩子并不少见。

除了学习费用外,美国大学的录取也很有个性。为了保证由于历史原因处于劣势的少数族裔能够与其他人一样平等竞争,美国法律特别规定对于少数族裔给予优惠和照顾,专门留出一定的名额给予这些学生。因此在许多情况下,白人学生要比少数族裔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才有可能进入同一所学校读书。

1995年,美国一所大学的三名白人落榜考生状告该校,说这一配额制度反过来是对白人的歧视和不公,官司一直打到联邦最高法院。结果白人考生输了。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们裁决说,少数族裔长期受压迫,他们与白人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得给他们开小灶,让他们尽快地缩小差距。

其次,美国学校的管理是严格的。美国的学校里有一条规定令人深省,这就是任何背离诚信规范的行为和学术欺骗是重大的违规行为,轻则处分重则开除。学生们做作业和写论文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的成果,引用别人的说法必须注明出处,直接引文必须打引号表明,否则算剽窃。在大学里,不少教授备有防抄袭剽窃的软件,他们把学生的论文输进软件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抄袭则重罚不饶。前两年,美国一所名校的商学院开除了多名研究生,因为他们的作业经过私下讨论结果雷同,被判为抄袭作弊。连作业都如此严格,更不要说是学术论文了。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知识是在不允许抄袭别人成果的环境下熏陶的。

学习在学校中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学习知识不是学校里唯一的任务。在学校里,重要的事情还有许多。校方管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学生如何做人。因为学校的宗旨是,开发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许多方面,他们管得更具体。曾有人在网上撰文介绍美国的学校时说,有的学校规定女孩子的裙子必须在膝盖以下多少英寸,男孩子的耳朵上不得超过几个耳环。对于学生早恋,有的学校这样规定:学生在公共场合示爱应留意他人,手牵手可以,但是更亲密的方式则不可以。这样的具体规定比简单地规定一句“不许早恋”更有效果。

美国的学校会教小孩子如何打喷嚏、如何吃饭、如何过马路和如何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等,这些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学习知识方面,中国的学生与美国的学生有的一比,差距在于学做人方面。希望中国的教育者能够意识到这一差距,在育人上面多下功夫。

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学问。

(摘自新华出版社《傲慢与偏差:66个有趣的社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