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谨的德国人

2015-12-29张晓丹

现代阅读 2015年8期

曾经听过个笑话:一位中国人到德国留学,与一位德国人做邻居。几天后,中国人厨房里香气四溢的味道馋坏了德国人。于是德国人拿着小本子过来讨教。中国人大显身手了一番后,德国人还是摸不着头脑,追问着:“盐放多少克?油放多少克?水要放多少毫升……”中国人瞠目结舌,无以作答。后来他到德国人的厨房去指点,发现厨房里量杯、量筒一应俱全,还有厨具刀具森然排列……最后中国人发现自己不会做菜了。

我的德国女友家的厨房就是这个样子。我调侃她,简直不是厨房,而是实验室,或者是工具间。

只见他们的各类刀具挂在墙上,各种大小锅悬挂在空中,不占空间却像个博物馆展示收藏。橱柜抽屉表面平滑看似严密无缝,一碰却弹出种种机关,好似暗器。在这个讲究工具与方法的国度里,再细微的举动都可转化为机械原理,这是德国人的哲学。举个例子,他们的刀身是分长短粗细,刀齿是分胖瘦深浅,以此来完成削切锯剁的。而拿一把刀就走天下的中国厨神如同那中国菜所谓的调料适量、火候适中一样让他们不可思议。而德国人一丝不苟,从不糊弄的严谨态度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使用最繁杂的工具来煮最简单的食品。每次和女友一家吃饭,都是一场严谨的实验。不仅如此,在他们的餐桌上见不着骨头和刺,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不常选带骨连壳的食物,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注意细节,面包屑都很少撒在桌子上。一次在柏林餐厅吃饭,看到旁边一对德国老者夫妻用餐完毕,离开时那雪白的桌布上没有一丝污迹,跟刚换上的一样。

不只是厨房餐桌,德国人把自己的整齐清洁发挥到极致。你看那电视热门肥皂剧穿插的都是清洁剂新产品,洁厕灵、洗衣粉,一条接一条。这是他们的国情,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在欧洲租房,停止租房后还屋子钥匙时,要接受房东对出租房屋的检查,清洁与否是能否拿到全额押金的必要条件。还房时,在法国还好,要求没那么苛刻;后来到了英国,因为工作后有条件,都是找小时工来清扫。而在德国做短期学生的租房经历让我有了深深感触。你需要买足所有清洁产品来打扫得干净如初,经过一遍遍检验,最后我觉得自己都可以拿到证书了。

高标准严要求,表现在家居设计上就显得科学周到,创意不断。德国的窗户有两种打开方式。一种是常规的横向内拉全开,一种是纵向小角度内倾,后者相当于在窗户上端开了一个大缝,既透气又不会漏雨。后来这窗户在欧洲普及,我在法国的家里也装了这种窗户,而这种窗户设计是一百多年前发明的。他们的门把手也很特别。这国家带锁的门大部分都是“L”形下压式开锁的门把手,少有球形旋转式开锁的。原因是当你手上有东西时可以用胳膊肘压下把手开门,如果是球形把手就不得不放下东西用手去拧开门锁。

在好友家住时,有天我们在阳台上喝咖啡,偶然发现楼下德国人过马路等红灯时,即使周围没有任何车辆和人,也不会通过。而汽车也是,非常遵守规则,不会闯红灯。当时路边停了一辆工程车在检修路面,所以只能通过一辆车。到下班高峰期两边各有七八辆车在排队等候。没有交警也不用人下来指挥,大家自觉地会车,这边通过一辆,那边通过一辆,没有人拥挤抢道按喇叭催促。

公认的民族性格使德国人制造的东西成为质量的保证。其实百年前的德国产品是被英国人嘲笑的疵品,但就是因为专注和坚持在设计创意,发明制造一步步走到领先。德国人很少嘴上去说自己多爱自己的国家,甚至经常讽刺自己国家不合理的地方。但从他们在生活中坚持使用自己国家生产的产品的观念上,不难看出他们的爱国精神。当然也是他们对自己产品的信心。我还听到这样的事情:一日,甘肃某部门接到德国一家钢铁公司来信,说中山桥已经过了99年的保修期,若无大碍,将停止保修合同,特此声明。原来这黄河之上的著名大桥的设计建造也是出于严谨的德国工程师之手。最近,我还听说清末德国人强租青岛时,曾经修的下水道,一百多年过去了,一直在用,而且工人在检修时还发现下水道的某处存有个包裹得很严实的小包,里面是管道维修备用的小零件,没有生锈,可以继续用!没有人看得见当时德国人做的“地下工程”,可是百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这,确实了不起。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欧洲洋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