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独领风骚”的教育
2015-12-29陈久长
1999年9月,我读到一篇有关古巴教育质量的报道文章。该文刊登于8月18日智利《世纪》周刊,作者是海因茨·迪特里希。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关注,也使我想起在古巴了解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一些情况。
教育质量雄居地区榜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办公室新近完成的研究报告证实,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古巴的教育质量最高,名列第一位;居第二位的是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其他国家均属第三位。
拉美国家教育质量的等级划分是由“拉美教育质量实验室”制定的。该实验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办公室的协调下,于1994年在墨西哥城建立,有10个拉美国家参加。1997年,该实验室对拉美地区13个国家的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数学及相关因素教育的首次国际对比研究。这种方法是用统一标准和统一的试题,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测验。三、四年级语文课的分数是:古巴87.4和88.7;阿根廷和智利均是60.7和71.1。三、四年级数学课的分数为:古巴83.1和84.2;阿根廷和巴西均是47.3和58.1。
文章指出:“从1994年起,古巴经济的年增长率保持在4.6%左右。而在拉美其他国家,新自由主义经济和教育的可怕情况一直未间断地延续到今天。因此,在拉美地区测量教育质量高低时,古巴仍处于优势地位。古巴是拉美地区唯一拥有生物科学技术的国家,这一事实一直是教育质量高的象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质量的参数的研究报告,显然向其他国家提供了直接的经验。”
彻底改革旧体制
古巴何以有高质量的国民教育?要回答这个问题,追根索源,还得从1959年革命胜利时说起。
巴蒂斯塔独裁统治被推翻初期,古巴全国面临的是一片废墟。卡斯特罗和新生的革命政府在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的境况下,高瞻远瞩,果断地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地位,并把革命胜利后的第三年——1961年定为“古巴教育年”。
就在这一年的6月6日,革命政府颁布了《国有教育法》,不仅把所有私立学校收归国有,而且对旧的教育体制和机构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革。提出了“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据此,他们改变了中学课程设置,修订了学校教材。各大学陆续开设了政治理论课,加强了组织纪律性教育。无论城市或农村,学生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当时,担任政府总理的卡斯特罗经常去大学校园,与学生们探讨问题,以提高教育水平。
古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原有近一半失学的适龄儿童,这时90%以上的适龄儿童都进了学校。初中毕业后,经过考试进入高中或中等技术学校学习,学制3年。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高中毕业生经过考试,进入大学或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各生产企业、国家机关和军队也可保送优秀工作者进入大学或大专院校深造。大专2年,大学为4年,医学系等特殊专业5至6年。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都必须先到国家指定的地方工作,满2至3年后才能重新安排工作。
公费教育是古巴教育的一大特点。古巴《国有教育法》规定:教育应公开、免费,应由国家兴办教育,接受教育是全体古巴人民的权利。迄今,一个儿童从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起,直至大学毕业,其学费和伙食费全部由国家负担。学校的学生分公费和半公费两种。公费生均住校,其食宿、校服、卧具、交通、教科书和学习用品等全部由学校免费提供。半公费生则在家住宿,学校免费供应教科书、学习用品和午餐一顿。这些基本做法,即使在90年代特殊困难时期也没有放弃或改变。
新学校如“雨后春笋”
根据教育方针,古巴制定了宏伟的教育发展计划。最初的措施是,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大办学校。
早在马埃斯特腊山进行游击战争的艰苦年代,卡斯特罗就曾说过,“革命胜利后要把过去的兵营和监狱改变成学校”。今天该是实现这一诺言的时候了。哈瓦那首先采取了行动。位于市郊的“自由城”,原是巴蒂斯塔和他的高官聚会、周末度假的地方。现在,革命政府在这里建立了学校。
大办学校,更艰巨的工程还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那里人口稀少,教育更加落后。新政府决心要在全国10个大区建立新的学校城。每个学校城将接纳数以万计的适龄儿童入学。根据各地特点,学校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种班次,培养包括工、农、林、牧、渔等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从此,古巴从东部到西部,一万间简朴而适用的新教室在平原、丘陵、海滨和山区先后建立了起来。这些校舍的建设者主要是驻在各地的起义军战士。参加义务劳动的还有哈瓦那和其他城市来的自愿者,包括学生、技术工人和社会青年,加上许多外国青年劳动代表团。
古巴革命胜利前的1953年,全国具有初中和高中毕业水平的人只有13.9万人,占10岁以上年龄段人口的3.2%。到2002年,具有高中毕业水平的人已达573万,占这一年龄段人口的58.9%。大学毕业生人数已从1953的53490人增加到2002年的71.2万人。
古巴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上是不遗余力的。几十年来,政府的教育开支不断增长。1987年,教育预算占国家财政总预算的15%;1988年增至23%。这为古巴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
学生“样样免费”
1991年2月下旬,应古巴共产党中央联络部的邀请,在主管官员何塞·路易斯·罗瓦依纳的陪同下,我和镇坤及使馆研究室主任张伯伦、二秘韩晓雁去比那尔德里奥省(西方省)参观访问。这次西方省之行,我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那里的烟田和棚屋。不过,这次访问,更让我深刻难忘的是参观一所“古中友好中学”的情况。
该校创建于60年代初期,为支持和增进“古中友谊”而得此名。全部学生均来自附近平原和山区。同古巴各地的中、小学一样,该校学生一律享受免费待遇。学生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得到教科书、铅笔、作业本、校服和书包。离家远的学生住宿学校,一日三餐不用交钱,所用毛巾、被子、床单等均由学校无偿提供。离家近的不住学校,学校免费供应课间小吃和午餐。
在参观中,我感受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样样基本“整齐划一”,有点像军营一般。我跨入学校大门,看到男女学生穿的都是校服(男生为白色短袖衬衫和蓝色长裤;女生为白色短袖衬衣和黄、蓝色短裙)。在教室,学生们用的练习本、铅笔和橡皮几乎是清一色的。在食堂,学生们吃的是一样的份饭。在学生宿舍,每张床上又都是同样花色和形式的毛巾被、床单。
古巴不仅对本国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对外国留学生也大量提供全额奖学金。为弘扬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突出优势,古巴政府于1999年创办了一所“拉丁美洲医科大学”。这所大学第一学年有来自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和非洲一些国家的1051名学生。虽然经济困难,但古巴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使学生可以支付在校的一切开支。学校除了负责大学注册费和教材费,还免费提供住房、吃饭、校服、学习用品和医疗服务。受益国家政府只负责支付学生往返的国际机票。目前,有来自119个国家的1.8万名留学生在古巴各校学习。
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是,2000年美国国会议员团访问古巴时,卡斯特罗对他们提出建议:向美国青年提供500个奖学金。申请者必须是出自贫困家庭的高中毕业生,年龄为18岁至25岁。这些关心黑人受教育权利的议员欣然接受这一建议,并取得了美国政府的同意。
2001年,有8名美国青年获得奖学金,踏入了这所大学的校门。他们是从100多名贫困家庭申请者中评选出来的幸运儿。2007年,在100多名美国留古学生中,这8名留学生通过6年的学习已经毕业。许多美国医院和医生都认为这些毕业生很优秀,因为他们在基本看护、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并且会讲双语。来自美国的毕业生特蕾莎·托马斯回国后,在一家有名的医院工作。她说,如果在美国学医,她至少要工作20到30年才能还清银行贷款,而在古巴的免费留学使她梦想成真。
古巴的免费教育也惠及中国。近几年来,有近2000名中国留学生去古巴学习,其中1100多人在哈瓦那大学专设的塔拉拉分校学习西班牙语,其余的学习医科专业,所有留学生都享有古巴提供的奖学金。而该奖学金项目是由卡斯特罗亲自提议并推动设立的,计划从2006年到2011年为中国培养5000名留学生。
(摘自中国文史出版社《“硬汉”卡斯特罗:中国驻古巴大使手记》 )